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6日 星期日

【家庭plus】〈老來富〉別把自己當窮人 /

2020/09/07

文/吳娟瑜

在台上,我精心打扮的風采,加上專業風趣的分享,贏得了現場熱烈的掌聲。結束時,我拿出作品,大聲疾呼:「我寫的書,今天有優惠價,歡迎來找我簽名。」

會後,真的有粉絲「湧上」買書,事實上只有兩、三位,尷尬之餘,準備領了講師費把剩下的書扛走。這時,一位舊識走到面前,「吳老師,妳不認得我啊?」當然認得!當年同是講師出道,彼此惺惺相惜;如今,她貴婦打扮,很少在演說界出現。

寒暄之後,她直言不諱:「吳老師,妳這樣賣書不行,我家就在附近,我來教妳不著痕跡地賣書。」聽她這麼說,我決定跟著走。

信義區的豪宅,令我眼界大開,門禁森嚴的會客室,衣著得體的接待人員,進到屋內,只能用「富麗堂皇」四個字來形容。

從玄關、客廳、餐聽、書房、壁上名畫、吧檯、浴室、花園……都是閃閃亮亮的感覺,連管家送來每人一盤剝光外皮、乾乾淨淨的柚子片,也是閃閃發亮。

羨慕嗎?在這一刻眼見為憑確實羨慕,她是怎麼做到的?原來她早年寫書、演說,更大的天賦是做房地產,改行後,以屋易屋的本事,讓她晉身億萬富婆。

我按壓了好奇心,首先請教賣書技巧,她說:「演說中,當有聽眾發問,我是直接拿起書,告訴大家哪一頁可以找到答案,這叫做潛意識催眠銷售法,通常一場演講下來,賣得的書款比講師費還多,這時我就把講師費捐出去……」

圖/rabbit44

〈Check Point〉貧窮上癮症 窮人思維

這位朋友一路走來也是力爭上游,數度轉行才進到房地產,苦盡甘來,終於進階到衣食無缺,經常布施的人生境界。

我羨慕嗎?相信多數人看了都要羨慕,坐擁豪宅,每天優閒度日,好友成群,但回歸現實面,房地產不是我的本業,買屋賣屋對我而言是複雜許多,還得跟買家客戶周旋……你看,我又跑出了「窮人思維」,只會說我不會、我不能、我不要……

大資女既然決定走出恐懼貧窮的陰影,此時此刻需要抓出干擾我進步的「窮人思維」,預防「貧窮上癮症」上身。

「貧窮上癮症」的人就是不自覺地把「我很窮」的思維模式潛藏在生命底層,隨時在家庭、社交圈、或個人生涯發展中跑出來作怪。

6個「貧窮上癮症」的行為模式如下:

一、家庭上:

1.對孩子說:「我們家買不起……」

2.對另一半說:「你以為你是有錢人?」

3.對自己說:「我沒這個命,就別想太多。」

二、社交上:

1.對同事說:「別找我借錢,月底了,我快開始吃泡麵。」

2.對好友說:「你家比較有錢,你請吧!」

3.對客戶說:「求求你,別再殺價了,我撐不起啊!」

三、生涯發展上:

1.我命中註定翻不了身。

2.窮人有理,問題都是有錢人搞出來的把戲。

3.投資自己去學習,太浪費了。

〈正向思考〉這樣做 有機會翻身

有了「我很窮」的思維模式,在行為模式多少被看出寒酸、小氣。固然,節儉、樸實、低調還是值得推介的美德,但若「貧窮上癮症」上身,開口閉口都是拒絕、否認、壓抑,周遭的親朋好友必然避之唯恐不及,尤其家中子女也可能承襲這種貧窮基因和窮人氣息,自認永不得翻身。

幸好我在疫情衝擊和講師朋友提醒下,當時的羨慕之情已冷靜回歸現實面,現場賣書的思維模式走向「富人思維」──寫書是助人成長,聽了演講又帶書回家,全家有福同享,一舉數得,豈不是賺到了?

莫讓「貧窮上癮症」潛伏到我生命系統,我還找到世界首富巴菲特等人的富人思維,例如:

1.多花時間和潛在客戶相處,創造未來商機。

2.多和積極成功的人在一起,改變對世界的眼光。

3.多推銷自己,讓別人得到我們的協助。

4.多看到問題的機會,而不是障礙。

5.多專注身心健康的學習,活得久、賺得長。

6.多閱讀相關書籍,找到創造財富的祕訣。

7.多幫助有需要的人,提升個人的競爭優勢。

8.多幫助別人成功,就是幫助自己成功。

9.多把錢花在「價值」上,而不是在「價格」上。

10.多用「複利」概念經營財富。

種種這些方向的改進,足夠我脫離「窮人思維」的思維模式,繼續奮進吧!

引用網址如下: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397962

 

【家庭plus】〈身口意三業〉做個願意幫忙的人 /

2020/09/07

文/呂政達

慧禮法師在非洲弘法20年,他創辦的阿彌陀佛關懷協會將佛法帶入黑色大陸,救助當地困苦無依的孤兒,他們目睹瘧疾和病苦,但也靠著教育,給非洲的孤兒一線未來希望。

另一項由佛教界發起的普仁獎,不是將獎金直接頒給清寒困厄的學生,也沒有錦上添花。每年,普仁獎都要經過冗長嚴謹的選拔程序,讓得獎的學生感覺,他們在困苦環境中仍願向上的精神是被看見的,世人表揚的是他們的品格。

其實,無論是非洲大陸的救濟,還是台灣的普仁獎,心願都是一樣的:回到教育,給孩子教育的機會,比起直接的救濟,更能窺見未來的希望。在佛法裡,這就是「幫因」和「幫果」的差別。幫因就是扶植、滋養和創造,讓孩子在教育裡找到創造生命的原動力,有了善因,在自己的未來藍圖裡創出善果。

像是慧禮法師或普仁獎的創辦者,都是做慈善的人,有人就問,慈善是不是也是一種身心靈的修行呢?

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答案,但不如就回到佛陀身上來找答案吧,試想悉達多走在印度的土地上,見到那麼多為生老病死所困縛的人,他會心念一動,然後說:「這不關我的事,我還是返回園裡修行」嗎?

入自己的禪定,卻不顧外頭的流離和顛沛?還是,願意奉獻自己的修行時間,伸出手來幫忙?我們常鼓勵世人有時間就出來當志工,做一個慈善的人,畢竟,「慈善」就是無時無地的修行,把自己的心調頻常住在慈念裡。

在大乘佛教,世人熟知的「普賢十大行願」有「廣修供養」和「恆順眾生」這兩項。讓你的意永遠為慈心引導,讓你的身親自參與,讓你的口傳達對苦難的關懷,見苦知福,這就是永恆的修行,如果你忘記了,請永遠記得:是的,你願意幫忙。

在金剛乘,且引用益西彭措堪布的話語:「《隨念三寶經》說,『佛陀是諸有情師,諸菩薩父,眾聖者王,往涅槃域者之商主。』活生生的有情,是一刻不息地在幫助、救度著,天下一切需要幫助、救度的人。」

透過教育,我們願意幫助孩子,無論是非洲的孤兒還是台灣的清寒好學生,也希望透過教育,讓孩子將來也成為願意幫助人的一代。

但也請記住,佛陀在《金剛經》所開示的「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觸味法布施」,「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慈善的布施並不是給與,給與就會執著於一個對象,我們願意幫忙和付出,但也無須執著於自己的行為,我的幫忙是如此的心甘情願,沒有一點求回報的念頭。「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

請做個願意幫忙的人。

 

引用網址如下: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397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