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

聖山教育展版線上導覽-228台灣神的信仰:為何稱為「228台灣神」(1/2) /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6-01-08

點擊上圖可看大圖
為何稱為「228台灣神」(1/2)
228
1947年的228事件是台灣歷史上重要的轉捩點符號,有其重要的影響與定位。國民政府的國家暴力對台灣的傷害影響有「打擊台人心理,導致長期對政治的恐懼與冷漠;造成菁英斷層,影響地方政治生態;有利國民黨一黨專政,阻礙民主政治發展;加深族群隔閡,不利台灣文化發展」。在這種比日治時期殖民體制之下更為淒慘的後續高壓統治,促成台灣人開始思索我是誰、自己的定位該如何、未來要走向何處的自我探索。也就是說,「228」已成為關鍵性的象徵,意即台灣人當自己國家的主人,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未完待續)

Why call them 228 Tâi-uân-sîn? (1/2)
The Significance of 228
The February 28th Incident of 1947, known as the 2-28 massacre,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of Taiwan's history. It’s a state violence inflicted by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nd has the following detrimental influences on Taiwan: “a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Taiwanese people leads to long-term fearfulness and indifference toward politics, a shortage of elite impacts on local political situation, a favor to KMT’s one-party dictatorship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 widening racial gap detri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culture.”

The subsequent Chinese KMT’s oppressive rule, which is even more miserable than the regime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mpel Taiwanese began a self-exploration of thinking about who we are, how to position ourselves, and where to move forward. In other words, “228” is a symbol of “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 is the only way to survive.” Even more so, it’s a critical impetus for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s of the 228 Incident is depicted in Figure 2.
(to be continued)

聖山教育展版線上導覽-228台灣神的信仰系列:
228台灣神的信仰
發展的背景源由

延伸閱讀:
台灣神
228護國台灣神專區
信仰228─不是宗教
【影片】228台灣神太上真經
台灣神道信仰與宗教修行不同?
228台灣神血肉佈施之源由與台灣建國可行之道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s://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427&Itemid=1

台灣神道每日一篇 九月七日 /一個人失意悲傷候發出的靈電子波 不規則與紊亂 指導靈無法與之相接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6-09-07

問:現代是邪魔囂張的時候,請問魔是如何來擾亂人心?

答:人的心靈深處,本有一真正「原靈」,但是後天以及累世無明所帶來的慾念與習氣,常常會擾亂原靈(元神),而造出種種不可思議的禍害。

例:一個人正失意悲傷的時候,他發出的靈電子波動,不規則與紊亂,指導靈的靈波,無法與之相接,若此人能及時沉住氣,用理智克服失意,則其靈電子的波動,便會漸漸穩定下來,其指導靈,就能在其思慮中,促進他的所「悟」,而順利的解決困頓環境。
如果這個人,心定不下來、沉不住氣,就會一直的發生不規律的靈波,於是魔鬼趁機加強其波動之混亂,使得此人脾氣越來越壞,思想愈來愈偏激,以致於,只要有一點點的火花,便能激起風爆。

延伸閱讀:
台灣神道每日一篇
《台灣神道-同修參讀手冊》新書介紹
《台灣神道-同修參讀手冊》/楊緒東序:就是說-生活的修行
楊緒東專欄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s://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6495&Itemid=57&fbclid=IwAR08FvFLhyVrIqZKy3r0i2ro8ag_wnrJ9tgRJyxN-aJHYG3NlshC67l-m2A

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吃?營養師完整解說 /

最新觀點
2018-06-01 17:14
 
關節炎是關節結締組織產生病變,進而發生關節疼痛、退化或發炎等症狀,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關節炎也可能發展成慢性關節炎。最常見的慢性關節炎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 arthritis)及痛風(gout),本文主要在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飲食。
文/營養組營養師 陳明玉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的疾病,但最常影響的地方是在身體關節處,尤其是四肢的小關節,最常見的症狀有疼痛、紅腫及強直現象。

造成的病因可能與免疫、遺傳或感染有關,女性罹患機率是男性的3~5倍。常用的藥物如止痛藥水楊酸(aspirin)、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等。

因疾病進展導致生活自理及進食能力受限、或長期使用相關藥物引起腸胃不適等因素,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常有體重過輕,營養不良的現象。

常見的營養問題

 

被侵犯的肢體關節,常因疼痛或行動不便,導致製備食物的能力下降,甚至於進食的能力均會受到影響。

例如:上頷關節被侵犯時,會影響口腔張合能力,導致進食咬合及咀嚼困難。若合併有修格蘭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其唾液及其他分泌液也會減少,導致吞嚥困難、味覺及嗅覺等異常現象。

再加上長期使用相關藥物,容易導致胃黏膜損傷、胃炎及消化性潰瘍、骨質疏鬆等問題,均會影響病人生活自理能力、進食能力及腸胃功能,導致營養素攝取不足。

所以製備食物及自我進食的能力成為重要的營養評估項目之一,而自我最佳營養監測指標就是體重變化

若一個月體重減輕>5%,或半年內體重減輕>10%,都是嚴重體重減輕的現象。若有體重持續減輕、體重過輕、或是一直無法達成理想體重的病人,都應該主動諮詢醫護人員及營養師,尋求解決改善方法。

(理想體重的計算=身高平方(單位為公尺)*22,上下10%以內均是理想範圍,例如160公分,理想體重=1.6*1.6*22=56.3公斤,51-61公斤均是理想範圍。)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飲食原則

 

可參考每日飲食指南,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低脂乳品類、蔬菜類、水果、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都要吃,物理治療較密集的病人則可再增加熱量攝取,以維持理想體重。

若有營養不良或處於發炎狀況的病人,則需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例如奶類、黃豆製品、魚肉、海產、雞、鴨、豬、牛肉、蛋類等。

有研究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血清中維生素B6及維生素C等濃度有降低的現象,故也要攝取充足,例如全穀類、綠葉蔬菜、柑橘類水果等食物。



因為關節疼痛導致活動量減少,或是因為藥物的影響,有些關節炎病人易有水分及鹽分滯留現象,建議採低鹽清淡飲食,可以改善水腫。

人體的必需脂肪酸分為兩種,n-6脂肪酸(例如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和n-3脂肪酸(例如魚油EPA及DHA、次亞麻油酸)。

其中亞麻油酸在體內可以轉變為前列腺素PGE2的前驅物花生四烯酸,進而引發發炎反應,而魚油則會合成前列腺素PGE3,對於發炎過程影響較小。

有研究顯示,改變飲食中的脂肪酸,增加n-3脂肪酸的攝取比例可能有助於關節炎症狀的緩和及減輕發炎程度。例如深海魚類、海產類、亞麻籽油、核桃、大豆油、芥花油等。

建議每週可吃深海魚類2~3次,若有對魚類過敏或不敢吃的病人,可以補充市售魚油,但須注意不要過量食用魚油補充劑,反會抑制凝血功能。

若有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病人,在飲食上需注意定時定量,少量多餐,少吃刺激性食物及調味料、含糖飲料及甜食,每餐最好搭配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一起吃,減少胃黏膜的損傷。

在預防骨質疏鬆方面,則可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鈣質每日建議量為1000毫克,富含的食物如奶製品、小魚乾、豆製品、堅果類等;維生素D每日建議量為10微克,如魚肝油、高脂魚肉、肝臟等食物,另外每天日照10-15分鐘,身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的量也足夠一天所需。

飲食秘訣

 

能吃最幸福:每日按時吃三餐,吃飯時宜細嚼慢嚥。如果胃口不好,可以採少量多餐,除正餐以外一定要補充點心,並適度多活動,增加食慾。

烹調有玄機:考量進食方便,建議可選擇軟質食材,並切成適當大小,例如肉類可選用魚肉、豆製品及雞蛋,切成肉絲、肉片或絞肉等形狀,採用燉、蒸、煮等烹調方式,讓食物較易入口。若有唾液分泌減少或吞嚥較困難的病人,可於菜餚中添加勾芡湯汁,讓食物較易入口。

若製備菜餚能力受限,也可自備部分現成的食物,例如:將牛肉湯、紅燒雞分袋包裝,放入冰箱冷凍,吃時再加熱。或偶爾使用冷凍食品或半成品,例如:冷凍蔬菜,冷凍水餃、包子,也可用小烤箱、電鍋、微波爐來熱菜,節省作菜的時間。

用其他食材代替醬油、鹽來調味,刺激食慾。例如:洋蔥、蔥、薑、蒜、九層塔、香菜、八角等。

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注意體重變化,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並適度攝取魚類、鈣質及維生素D,規律生活作息,運度運動及飲水。

至於坊間飲食偏方、保健食品和其它替代療法等,若無相關科學驗證,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手指關節變形、會痛,是關節發炎嗎?該警覺類風濕性關節炎找上門了! /



【早安健康/蘇柏儒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肇因於自身的免疫系統不正常的反應,這些免疫細胞會攻擊患者自身的關節(最常見於手部),導致關節發炎病變,晚期甚至會影響骨頭和肌腱,導致手指變形。

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資訊指出,手指關節的疼痛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初期症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使關節能順暢移動的的「滑液膜」(synovium),導致滑液膜發炎、腫脹,因此患者活動關節時會感到疼痛。同時,發炎症狀還會使免疫系統更加賣力,進一步引起更嚴重的腫脹與發炎,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介入,最後可能會導致關節受損、變形,患者自由活動或使用關節的能力也會下降。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手部症狀




曾於美國亞特蘭大凱薩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 in Atlanta)執業的風濕科專科醫師 David Zelman 所審定的一篇文章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可能影響全身包括手部在內的關節,並可能造成以下手部症狀:

  • 手部疼痛、手指疼痛、腫脹、僵硬
  • 手部與手指關節發熱、觸碰或按壓時會疼痛
  • 對稱性的關節疼痛,例如左手腕與右手腕會同時疼痛
  • 手指關節變形或畸形
  • 出現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例如手指麻木遲鈍、刺痛
  • 容易疲勞
  • 起床後疼痛、僵硬會持續超過一小時


手指關節變形疼痛的緩解方法



規律的運動有助使手部和手指更加靈活,只要用手部的力量擠握軟式泡棉球、再放鬆手部肌肉即可。

會疼痛的關節也需要適度的休息,使用手部或手指的夾板、固定套,則可能幫助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的壓力。

另外,運動前用濕毛巾或熱敷墊溫敷手指與手部15分鐘,有助減少僵硬感;冰敷疼痛的關節10~15分鐘〉額有助減少手指腫脹的問題,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交替使用,但要注意溫敷、冰敷的溫度與時間長度,以免反而燙傷或凍傷。



什麼人容易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為中老年婦女。


(1) 女性
(2) 40到60歲的人
(3) 擁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家族史的人
(4) 癮君子
(5) 較常暴露於石棉或二氧化矽等等環境因子的人
(6) 肥胖者

 


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以手部為主,但也可能出現關節以外的併發症。


(1) 多個手部關節對稱性腫脹及疼痛,運動時可能會改善
(2) 手部關節在早上時特別僵硬,通常僵硬的時間會大於一小時
(3) 手指彎曲變形
(4) 類風濕性結節:皮膚出現不自然的隆凸
(5) 類風濕性血管炎
(6) 貧血
(7) 白血球減少
(8) 脾臟腫大
(9) 肺部侵犯:包括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和肺結節等等病變
(10) 鞏膜炎
(11) 周邊神經病變
(12) 心膜炎
(13) 淋巴結腫大

 


類風濕性關節炎要怎麼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手段以藥物為主,治療目標為症狀緩解和防止惡化。
(1) 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效果快速,但是有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 類固醇消炎藥
(3) 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效果慢,但是長期使用可以防止疾病惡化
(4) 生物製劑:上述藥物都無效時才使用,價格昂貴,可減緩病情惡化
(5) 免疫抑制劑:由於此藥的毒性較強,連生物製劑都無效時才用



引用網址如下:

https://www.edh.tw/article/17450/2

日本時代の台灣 ( 見證日本對台灣的經營与建設 )

 
 

台灣神道每日一篇 八月二十四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6-08-24

問:孔子一生修養當中,有四個處世原則,請開示?

答:此即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就是只要合情理,假使別人有更好的意見,他就會接受。

「毋必」-不要求事情必須做到什麼結果,只要盡心盡力、誠誠懇懇、腳踏實地,做到那裏算到那裏。天下之事沒有「絕對、一定」的現象,事成不成,但看機緣,盡人事,順天命則是。

「毋固」-於不脫離大道真理原則之下,不固執自己成見。所謂擇善固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此擇「善」之善,乃是合乎真理,順應天然之謂,並非堅持自我主觀上的對錯。

「毋我」-佛家有言「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此破四相的修行,即是毋我最大至極也。憫人愛物,為天下眾生謀幸福,引歸正道,是眾修的使命。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為人處世,所必須具備的美德,天下之事,甚少能合乎己意,然而只要能不違背真理、合乎人性,都是可以有伸縮彈性,太強硬,反而阻礙大道運行。

現代有許多人,對於自家人十分冷淡,卻到處傳博愛,為宗教奔波,這種作法則是本末倒置。西洋有種風氣,熱衷朋友之事,而棄雙親於不顧,不喜談孝親之事,認為落伍過時;卻不想想天下間,恩情最大的人是誰?朋友道義,能及父母之萬一乎?孔子明白告訴後人,凡是為人,生於人道之間,應有做人根本,它便是「孝親」。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