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家庭plus】〈生活停看聽〉是我看不起自己 /

 2020/11/04 

文/墨泥卡

最近看了一部很有感觸的劇,叫《做工的人》,內容刻畫甘苦人的生活。整部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工人在便利商店買東西的時候,他們說:「那個櫃檯的妹妹一定也是工人的小孩,所以她才沒有嫌我們髒。」

在我學生時代,都是爸媽接我上下學,那時候我很討厭下雨天,因為下雨天爸爸總是開一台破舊的貨卡來接送我。那台貨卡像被哪個太率性的潑墨大師灑上幾點的油漆後,就忘了繼續完成的畫,也像捨不得丟的破布一樣,滿是坑疤跟縫補的痕跡。所以我討厭雨天,討厭那台跟我青春小女生氣息很不搭軋的接送車,我總是用最飛快的速度跳上貨卡,迅速地、用力地甩上車門,避開同學的視線。

國中念私立學校,我羨慕同學的爸媽開著漂亮的車子,所以有時候我甚至假裝爸爸還沒來接,就站在學校的騎樓一直等,等到認識的同學都離開了,我才走上車,讓爸爸在車上乾等了很久。我告訴他:「我寧願你騎機車來,也不要同學看到這台卡車。」我是做工人的女兒,我不討厭做工的人,但青春期的好勝心跟偏差的價值觀,讓我很討厭那台貨卡,討厭開著貨卡來接我的爸媽。

高中的時候,我總要爸爸把貨卡停在離校門口最遠的地方,有一次無意間被學長撞見了那台貨卡,我生氣地對爸爸說:「你幹嘛停在這裡,這裡都是積水,害我鞋子全濕了。」隔天在圖書館遇見學長,我以為的嘲笑劇本並沒有出現,他說:「妳爸會開手排車喔,很帥欸!」原來從頭到尾都沒有人看不起那台破舊的卡車,是那個愛慕虛榮的我在排擠我自己。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410325 


【家庭plus】〈親子會客室〉羞避效應 讓孩子學解決 /

 2020/11/04


文/墨客

在一群樹叢中,如果仔細觀察兩棵樹,會發現這兩棵樹的樹冠層,幾乎不會相互碰撞,而會保留一些溝狀的空隙,這些樹木會恰如其份地避免碰撞, 以免損傷了彼此的枝條與樹形,這是植物的本能,也是因為枝葉本身的韌性所產生的自然現象。這樣的現象,植物學家將之稱為「樹冠羞避」。

但是,當這兩棵樹或兩排樹當中,如果介入了「人為的修剪」,樹形的溝狀空間與碰撞行為,便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實驗發現,人為一旦介入修剪,樹冠層便會開始惡性競爭、搶地盤,不只相互碰撞,還想覆蓋住比較矮的,讓對方無法吸收到陽光,使其難以生長,甚至讓對方死亡。

如果把這種現象,複製在教養孩子的現場,好像也能得到一點羞避的道理。如果孩子吵架了,他們會有自己方式去解決當下所發生的問題,最差的情況,便是拳打腳踢一番。不論哪一種方式,都是孩子遇到問題、衝突時所衍生出來的反應,而這些反應都是在當下的瞬間,所思考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防衛機制。簡單來說,這些行為都是孩子自主形成的反應,就好比樹枝間避免碰撞所形成的溝狀空隙。

然而,一旦師長介入了,孩子在大人的解決中暫時停止了風波,但不能保證孩子學到了問題解決的辦法。也就是說,我們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機會,一旦孩子沒有這樣的機會、經驗,未來孩子會有逃避責任、遇事畏縮的傾向,不知道如何面對。如果進入職場,遇到了人事問題、處世問題,沒有過往所累積的經驗,那他又該如何圓融處理呢?

因此,當孩子發生摩擦時,猶如枝條碰撞,師長不必急著去處理,試著一旁觀察,讓孩子有機會去思考對策,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旦我們介入了,孩子就減少一次學習的機會。就如同生活中的樹叢一般,它們會找到適合生存的原則,孩子的生命,也會自己找到出口。

引用網址如下: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4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