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畫中有話-KMT有太多自私自利的老人,他們有著太多的秘密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6-02-01
楊緒東醫師手繪插圖「畫中有話
畫中有什麼話呢?
請細細品味~~
KMT有太多自私自利的老人,他們有著太多的秘密,不願意分享給新生代,這是彼此互相不信任所致,要改革重生大破大立或是權力下放非常困難,KMT的老頭充滿封建管理思想,太充溢的枱面下所得甚為驚人,和講求公開透明的當今民主社會格格不入,因此越撐越大,寧願漲爆而亡,亦不流絲絲口風,相對台灣年青人的覺醒,此批老KMT殭而不化的老人,真是可悲、可憐、可嘆、進退失據,只能硬撐硬扯@@,真是ROC+KMT製造出來的妖怪,KMT的少年站出來反擊吧!!

老來穿高貴西裝出入飯店,自我良好,面子有夠大,對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相當反感的KMT老頭要覺悟了。
吃太多不消化,KMT必爆。

觀看更多畫中有話作品~~~~

延伸閱讀:
國民黨青年怒了! 「關黨工人」砲口對內
降參選門檻被搓掉 草協不滿
改革訴求未獲採納 藍營新生代不滿
國民黨改革之路 藍委:砍掉重練才能浴火重生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5627&Itemid=57

南海仲裁案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

作者 宋承恩   
2016-02-01
資訊不充分時,評估會失焦,彷彿霧裡看花。太平島議題即是如此。
原因在南海仲裁案台灣不願面對的兩項真相。
馬英九總統登上太平島,以駁斥菲律賓在南海仲裁中主張:太平島不具島的資格,從而,頂多只能據以主張12浬領海,不能主張專屬經濟區或大陸礁層的權利。美國罕見的以嚴厲的口吻對馬政府此舉表達失望,認為對減緩緊張情勢毫無幫助。相對的,台灣官方陷入一片愛國護土情操,認為總統前往自己國家的領土,外人不應置喙。美國公開聲明的原因何在?是美國反對台灣對太平島的領土主張嗎?要解讀背後的意義,台灣必須清晰地思考兩方面的真相。
第一,南海仲裁案所處理的是關於海域的爭端,不涉及領土主權。南海仲裁案是菲律賓單方提起,由依海洋法公約所組成的仲裁庭審理,本質上仲裁庭沒有對領土主權問題的管轄權。菲律賓所告的,是中國的九斷線海域主張的權利基礎、中國所占島礁的地位(其中並不包含太平島!)、以及中國各種行為所引發的侵權問題,包括破壞海洋環境。菲律賓之所以必須處理太平島,是因為太平是南沙中面積最大的自然形成地物。藉由否定太平島的島嶼地位,舉重以明輕,有利菲方有關其他地物之主張。言詞辯論中,菲方並未否認太平島的各項自然條件,包括有淡水,駐軍,豢養禽畜等,只是爭執太平島不靠外來補給,無法自行維持人居與經濟生活,不符合公約的島嶼要件。此為法律問題,待仲裁庭裁判。
在此背景下,台灣登太平島是為了什麼?大戰略又是什麼?馬政府其實並沒有足夠的說明。基於以上理解:不是為了領土主權,因為仲裁庭無論如何,無權對太平島究竟是島還是礁作出判決,更不會決定太平島歸誰所有;也不是為了島嶼地位,因為此點是法律解釋問題,該做的是出個擲地有聲的法律意見;也不是為了突顯證據,因為菲方並未否認太平島的各項自然條件,而是爭執這些無法自給自足;在這些點上,台灣該做的,是在法律上進一步說明為什麼這些條件使太平島成為島嶼。
要了解外界為何如此解讀馬政府的動作,必須面對第二方面的真相:台灣是以什麼地位主張太平島。在台灣內部,政府給的標準答案是「中華民國」。總統也說,登上太平島與中國或馬習會「一點關係都沒有」。外交部2015年10月31日的聲明:「菲律賓從未邀請中華民國參加該國與中國大陸間之南海仲裁案,仲裁法庭亦未就本案徵求中華民國之意見,故本案與中華民國完全無涉」說得好像中國與中華民國是兩個獨立的實體,而台灣是訴外的一方。問題是,國際上也這麼看嗎?
知情者不願面對,夸夸而談者不曾注意的真相是,台灣從來就不是南海仲裁訴外的一方,而是被當成中國的一部分。訴訟中提到台灣,菲律賓一概稱以「中國台灣當局」(Taiwan Authority of China)。仲裁庭程序判決第三段描述南海地理時說:「南海周邊有七個國家:北瀕中國與其海南島與台灣島,東瀕菲律賓,西瀕越南,南瀕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與印尼。」 根本未曾把「中華民國」算入國家,而是當成中國的一部分。外交部曾提出任何抗議嗎?難道要繼續讓這樣的文字列於國際司法文書?聲明中反指仲裁庭應徵求中華民國之意見,不正應了頭埋沙堆的現代版阿Q?
說這些都是國際的打壓?但看看中華民國政府自己的行為:處處強調憲法上兩岸非國與國關係,總統化身為「領導人」握手強調「一個中國」,大談合作與振興中華。在南海議題上,則維持1946年以來的U形線,忽視該線原意只在界定島礁位置,對中國將之運用作海域主張不發一詞,辦展覽出版史料努力為「歷史性權利」找尋論據,還說北京的主張是繼承了民國的主張,強調兩岸血緣不可分。現在藉護土之名大動作登島,如何不讓國際社會認為是以中國的身份出現,且與北京站在同一立場?更不要說過去幾年來,學者智庫以「兩岸合作」為名進行的資料與研究交換,無一不看在國際眼裡。
其實,相關國家雖然經常邊緣化台灣,也不承認其為國家,實質上一直都將台灣與中國分別對待。1月30日美國國防部宣佈驅逐艦柯蒂斯魏柏號駛入西沙群島的中建島海域,即特別陳明是在挑戰中國、台灣、 越南三個「試圖限制航行權利與自由的聲索方」。台灣雖立即澄清未妨礙他國在南海航行飛越,但《領海及鄰接區法》第七條明白規定「外國軍用或公務船舶通過中華民國領海應先行告知」,也是事實。即使菲律賓在訴訟中陳明恪遵一中原則,但也表明1949年後,台灣當局的行為不能歸責於中國,依現實將台灣視為有別於中國的實體。念茲在茲強調一個中國的,恐怕只有馬政府與北京。
登太平島既不是為了捍衛主權,維護其島嶼地位又有更重要的方法,對外汲汲以一中示人,對內又掩蓋國際上將台灣視為中國一部分的處理,馬政府在南海議題上祭出太平島議題,究竟為了什麼?太平島恐怕只是個煙霧彈,其效果是在內部以愛國護土大旗消滅不同聲音,對外把台灣與中國更緊密的拉在一起。
在南海議題上,台灣面對兩個基本選擇:第一,是繼續與北京的立場完全一致?還是有自己獨立的政策?撇開政治語言,在這點上試蕊只有一項,即台灣是否以自己的名義向仲裁庭提出第三方介入的請求。這是強力主張太平島主權與島嶼地位後,邏輯上的下一步。台灣不是主張擁有太平島主權且可以主張200浬專屬經濟區嗎?為何容忍其他國家在自己的海域大打法律戰呢?為貫徹護土的決心,政府應立即遞狀,要求參與仲裁程序以保護自己的法律利益,否則仲裁庭應將本案程序駁回,因為太平島的200浬專屬經濟區涵蓋了九斷線內海域很大的一部分,而當事方不得就訴外方的財產或權利提訴。若支支吾吾不作此舉,則更證實太平島護土議題是煙霧彈:火花不少卻不在求實效,只在引導國內國際偏離真正的問題。這也是美國為何用「毫無幫助」形容此舉的原因。
第二個基本選擇,是在U形線上是否與北京一樣,認為是海域主張?這點主政者必須取得正確的國際法理解,不能因為過去國府有性質含糊不清的線段,就拒絕因應時勢彈性處理。別的不講,中國在距離本土海岸遙遠的海域,僅憑原無人居的島礁,主張廣大海域的獨享權利,依據何在?就算中國1946年有此意思,有哪個類似的海域主張嗣後未經調整,與公約相符的?在中國強勢「維權」以前,南海情勢是否像現在一樣緊張?是否出現砍斷探勘船纜繩、包圍作業漁船、大規模抽砂造島、電魚濫採巨蚌等行為?對南海的討論,不基於法律立場的基本判斷,只顧主張,並非明智之舉。
希望台灣的主政者,對南海議題能慎思明辨,依據國際法作正確的判斷,以展現台灣是遵守國際法的負責任國家,甚至成為督促中國理解並接受國際法治的先鋒。
(作者為英國牛津大學國際法博士候選人,曾參與多項對外談判)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蔡英文不會接受恫嚇——遵照中國旨意接受陸客實在瘋狂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林健次   
2016-02-01
蔡英文不會接受恫嚇——遵照中國旨意接受陸客實在瘋狂
陸客大舉來台,佔領阿里山等觀光景點。山明水秀的阿里山,離台灣人越來越遠了。(資料照片/中央社)
 
經營企業的人都知道,業務要穩定成長,而且越穩越好。要業務穩定,首先是客戶越分散越好;第二是景氣起伏越小越好,不要一下子撐死、一下子餓死。不幸的是,台灣作為一個國家去接中國的陸客生意,都跟這兩種準則完全相反。
選舉期間,由於北京的決定,中國的團客少了六、七成,整體而言陸客降了五成,一個月少了十六、七萬人。選舉過後,中方放話:「對於蔡英文『聽其言、觀其行』,若不見預期的善意回應,或者直接翻臉、取消所有交流,或者採取逐步限縮手段。」聽起來好不厲害。很多人以為,陸客就像馬政府和中國政府合鑄的、架在台灣人咽喉的一把刀,在選前、選後揮了一揮,只差沒明白說出「要錢還是要命」而已。
蔡英文政府真的就會被恐嚇嗎?我看未必。
2008年兩岸通航,開始有陸客來台。在還沒有陸客來台之前的2007年,世界各地來台灣旅客約為372萬,其中日本旅客為117萬佔31.4%,其次為港澳13.2%,韓國6.1%,東南亞19%,美洲12.6%,歐洲5%。這個數字相對健康,因為來源分散各國,而且比例最高、佔三成的日本是個高所得、高文明的後工業化國家。更重要的是,來源國中沒有一個國家是可以由政府強制管理出國旅遊人數與目的地的。也就是說,來台人數由台灣的吸引力與宣傳而定,操之在台,而不是由來源國做政治的操作。
七年變三倍,上帝也瘋狂
七年以後的2015年,來台旅客變成約為1044萬,幾乎是當年的三倍。其中中國旅客為418萬佔40%,日本旅客為163萬佔15.6%、比例少了一半以上;其次為港澳14.5%,韓國6.3%,東南亞13.6%(比例降了近三成),美洲5.6%(比例不到原來一半),歐洲2.6%(比例約為原來一半)。這個組合很不健康,因為來源分配不均,尤其光中國就佔了四成,而中國又是個會控制人民、拿人民出國旅遊做政治操作的國家。     
我說遵照中國的旨意吸收陸客是「瘋狂」的,指的不僅只是馬英九拿一把刀給中國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而已。地狹人稠的台灣在七年之間增加近七百萬國外觀光人潮,對台灣的公共設施,包括機場、道路、綠地、景點、地標甚至都市交通,實在是一件沉重的負擔;對台灣的經濟、社會、政治也一定會有巨大的影響。馬政府在沒有做深入研究、規劃的情況下以這種速度引進陸客,假如不是魯莽、不是阿斗,就只有瘋狂可以解釋。
比一比日本好了。2009到2014年到日本的訪客雖然倍增,但以日本土地為台灣的十倍,人口約為台灣的五倍半,總訪客也只有1340萬而已,只比台灣多三成。其中283萬為台灣旅客佔21.1%為第一位,南韓20.5%,中國18%。事實上是一個相當健康的比例。即使以最新2015年統計,訪日人數也沒有超過二千萬人。但中國躍居第一的25%已引起日人警惕。
翠玉換碎石,馬統倒貼
大量陸客來台灣在經濟上到底是賺到了,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需要規模很大很周全的研究,才會有正確的結論。但是從失業率在馬英九上任、引進陸客以後,先惡化再回降至阿扁離職時的水準,以及月平均薪資至今仍低於阿扁時的水準來看,引進陸客假如有什麼好處,那個好處也沒大到在抵銷不景氣以後,能使平均薪資提高或失業率降低的程度。   
陸客來台基本上只是使台灣的資源向觀光產業流動、資源重置,所得重分配而已;沒有增加台灣的生產力,也看不出能促使產業升級。事實上,它更像在出賣台灣的資源、尤其是環境資源,以獲取微薄的利潤。而這些微薄的利潤在國內又產生旅遊業者受益、多數人受害的結果。
以陸客每年來訪四百萬人,每人停留五天計,共為二千萬(人/天)。這二千萬(人/天) 很活躍的以「專業的」的方式不停的在台灣的機場、道路、綠地、景點、地標、都市跑跳流動,台灣政府與人民必須不停的維修、擴充、新建以應付這種需要。這當然要花納稅人的錢。陸客一直增加,台灣人用納稅人的錢去擴充公共設施,一直趕不上陸客的需求。其結果是普悠瑪號、太魯閣號買了再買,回台東、花蓮的家還是那麼遙遠。這個趨勢下去,最後連新蓋的蘇花改、北宜直鐵、桃園第三航廈、高速公路、高鐵向南延伸也對台灣人沒有意義。想想,這些都是要台灣人民以百億、千億為單位花錢去做的。這些利益看不到,卻只看到旅遊業必須花大錢買進口巴士,夜市勞工辛苦擺攤、賺陸客的零錢,不是很滑稽嗎?
此外,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墾丁也已經離台灣人越來越遙遠。有放假日卻沒有輕鬆的地方可以去。台灣人是第一個被陸客排擠的觀光族群。難怪台灣人必須多花一、二天交通時間到日本、甚至更遠的地方去度假,成為世界赴日觀光的第一、二名。事實上,陸客來台排擠的不只是台灣人民的觀光需求,凡是和陸客共同使用公共設施如機場、道路的各行各業,都因擁擠與遲延而受影響。這些損失都是可以量化估算的。
懲罰小英,傷害中國
面對中國假惺惺的「聽其言、觀其行」的恐嚇,蔡英文政府的痛點是來自旅遊業以及周邊產業,乃至包括夜市、攤販、地方政府政治上的壓力。除此而外,我看減少陸客對台灣經濟整體並不會有什麼大的傷害、甚至有好處:台灣的資源可以做更有利的配置、公共設施可以更有效的使用,建設的財政壓力可以減輕,而且更可以趁此機會擺脫中國這種奧客;因為現在若不順勢減量、喊卡,以後與陸客有關的人口越多,中國一恫嚇,國內的政治壓力只會更大、更難抵擋。
中國的自然環境大幅遭受經濟發展的破壞,公共設施又嚴重不足,一放假就出現交通、食宿困難的問題。有人說中國人面對假日,常會陷入苦悶的狀態;既想外出旅行,又不知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中國政府若把高所得者鎖在國內只是增加擁擠、升高問題、製造民怨。瘋狂的馬英九犧牲台灣多數人的利益去服務中國,大概是這個道理吧!
中國的恐嚇,由於失算,不一定真正能制裁到蔡英文政府;傷害中國倒是確定的。
Source: 民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4594&Itemid=71

離譜教長 挪偏鄉教育經費宣傳政績

2016-02-01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在看守內閣期間,教育部長吳思華花起上千萬元的公帑毫不手軟!

四月在北市辦教育大會師

今天是新閣揆張善政續聘教長的首日,教育部快馬加鞭籌辦教育大會師「偏鄉教育、教育創新」宣導活動,立委鄭麗君追查揭露,教育部竟挪用原應投注偏鄉教學的「偏鄉數位應用推動計畫」預算,加上教育部文宣預算,共砸一千五百多萬元「大手筆宣傳政績」,預計四月在「台北市」華山文創園區舉辦實體展演、新拍十三支電視節目、把各縣市現成教育影片上網等,立委質疑,這是「以偏鄉教育之名,行部長個人行銷之實」。
  • 教育部籌辦教育大會師宣導活動,挪用「偏鄉數位應用推動計畫」預算,立委質疑「以偏鄉教育之名,行部長個人行銷之實」。圖為去年教育部長吳思華下鄉訪視偏鄉學校,變身趕鴨人。 (資料照)
    教育部籌辦教育大會師宣導活動,挪用「偏鄉數位應用推動計畫」預算,立委質疑「以偏鄉教育之名,行部長個人行銷之實」。圖為去年教育部長吳思華下鄉訪視偏鄉學校,變身趕鴨人。 (資料照)
  • 教育大會師活動項目與費用
    教育大會師活動項目與費用
鄭麗君表示,馬政府為做卸任政績偏離教育本業,教育大會師就是政績宣傳,原不在預算內,去年底突然要求教育部設法找錢,竟自「偏鄉數位應用推動計畫」有限預算中挪用。偏鄉教學最迫切需要就是人力經費等更多資源及結構的改革,不是把基層教師的努力作為教育部自己政績,卻還挪用偏鄉教育預算去作宣傳,相信偏鄉孩子與家長必定不認同,奉勸吳部長懸崖勒馬,否則立院必當究責。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表示,教育經費是民脂民膏,教育大會師卻像是為包裝吳任內政績而花公帑,去年好不容易爭取教育經費增加一百廿億元,不是讓教長隨便花,每任部長都應重視偏鄉,迄今成果是累積來的,不應做表面工夫。

教團批花公帑辦部長畢展

全國教師總工會副秘書長羅德水表示,偏鄉教育應該嚴肅面對,不應用熱鬧活動辦理,且趕在看守教長下台前舉辦,會更讓人質疑是花公帑打造部長畢展秀。

教部稱推廣師生創新事蹟

本報曾獨家報導教育大會師遭質疑是為了吳思華平反個人歷史定位而辦,立委管碧玲直批吳只要撤銷爭議的黑箱微調課綱就可風光下台,卻花上千萬元為自己政績抹粉「太扯」;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也提醒吳思華應善用公帑。但吳思華堅持要辦展、強調要讓偏鄉教師的努力被看見;教育部則表示,是要推廣教育故事及創新典範事蹟,讓教師與學生努力成果,透過多元媒體管道呈現給社會,且要以網路行銷國內外。
Source: 自由時報

甚麼時候台灣才能這樣選?10元英鎊新鈔人物 3科學家供票選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民報   
2016-02-01
甚麼時候台灣才能這樣選?10元英鎊新鈔人物 3科學家供票選
甚麼時候,台灣的鈔票上才會出現偉大的科學家肖像?圖為其中之一可能成為10元英鎊新鈔的三位蘇格蘭科學家。(圖:組合自網路圖片)
 
蘇格蘭皇家銀行表示,已選出兩名男性與一名女性蘇格蘭科學家,其中一人經票選後,將成為2017年的10英鎊新鈔的鈔票人物。
路透社報導,三位列名的科學家是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首位女性成員瑪莉.索默維爾(Mary Somerville),以及後世譽為土木工程學之父的湯瑪斯.泰爾福(Thomas Telford)。
麥克斯威爾(1831-1879)是電磁學理論的奠基者,被20世紀的物理學巨擘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視為偶像。
索默維爾(1780-1872)在當時不鼓勵女性參與科學領域的年代,是女性科學家的先驅,她的研究最終促成發現海王星。
泰爾福(1757-1843)在世時一共建造超過1000英里的路,以及設計蘇格蘭的港口、隧道和喀里多尼亞運河(Caledonian Canal)。
英國蘇格蘭的民眾都可參加投票,選出1位成為新 鈔人物,10英鎊塑膠新鈔訂2017年發行。 蘇格蘭今年下半年也將發行新5英鎊鈔票,設計圖今年內公布,鈔票人物是一位史上知名文學家。
Source: 民報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4591&Itemid=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