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4
記者黃以敬/越洋專訪
政府積極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將設專區開辦享有租稅優待的國際醫療機構,招收國外自費病患;不僅特例鬆綁外籍資金及醫師,也准許國內醫師入區執業。政府美其名是鼓勵醫院「企業化」,但醫界質疑是鼓勵醫療「商業化」追求營利;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更警告,醫療機構及醫師一旦為追求營利、盈餘,國人醫療支出一定會不減反增、擴大惡化,這更將是台灣醫界道德崩壞的危機化。
問︰政府號稱自經區國際醫療,是要讓醫療機構企業化經營,讓醫療加值,不要靠健保維持;卻引發醫界、公衛界發聲反服貿、反自經特區?
答:我和醫界大多數人士都不反對醫療國際化,認同鼓勵台灣醫療與國際接軌。但要推動國際醫療,其實只要全面開放醫療簽證、放寬居留期限,讓國際病人方便就醫就好,何必大費周章修改醫療法,還訂特別條例去營造特權專區,成為「一國兩制」?動機及想法讓人無法理解或認同。
台灣全民健保有超過九十九.七%人口納保,人民不再因病或貧而無法就醫,這是人權伸張、社會公義的呈現,這個公益價值成為台灣醫療的驕傲。
我最反對的是,無論自經區國際醫療或未來兩岸服貿協議,政策多是以「開放營利」的商業化想法去做設計,心態是要讓醫院開創財源,醫師衝自費、賺外快,要減少健保財務壓力,但這跟健保的全民醫療共享概念背道而馳。
政府是精神錯亂,不但設優惠特區,還要修醫療法,將特區醫院公司化成營利機構,徹底摧毀台灣健保的核心價值。一旦醫院和醫師有了要創造利潤盈餘的想法,自費項目會增加,非必要的檢查診療、手術也會增加,例如會勸病人用動輒二十多萬的人工手臂手術等。
不僅民眾醫療負擔加重,國家醫療支出將不減反增。這更將是醫界道德崩壞的「危機」,不是真正照顧病人,而是靠病人賺錢,沒錢的人將更看不起病。
問︰支持自經區者另有說法,要改善名醫外流或西進中國?利用特區醫院可把名醫留住?
答︰這是「頭痛醫腳」。目前台灣到中國的醫師數量其實並不多,甚至越來越少,因中國也在扶植自己的醫院及醫師,把國際及台灣的技術都學去。
台灣早就開放國際病人自美國、日本、香港、新加坡、越南、泰國等地來台就醫;例如高雄長庚醫院的陳肇隆醫師,是國際早享盛名的肝臟移植專家,國際病人慕名而來,他哪有時間到中國或特區執醫。
台灣目前留不住醫生,是健保給付制度的問題,較辛苦、風險高的科別留不住人,因此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等「五大皆空」窘境,人力轉往醫美、牙醫等經濟效益較高的科別,這問題比所謂名醫外流更嚴重。
問︰國內開放國際醫療已有六年,衛福部認為一年國際住院三八四五人次、門診十一萬五五六九人次,僅佔全國健保門診○.○三%,且以健檢醫美為多,對國內醫事人力資源無影響?
答:政府應公布各醫院數據,讓民眾了解哪些醫院做哪些國際醫療?各院在健保及國際醫療的門診及病床分配,再看各家醫院醫護人力比重及負荷狀況。
政府公布的國際醫療看似比例不高,一方面也是因為台灣病床、門診數量太多,母數大;美國早已醫療國際化,但靠真才實力吸引病人,不是靠設立特區。國際病人的收入確實可挹注醫院財務,但不能影響本國病人。
台灣要做國際醫療,最大問題是醫院國際化還不足,例如醫事人員外語能力多不足,就算大費周章設醫院,只怕外國頂級自費病人不會多,鎖定的還是中國、華僑等華裔病人。政府引為示範的新加坡、泰國等推國際觀光,這些國家英語環境強,較可吸引國際病人;但這些國家的國際醫療大多也是醫美、健檢等。台灣在五大皆空狀況下,難道要更多醫院及醫師去做國際醫美健檢?豈不提油滅火?
諷刺的是,過去我也很希望引進在美國完成醫學教育的華裔外籍醫師補強國內五大皆空,也有助台灣醫療機構國際化,但衛福部一直不鬆綁。
如今政府卻突然要搞一國兩制,要特例開放外籍醫事人員在特區工作,可以不領台灣執照,相對卻仍限制國際醫事人員進國內醫院。所以是自費、有錢病人可享國內外醫師服務,國內健保醫療體系則不能國際化提升。這豈是應照顧全民的衛福部該做的事?
問︰為推動自經區醫療,衛福部對立院報告國內四萬兩千位執業醫師,自經區不會加重醫師五大皆空?
答:政府甚至宣稱要用國際醫療專區的利潤來回饋補強健保收入赤字,似乎把這當成要挽救五大皆空的對策,讓人啼笑皆非。
為減少五大皆空的衝擊,政府每年至少要花四十億公帑補強五科醫療給付、二十億加聘護理人員及減工時;但另方面卻又要讓國內醫院人力去自經區加班兼職,去做醫美健檢,更是矛盾。
國內醫師培植有總額管制,無論自經區國際醫療或是服貿的醫療開放,都只會把醫事人力更抽離健保體系,健保五大皆空恐更惡化,對台灣病患及醫事人員而言, 都是百害而無一利。
問︰衛福部稱將限制醫師到自經區工作不超過每週二十小時,國際醫療機構會限制家數且每家只兩百床,不會瓜分健保資源?
答︰醫改團體質疑,到自經區醫院每週工作二十小時,等同開放醫師每週幾乎五十%工時可兼職,不僅影響健保醫師人力,更將使得醫界人力流入利潤較高科別的失衡狀況更惡化。健保醫療品質也將下降。
我擔憂的另一原因,也是為了基層醫護人員。我很支持醫護人員的報酬薪資應合理提升,但不能利用營利盈餘去驅使醫事人員賺錢。目前許多醫師每天病人高達七、八十人,護士被迫連續值班,但醫院獲利未必回饋員工,因此,基層醫護人員也很擔憂自經區政策將誘使醫院更營利化、更照顧股東利潤,卻更忽略基層。
官方說目前先設一、二處示範醫療機構,但將逐步放寬,恐會分布全國各地。只要政策設計醫療商業化的基本理念是錯的,對國內醫療環境的衝擊絕對會擴大。
問︰醫院財務發展與國際化如何兼顧?有何建言?
答︰世界各國都在推動國際醫療,救人不分國界,台灣各醫院也早有在做,但應是讓醫療國際化,未必是營利化。且各國醫療還是以本國病人為先,美國Cleveland Clinic等一流醫療機構都有國際病人慕名而來,但對自費病人設限一定比例。
政府是應鬆綁、讓國內醫院運作及人力可國際化,技術及服務能達國際水準;但不是鼓勵特權醫院去收自費病人,提高獲利產值的商業化。
政府的當務之急是改革健保給付制度,讓辛苦的科別醫師可得到合理給付,促使各科均衡發展;且要提升醫院經營效率,門診量、病床佔床要降低。有的醫院平均佔床天數達八天、十天,目前和信醫院佔床天數降到四天,就是將檢查、一般診療多安排在門診完成,以減少佔床、增加病床使用率。
最重要的是,台灣必須建立以健保為核心、朝著可長可久的醫療體系發展,而不是要炒短線、講利潤的商業醫療政策。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easybook&Itemid=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