馬英九總統說:「如果這不是關說,那什麼才是關說?」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有樣學樣,馬上說:「如果這不是政治鬥爭,那什麼才是政治鬥爭?」「如果這不是干涉司法,那什麼才是干涉司法?」「如果這不是違法手段,那什麼才是違法手段?」「如果這不是憲政危機,那什麼才是憲政危機?」
這種「如果這不是……,那什麼才是……?」的造句法,的確是非常實用的應用文;利用這種造句法的辯證方式完全不需要任何證據佐證,就可以直接混淆視聽、擊倒對手,進而取得完全勝利,實在值得各級學校國文老師加以推廣教學!
舉例言之,如欲指鹿為馬,只需稱:「如果這不是馬,那什麼才是馬?」就可獲得辯證上的優勢。這種造句法的重點就在於,先肯定錯誤的命題(即:鹿是馬,馬是鹿),再根據錯誤的命題反問對方(即:如鹿不是馬,那什麼才是馬?)。
尤其在雙方地位不對等的狀況下,很容易淪入所謂「定調」的漩渦中。當優勢的一方先「定調」錯誤的命題(即:鹿就是馬),該錯誤的命題反而成為正確的命題(即:鹿成為馬),那正確的命題就會變成錯誤的命題了(即:馬成為鹿)。
縱使在雙方地位對等的狀況下,一方若先肯定錯誤的命題(即:鹿就是馬),再根據錯誤的命題反問對方(即:如鹿不是馬,那什麼才是馬?)對方必定陷入「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困境中,亦不失為詭辯的技巧!
(作者為世新大學法律學系講師)
出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留言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