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 大地新聞報導 |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
2017-10-04 | |
台獨運動的重要領袖史明將於今年度過一百歲生日,台派團體、議題NGO、海外團體等多達63個單位因此共同舉辦同樂會「獨立台灣・百年堅持-史明歐吉桑生日分享會」,11/5(日)下午三點在凱道登場,一同為左派台獨革命家史明慶生。
史明為《台灣人四百年史》作者、獨立台灣會的創始人,其一生追求台灣獨立自主,並致力梳理台灣被壓迫的歷史。除了出版《台灣人四百年史》、資助台灣獨立運動外,也在台灣耕耘組織,深耕基層。 「獨立台灣・百年堅持-史明歐吉桑生日分享會」將分為三大區域:展覽區、舞台區、攤位區。展覽區將詳細介紹史明的生平和理念;攤位區則由學生團體與NGO團體組成,可藉此接觸關注不同社會議題的人,看見台灣土地不同類型的壓迫;舞台區則有樂團、舞蹈和戲劇表演。活動邀請外界共襄盛舉,希望能以此為契機讓年輕世代及台灣社會認識這位人士,也認識他堅持一生的精神——台灣獨立。 【活動主辦單位群】(共63個團體) 發起單位:史明教育基金會 共同主辦單位:台灣中社、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北社、台灣南社、台灣東社、台灣社、台灣客社、獨立台灣會、台江詩社、海島演劇、黃人修牙醫診所、彰化縣醫療界聯盟、台灣人權文化協會、俊源牙醫診所、巫容圖牙醫診所、彰化縣公民監督聯盟、彰化908台灣國、員林何醫院、財團法人彰化縣私立松柏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趙宗宋畫室、台灣母語教師協會、台灣憲法學會、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前衛出版社、共生音樂節、獨立青年陣線、台灣教師聯盟、大台中發展協會、喚醒彰化青年聯盟、台灣國辦公室、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捍衛台灣文史青年組合、獨銷、鄭南榕基金會、基進側翼、雪域出版社、陳文成基金會、人權辦桌、伴侶盟、公共冊所、民主維新協會、公民攝影守護民主陣線、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中部共生青年組合、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劉柏煙老師紀念會、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台灣維吾爾之友會、臺灣社會運動草根工作室、小英志工團、原貌文化協會、北美洲台灣人婦女會、自由台灣黨、公投護台灣聯盟、基隆青年陣線、水之宗國際科技公司、中華精工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洪雅書房 海外 : 全美台灣同鄉會、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北美洲台灣人婦女會、德州卡城台灣研究社 新聞連絡人:史明教育基金會 02-8992-7683、敏紅0910505734 延伸閱讀: 【史明百歲銀質紀念章】 史明百歲福袋登記表單 【影片】史明前輩99歲慶生會-喚起身為台灣人的光榮 【影片】史明前輩98歲慶生 心繫台灣獨立 【影片】史明老先生97歲壽宴-大家作伙來鬧熱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活動預告】11/5 獨立台灣・百年堅持-史明歐吉桑生日分享會
【活動預告】11/4 台灣哲育思想啟蒙者-林茂生博士立像揭幕暨追思會
新聞報導 - 大地新聞報導 |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
2017-11-04 | |||
時間:2017年11月4日(六)14:30 - 17:00(歡迎鄉親提早到聖山,參加13:30的聖山導覽)
地點: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南投縣草屯鎮坪頂里股坑巷30之57號,舊名匏仔寮,近南開科技大學,交通路線圖),(聖山GPS經緯度:緯度:23.958046 經度:120.715874 Google地圖) 電話:04-23723710(大地)、049-2569645(聖山) 主辦: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出席貴賓名單:田再庭先生(民視榮譽董事長)、民視「政經看民視」製作團隊、台灣雅歌合唱團、林詠梅女士(林茂生博士之女)及家族成員……等陸續邀請中。
【新聞稿】
當台灣社會熱烈的討論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白話文比例,積極在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揭發不當黨產的瘡疤等議題,早在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台灣重要的哲學家林茂生,就提倡自由思想、活化台語、挖掘國府的弊端。
林茂生,台南人,出生於1887年的滿清時代,成就於日治時期,消逝於國民政府時代,是228消失的台灣菁英。他是台灣第一位文學士(1916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哲學博士(1929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經教職最前線,[1]這位本土哲學家對台灣的重要貢獻,在於教育。
台灣的知識分子與哲學家,認知到台灣無論在政治上或文化上,不是日本的一部分、也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在外來統治者的逼迫下,思考著何謂他者、何謂自我,[2]探索自我存在的條件,是當時台灣哲學的時代精神,[3]林茂生的認知,正是如此。
他的教育哲學,著重於培養思辨、自由思考的能力,建立在民主主義、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的人本教育基礎上。這樣的教育思想,自然站在日本殖民統治和同化政策的對立面,自然抨擊國府威權統治與違反天性的急速中國化。
他賦予台語新生命,觀察日治時期新文明帶來的影響,精通漢語、日文、英文、德文的他,將社會通用的新台灣話加以說明,透過漢字、英文、日文、羅馬拼音白話字解釋語詞的內涵,進行語言教育活動,記錄下台灣語言的變遷。[4]
他主持的《民報》是戰後台灣人創辦的第一份民營報紙,[5]秉持台灣人反殖民統治的抵抗精神,報導充份反應社會現況、傳達民眾心聲,並強調鄉土情、發揮自覺精神、促進台灣文化發展。這份填補戰後初期空白台灣史的珍貴史料,不但承續日治時期運用媒體進行反抗的文化志業,[6]更落實公民教育(以公共為議題作為人民教育),站在大眾利益提升國家素質,產生民主教育。
[1] 日治時期擔任的重要教職有:長老教會中學教務主任、理事長,夏季學校講師,台南高等工業學校英語德語科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國府時期擔任的重要教職有:淡水中學校長、中山女子中學校長、淡水女子中學校長,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文學院代理院長等。
[3] 民視台灣學堂/哲學談,淺淺地:淺談日治時期的台灣哲學(2017.9.22)—沈清楷、葉浩、吳豐維 \ 來賓:洪子偉,https://youtu.be/gtDoZMsJ8gI(2017/9/22點閱)。
[4] 林茂生在1933年12月到1935年3月期間,在《台灣教會公報》第585-600卷,開闢〈新台灣話陳列館〉的專欄,介紹新台灣話的起源和意義,是多語合一的辭典。張妙娟,〈《台灣教會公報》-林茂生作品之介紹〉,《台灣風物》54卷2期(2004年6月),頁45-69。
例如:
台灣白話字文獻館/林茂生/新台灣話陳列館Sin Tâi-oân-oē ê Tîn-lia̍t-koán(1934/12),http://pojbh.lib.ntnu.edu.tw/script/artical-5042.htm(2017/9/27點閱)。
[5] 1945年10月10日創刊,1947年228事件爆發,3月8日被迫停刊,3月13日被下令查封。報紙為中文(白話文)型式,樸拙的文句、「日式漢語」的語彙,反應政權交替的語言過渡期實況。何義麟,〈《民報》-台灣戰後初期最珍貴的史料〉,《台灣風物》53卷3期(2003年9月),頁173-184。
新聞聯絡: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04-23723710
活動網址:https://goo.gl/MELLW8 台灣哲育思想啟蒙者-林茂生博士紀念碑
(漢文版)
林茂生(1887-1947)台南人,《民報》社長、台大文學院代理院長。 1916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成為台灣人第一位文學士。1927年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1929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是台灣人獲文科博士第一人。他致力於台灣人能在自由環境接受新式教育為目標。1945年10月創設《民報》並擔任社長,起用日治時期活躍於台灣的民族與社會運動者。為民喉舌的《民報》,在國民政府治理台灣所帶來的政治、經濟、民生、社會文化的貪腐情況,有忠實記載並鍼砭報導。他以辦報的方式,盼望對社會產生教育的功能。 林茂生雖消逝於1947年228事件緊接的3月大屠殺,他終其一生奉獻於教育的志業,以報業為台灣人民主持公理、公義的精神,是台灣人應追隨的台灣建國精神。
(English version)
延伸閱讀:Lin, Mao-sheng(1887-1947) was a Tainan-born educator, a publisher of “Min Bao” newspaper and an Acting Dean of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1916, he graduated from th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and became the first Taiwanese obtained Bachelor of Arts. In 1927, he studie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Then, he earned his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in 1929 and became the first Taiwanese obtained Doctor of Philosophy of Liberal Arts. An open and free education system for the people of Taiwan is his lifetime aspiration. In October 1945, he founded “Min Bao” and employed activists of Taiwan national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Min Bao” documented faithfully and reported critically on the problems of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corruption inflicted by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doing so, he hoped to educate people and raise their awareness of the crux of the problems. Although he died in March Massacre soon after 228 Incident, his lifetime devotion to education and his journalistic free spirit of upholding truth and justice for the people of Taiwan are the spirit of building up Taiwan nation that people should follow. 2013-02-28 228護國台灣神專區 「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簡介 認識台灣神-林茂生 哲人林茂生博士精神長存,家屬聖山的禮讚 228女兒追尋魂牽夢縈的父親 民報/校園與社會的教育家林茂生 民視台灣演義/第一留美博士林茂生專輯(2017/7/23) 流程表 *此次活動,揭幕與追思會地點不同,先揭幕再舉行追思會,請來賓留意時間。 聖山路線圖
附近地標
搭乘高鐵到聖山的方式:
1.)搭乘高鐵至台中高鐵站。 2.)於台中高鐵站《站區1樓第5出入口》搭乘「南投客運」(6670公車,經省道,不經國道6)往草屯方向,於「南開大學站」下車。 3.)到南開大學後,請前行100公尺,見「中日超商」右轉往富頂路一段方向步行山路3公里,即可到達聖山。 從聖山回高鐵的方式: 1.)步行出聖山後,在南開大學校門口搭乘「南投客運」(6670公車,經省道,不經國道6)往台中高鐵。 *南投客運網站:http://www.ntbus.com.tw *往草屯方向公車班次表:http://www.ntbus.com.tw/hsr14.html *高鐵台中站-「南投客運」/《站區1樓第5出入口 服務櫃檯》 電話 : (04)3601-8665
P.S. 台中高鐵-聖山計程車單程約$700元
從台中火車站到聖山的方式:
全航客運 1.)於台中火車站斜對面的「全航客運」(台中市建國路171號),搭乘「全航客運」(6268公車,經中投,不經國道6)往草屯方向,於「南開大學站」下車。 2.)到南開大學後,請前行100公尺,見「中日超商」右轉往富頂路一段方向步行山路3公里,即可到達聖山。 台中客運 1.)於台中火車站正對面的「台中客運」(台中市建國路127之1號),搭乘「台中客運」(6899公車)往草屯方向,於「南開大學站」下車。 2.)到南開大學後,請前行100公尺,見「中日超商」右轉往富頂路一段方向步行山路3公里,即可到達聖山。 從聖山回台中火車站的方式: 全航客運 1.)步行出聖山後,在南開大學校門口搭乘「全航客運」(6268公車,經中投,不經國道6)往台中火車站方向。 *全航客運網站:http://www.chbus.com.tw *經霧峰班次時間請洽:04-22259631 查詢 台中客運 1.)步行出聖山後,在南開大學校門口搭乘「台中客運」(6899公車)往台中火車站方向。 *台中客運網站:http://www.tcbus.com.tw *台中客運免付費電話:0800-800-126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2017.11.02【政經看民視】 爆!慶富案向上延燒?顧立雄證實馬英九密件交辦!
新聞 - 政經看民視 | |
作者 政經看民視民視看正晶 | |
2017-11-03 | |
發佈日期:2017年11月2日 來賓名單: 徐永明、王瑞德、王世堅、黃帝穎、唐德明、黃玉炎。 視訊連線:曹長青。 - 爆!慶富案向上延燒?顧立雄證實馬英九密件交辦! - 怒!馬辦澄清陳情非施壓,喬貸款公文為何列密件? - 官官相護?縱容陳慶男搬錢?財政部包庇土銀失職? - "機密"真好用?財部究責、土銀疏失懲處全列機密! - 大轉彎?大弊蛋就地合法?柯文哲:不搞民粹解約! - 追!複製前朝陋習?柯市府也有專任「喬蛋密使」? - 拆蛋轉捩點,柯P急轉彎?許銘文喬蛋有功是關鍵? - 歹戲拖棚?放任大爛蛋繼續蓋?遠雄改善公安你敢信? 政經看民視FB:https://www.facebook.com/jengchinonftv53/ 民視新聞官網:http://news.ftv.com.tw/ 四季線上影視:https://www.4gtv.tv/ Youtube直播頻道:http://ppt.cc/AClv Youtube影片頻道:http://ppt.cc/raEwR Source: YouTube - 政經看民視民視看正晶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9266&Itemid=76 |
林媽利:台灣人、中國漢人逐漸成為不同民族
新聞 - Other Sources | |
作者 民報記者許銘洲/綜合報導 | |
2017-11-03 | |
任職於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的知名血液學家林媽利。圖/民報資料照
數10年來林媽利運用分子技術( molecular technology),來分析台灣人的DNA,以及遺傳標記(genetic marker),透過血液的長期研究結果讓她深信,絕大多數台灣子民,基因裡面擁有平埔以及高地原住民族的「混血類型」(mixed blood types,),此完全不同於中國北方,以及南方漢人。 林醫師因其開創性基因圖譜建構,以及台灣種族人口學等研究成果,享譽國際;她曾在國際期刊發表150篇以上的相關論文。所謂基因圖譜(gene mapping)是一種遺傳學記錄圖,用來定位染色體裡面的特定DNA片段。 她向《台北時報》表示,傳統上稱之為漢人的台灣河洛、客家族群,其祖先皆有平埔、高地原住民的血統基因,因為通婚關係所帶來。透過分析台灣人的DNA,以及遺傳標記(genetic marker),得以發現台灣人跟南島語族(Austronesians),以及太平洋島嶼居民,有著相近的血緣關係。 血液學家暨醫療人類學者林媽利認為,透過「人種-文化」層面的演化,台灣人與中國大陸的漢人版塊,已經呈現隔絕;有朝一日將形成一支「台灣民族社群」(Taiwanese people group);有別於中國漢人。 林醫師指出,台灣人與平埔,以及高地原住民族的血統融合,總體上讓台灣人在性格上,敢於冒險,對外來者開放和善,也較具陽光特質。 在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輸血醫學暨分子人類學中心,擔任主任的林媽利,對台灣族群的血液與基因研究貢獻頗豐;卻也因而引來非議,有人認為她的研究結論太過政治性,也有一些人提出質疑非難,認為台灣河洛、客家族群的「漢人血緣」比率相當高,林媽利卻對此故意忽略不提,只強調絕大部份台灣人血液裡面,擁有原住民基因。批評者認為,她拿「台灣人的原住民血緣」大做文章。 (高達8-9成台灣人擁有原住民南島語族的血統基因。7分鐘影音取自/Jet綜合台/YouTube) Source: 民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9267&Itemid=76 |
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內幕曝光 農場文員工出面這樣說...
新聞 - 新聞快報 | |
作者 自由時報 | |
2017-11-03 | |
美國國會參院及眾院情報委員會1日分別召集3大社群龍頭法律顧問出席聽證。由左至右分別是臉書、推特、GOOGLE律師代表。(歐新社)
綜合外媒報導,臉書的史崔奇(Colin Stretch)、推特的艾吉特(Sean Edgett)和谷歌的沃克(Kent Walker)三名法律顧問在聽證會上公布假帳號數據,史崔奇表示,臉書用戶達20億人,而當中傀儡帳號佔據2%,艾吉特則估計,推特的傀儡帳號約占3億5000萬用戶的5% 對於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質疑,俄羅斯國營媒體RT(Russia Today)遭查出利用YouTube及社交網站散布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不利的假消息,社群網站卻無察覺一事,史崔克表示,臉書不負責「判斷真假」,只能幫用戶釐清「消息可信、中立與否」,沃克則表示RT掌握的媒體範圍太廣,是國際機構難以封鎖。 目前臉書已雇用更多的審核員、加倍網安防護強度、對發文的內容加以限制、增進透明度的科技工具、用人工智能預先偵測惡意貼文,和執法機構加強合作等。 參院情報委員會副主席華納(Mark Warner)質疑,當田州共和黨團早向推特公司報告有假帳號@TEN_GOP冒用他們名義在散播種族歧視消息,但推特卻延遲至今年10月才將假帳號封鎖。對此推特承認錯誤並允諾改進。 此外,《ABC News》也訪問到一名在「傀儡農場」工作的女記者(Lyudmila Savchuk),該女子表示公司每個月會付她700美元(約新台幣2萬1千元)去製造這些假帳號並散布假消息,她有些同事甚至為了製造完美假帳號跑到美國去深入研究。 Source: 自由時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9270&Itemid=76 |
開羅宣言=開羅謊言?
新聞 - 新聞快報 | |
作者 民報記者許銘洲/綜合報導 | |
2017-11-03 | |
1943年發佈的開羅宣言。截圖/Courtesy Photo of Formosa TV
台南市議員李文正近來質疑,1943年12月由中(華民國)、美、英三國共同發佈的開羅宣言其實是「開羅謊言!」前中興大學副教授沈建德認為,開羅宣言其實只是新聞公報,是無人簽名的新聞稿。 國內歷史學者早就「一語道破」指出:開羅宣言根本問題在於,它並非國際條約。其宣言內容,將台灣交還中華民國,在國際法根本站不住腳。政治大學台史所教授薛化元2017年7月間接受民視訪問時指出,開羅宣言欠缺法律拘束力,最主要原因並非在於中(華民國)、美、英3國有沒有簽字問題;當然沒有簽字,會造成更加讓人質疑的震撼效果。其次,縱使簽了字,因為它不是正式的國際條約(International Treaty),所以不能產生「將台灣土地(領土)轉移給中華民國」的國際法效力。 為了捍衛開羅宣言作為「正統史觀」,前總統馬英九曾多次喊話說道,開羅宣言是中華民國、美國、英國元首共同發表的聲明,更何況1945年7月的波茨坦公告(Potsdam Proclamation,註:Proclamation翻譯成公告或宣言皆可)第8條,也再度聲明開羅宣言(內容)應該要實施(shall be carried out;編註:外交部公布的文件內容,故意將原本建議性用詞「應該要」實施,扭曲式翻譯為「必須」貫徹實施)。此外,日本降書也把「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合在一起,所以馬先生認為,開羅宣言當然是條約,對於有些人認為開羅宣言沒有拘束力,他說「這不是開玩笑嗎?」 另外,民視報導亦引述馬英九的看法指出:「日本降書已經把開羅宣言,跟波茨坦公告都合在一起了,這當然是條約啊,因為條約的名稱不一定叫條約,也不一定叫協定,也不一定叫公約,也不一定叫議定書,有十多種的名稱,怎麼到現在還沒搞清楚呢,開羅宣言當然是條約啊,外交部不能撤那個喔(註:即2017年6月20日發佈的「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說帖),撤那個會有很大的問題。」 馬英九開自己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玩笑」 馬英九的說法讓人懷疑,不知馬先生在台灣戒嚴時期取得的哈佛大學法學博士,是怎麼拿到的?沒有人簽字的開羅「宣言」,竟然也算是國際「條約」,試問沒有參與國簽名背書的文件,算是哪門子的國際條約?馬先生提出這項論述,應該先具體舉證,而非只用條約(treaty)有「十多種名稱」的故設迷陣,來混淆視聽。 國共2黨異口同聲,將「台灣主權歸屬」文件,指向開羅宣言。前總統馬英九就是1位開羅宣言崇拜者,並抱怨外交部將「台灣屬於中國」的文件,從網站上拉掉。馬英九的確對於該宣言情有獨鍾,2013年12月,他曾為開羅宣言舉辦一項大型展覽暨研討會 ,由外交部與政治大學掛名聯合主辦,還親自出席國史館的會議現場,熱切倡議「台灣與中國統一。」誠然,開羅宣言具有「史料價值」,卻不等同於擁有,將台灣土地轉移給中華民國的「國際法效力」。馬先生至今仍弄不清楚,或許故意不願意釐清。一些台灣史專家質疑,長期以來台灣促統人士一心一意為「中華民國合法統治台灣」編造神話論述;其倡議開羅宣言只是台灣內部促統勢力,力圖維繫意識型態版圖的一面縮影。 將開羅宣言奉若神明,是馬英九所代表的中華民國國民黨勢力,為其統治台灣提供「合法性」的論述基礎,以對抗二戰之後的「台灣地位未定論」主流論述;並希望透過該論述,營造台灣與中華民國、中國,緊密不可分的臍帶關係。 立委莊瑞雄接受民視訪問時指出:「中國主張台灣的國際地位,就是依照開羅宣言,你(馬英九)現在(根本是)隔海跟中國唱和。」誠然,在台灣這個民主社會,馬英九愛跟中國唱和,那是他個人的言論自由;然而,可笑的是,馬英九那麼愛中華民國,2015年11月於新加坡召開的馬習會,卻隻字不敢提中華民國向來主張的「一中各表」(即2個中國),馬式立場錯亂於此昭然可見。 Source: 民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9268&Itemid=76 |
台灣神道每日一篇 十月二十九日 「佛心無心」
新聞報導 - 台灣神道每日一篇 |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 |
2017-10-29 | |
「佛心無心」,學佛要修養到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心中沒有絲毫委屈或大喜樂。
靈修,若無心修與覺悟,將淪落空幻之道。 不要認為唸多少經就能升天,要知道唸經是藉由外在的經,來啟發內在的智慧,這是覺悟的過程,是修道的法門。一個人能夠做思想上的突破,挫折感的克服,才能成就自我,提升自我靈格,如果一昧的注重外在,而沒有深刻去體會其內涵,執著不放,易落入文字障。 人人可以當家做主,內在的反省懺悔是「修煉」的基礎。 延伸閱讀: 台灣神道每日一篇 《台灣神道-同修參讀手冊》新書介紹 《台灣神道-同修參讀手冊》/楊緒東序:就是說-生活的修行 楊緒東專欄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6661&Itemid=1 |
自由廣場》史明100歲生日
2017-11-02 06:00
◎ 廖宜恩
在中國國民黨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社會主義與台灣獨立都曾是砍頭的重罪!即便在70-80年代,海外台獨運動風起雲湧時,對照於當時蘇聯與中國的共產專政體制,社會主義的主張仍會引起海外台獨運動者的疑懼。因此,作為一位畢生追求社會主義台灣獨立的革命運動者,史明先生注定要走一段孤獨與坎坷的道路!這樣子孤寂的路,可以從葉治平教授所寫的《荒漠中的行者》一文,深刻地感覺到!
我有幸在1981年8月剛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留學後不久,就能親聆史明先生的演講,他當時講的台灣民族主義理論,給我很大的震撼!史明先生認為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台灣國,台灣人民首先必須分清楚「台灣人」與「中國人」的不同,並且要把中國國民黨強加在台灣人頭上的「中華民族」這頂大帽子拿下來,建立起「台灣民族」意識。那一場演講對我很有啟發性,也是我開始了追求台灣獨立建國旅程的起點。
做為一位畢生追求社會主義台灣獨立的革命運動者,史明先生注定要走一段孤獨與坎坷的道路!(記者羅沛德攝)
1990年4月,我回到中興大學任教,也因「反軍人組閣運動」,連繫上大學時期的好友陳儀深教授,而有機會和儀深以及其他多位教授,如林玉体教授、李永熾教授、許慶雄教授等,共同推動成立「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教授協會」於1990年12月9日成立,成為追求台灣主權獨立的學術與運動組織。1991年5月9日「獨立台灣會」案所引發的學運,導致「懲治叛亂條例」於1991年5月17日廢除。同年9月21日成立的「100行動聯盟」,進行「反閱兵、廢惡法」的抗爭,促成刑法第100條,於1992年5月15日修改通過,廢除了「和平內亂罪」,隨後,所有政治犯都被釋放,黑名單也解禁。在這兩次的運動中,「台灣教授協會」都是主要的推動者。
黑名單解禁後,史明先生仍然繼續被中國國民黨通緝,但他在1993年10月偷渡回台灣,我則和郭倍宏夫婦於1993年10月24日,先去民權東路的第一殯儀館,參加台獨聯盟祕書長王康陸的告別式後,就去附近的美麗華大飯店接史明先生。然後,我們四個人一起去總統府前逛街,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總統府前留影,甚至在台北賓館大門前和憲兵合照,並到士林警察局,向警察問路史明的老家。由於史明隨後並沒有隱匿行蹤,以致於1993年10月26日,在高速公路新營收費站,被國民黨逮捕。但史明在交保後,立即召開記者會,正式向台灣人民宣告:「我是為打倒中國國民黨殖民體制,達成台灣獨立而回來的!」
史明先生能夠公開活動後,即積極將其理念付諸行動,組織基層的「獨立台灣會」分會,並於1995年3月29日成立「獨立台灣會宣傳車隊」,固定於每週六、日下午,穿梭於大街小巷,宣傳台灣獨立和台灣民族主義,從事啟蒙運動。另一方面,他也積極撰述他的思想,出版《台灣民族革命與社會主義》、《民主主義》等書。但史明先生廣泛與台灣學術界與學生深入互動與接觸,應該是在2009年底,他在日本大病一場,回台灣治療以後的事了。
2010年3月14日,台灣教授協會辦了一場「史明生命經驗分享會」,邀請學者與學生撰寫論文,闡述史明先生的思想與實踐。同時也出版了「穿越紅色浪潮」、「1980年代史明與《台灣大眾》政論選輯四冊」等書。另一方面,年輕的知識份子與研究生,如藍士博、余崇任等也在2010年開始史明先生的口述史訪談,與協助《台灣人四百年史》的再版校對。他們更在2012年5月出版《實踐哲學:青年讀史明》,並巡迴校園舉辦座談會,激起學生對史明的思想與實踐哲學更熱烈的討論。另外,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也於2012年9月21-23日,舉辦關於史明的文化論壇與舞蹈藝術表演。這些現象顯示,史明先生雖曾走過孤寂的道路,但他深厚的思想,以及對台灣獨立建國的理想與熱情,卻鼓舞了許多年輕人,讓他的思想能在台灣生根發芽!
今年適逢史明歐吉桑100歲生日,台灣國內外70多個社團聯合共同舉辦「獨立台灣 百年堅持:史明百歲生日分享會」,規劃於11月5日星期天下午,在凱道舉行慶賀園遊會,希望藉此活動,讓更多台灣人民了解史明的精神,繼續追隨他的腳步,共同努力實現台灣人民獨立建國的理想!
(作者為史明百歲生日分享會籌備會召集人、台灣中社社長、中興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在中國國民黨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社會主義與台灣獨立都曾是砍頭的重罪!即便在70-80年代,海外台獨運動風起雲湧時,對照於當時蘇聯與中國的共產專政體制,社會主義的主張仍會引起海外台獨運動者的疑懼。因此,作為一位畢生追求社會主義台灣獨立的革命運動者,史明先生注定要走一段孤獨與坎坷的道路!這樣子孤寂的路,可以從葉治平教授所寫的《荒漠中的行者》一文,深刻地感覺到!
我有幸在1981年8月剛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留學後不久,就能親聆史明先生的演講,他當時講的台灣民族主義理論,給我很大的震撼!史明先生認為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台灣國,台灣人民首先必須分清楚「台灣人」與「中國人」的不同,並且要把中國國民黨強加在台灣人頭上的「中華民族」這頂大帽子拿下來,建立起「台灣民族」意識。那一場演講對我很有啟發性,也是我開始了追求台灣獨立建國旅程的起點。
做為一位畢生追求社會主義台灣獨立的革命運動者,史明先生注定要走一段孤獨與坎坷的道路!(記者羅沛德攝)
1990年4月,我回到中興大學任教,也因「反軍人組閣運動」,連繫上大學時期的好友陳儀深教授,而有機會和儀深以及其他多位教授,如林玉体教授、李永熾教授、許慶雄教授等,共同推動成立「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教授協會」於1990年12月9日成立,成為追求台灣主權獨立的學術與運動組織。1991年5月9日「獨立台灣會」案所引發的學運,導致「懲治叛亂條例」於1991年5月17日廢除。同年9月21日成立的「100行動聯盟」,進行「反閱兵、廢惡法」的抗爭,促成刑法第100條,於1992年5月15日修改通過,廢除了「和平內亂罪」,隨後,所有政治犯都被釋放,黑名單也解禁。在這兩次的運動中,「台灣教授協會」都是主要的推動者。
黑名單解禁後,史明先生仍然繼續被中國國民黨通緝,但他在1993年10月偷渡回台灣,我則和郭倍宏夫婦於1993年10月24日,先去民權東路的第一殯儀館,參加台獨聯盟祕書長王康陸的告別式後,就去附近的美麗華大飯店接史明先生。然後,我們四個人一起去總統府前逛街,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總統府前留影,甚至在台北賓館大門前和憲兵合照,並到士林警察局,向警察問路史明的老家。由於史明隨後並沒有隱匿行蹤,以致於1993年10月26日,在高速公路新營收費站,被國民黨逮捕。但史明在交保後,立即召開記者會,正式向台灣人民宣告:「我是為打倒中國國民黨殖民體制,達成台灣獨立而回來的!」
史明先生能夠公開活動後,即積極將其理念付諸行動,組織基層的「獨立台灣會」分會,並於1995年3月29日成立「獨立台灣會宣傳車隊」,固定於每週六、日下午,穿梭於大街小巷,宣傳台灣獨立和台灣民族主義,從事啟蒙運動。另一方面,他也積極撰述他的思想,出版《台灣民族革命與社會主義》、《民主主義》等書。但史明先生廣泛與台灣學術界與學生深入互動與接觸,應該是在2009年底,他在日本大病一場,回台灣治療以後的事了。
2010年3月14日,台灣教授協會辦了一場「史明生命經驗分享會」,邀請學者與學生撰寫論文,闡述史明先生的思想與實踐。同時也出版了「穿越紅色浪潮」、「1980年代史明與《台灣大眾》政論選輯四冊」等書。另一方面,年輕的知識份子與研究生,如藍士博、余崇任等也在2010年開始史明先生的口述史訪談,與協助《台灣人四百年史》的再版校對。他們更在2012年5月出版《實踐哲學:青年讀史明》,並巡迴校園舉辦座談會,激起學生對史明的思想與實踐哲學更熱烈的討論。另外,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也於2012年9月21-23日,舉辦關於史明的文化論壇與舞蹈藝術表演。這些現象顯示,史明先生雖曾走過孤寂的道路,但他深厚的思想,以及對台灣獨立建國的理想與熱情,卻鼓舞了許多年輕人,讓他的思想能在台灣生根發芽!
今年適逢史明歐吉桑100歲生日,台灣國內外70多個社團聯合共同舉辦「獨立台灣 百年堅持:史明百歲生日分享會」,規劃於11月5日星期天下午,在凱道舉行慶賀園遊會,希望藉此活動,讓更多台灣人民了解史明的精神,繼續追隨他的腳步,共同努力實現台灣人民獨立建國的理想!
(作者為史明百歲生日分享會籌備會召集人、台灣中社社長、中興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臺灣名列「無知國家排行」第三名──「唯我獨尊」心境若不改,出國再多次,同樣與「國際觀」絕緣
換日線
全球徵稿:我眼中的「國際觀」
在 2016 年英國「易普索莫里」(Ipsos MORI)組織的調查結果發現,臺灣名列「無知國家排行」的第三名。在 40 個調查國家中,僅次於印度及中國。
這項調查報告,是「按照該國人民對國際關鍵議題的錯誤認知程度」,測試各國人民「認知中的現實」跟「現實」之間的差距(Ipsos MORI, 2016)──調查的主題包含認知國際重大議題的正確與否,也包含對該國部分資訊在世界中相對位置的理解程度──簡單說明,這個「無知排行」,指的不僅是對於「國際觀」的「無知」程度,也包含對於本身國家的「無知」。
臺灣近年出國的人數,根據交通部觀光局「2016 年近 6 年中華民國國民出國目的地人數統計」,從 2011 年至 2016 年,均呈現正成長的趨勢,特別在 2015 年及 2016 年,成長率更為近六年的高點,分別達到 11.3% 及 10.66%。出國人數在 2016 年也創六年新高,達到 14,588,923 人次。
從出國人次的數據顯示出,出國對許多臺灣人來說,似乎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再加上現在科技日新月異,秀才不出門,靠著科技軟體及社群媒體,知天下事似乎不再是這麼困難的一件事。
但從「易普索莫里」的報告結果,台灣的遜色排名,反映出兩個警訊:一為台灣對於國際關鍵議題的輕忽;二為因也不夠了解台灣自身的現況,導致無法與國際關鍵議題連結。
而出國,更絕不會是「增加國際觀」的保證。
到底什麼是國際觀?
在準備留學之前,相信對於前往英語系國家的準留學生來說,大量閱覽、收看國際新聞如 BBC 或 CNN,是準備英文檢定的關鍵方式之一。
但這樣的方式,是否能提升個人的國際觀?從我的經驗及當時的心態而言,似乎只是為了準備考試,而去用不同的語言,「知道」某地方發生的事情而已。
在當下,我雖然也難免會有種「自己好像變得比較有國際觀」的感覺,但直到真正出國留學,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何處。
留學經驗談──從與我背景大相逕庭的住宿家庭及同學談起
2015 年,我來到英國蘇格蘭攻讀碩士,前三個月住在寄宿家庭,當時的仲介只告知我住宿地點、收費方式及對方的家庭成員數,其他的細節則並未特別說明。
抵達的第一天,迎接我的是位蒙著頭巾(正式的學名為 Hijab)、藍眼的婦人 ,雖然她臉上帶著親切的笑容,但我心中不禁有個問號,甚至有種不安:「對方不會是穆斯林吧?」
會有這樣的焦慮,一方面在當時,我對穆斯林的了解不深,也可能是因為當時頻發的恐怖攻擊,讓我對穆斯林有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我身邊沒有任何的穆斯林朋友,加上自己沒有強烈的宗教信仰,來到一個非常虔誠的教徒之家,我也擔心以後的生活,會跟自己的文化有太大的牴觸,而有趣的是,其中在前述的「易普索莫里」報告中,穆斯林的人口也是調查的問題之一,而就算已經從國際媒體裡,得知許多穆斯林的新聞,當時我也不知道台灣究竟有多少穆斯林人口,雖然台灣穆斯林人口不到 0.1% (Ipsos MORI, 2016),但追根究底,是因為「無知」讓自己的焦慮加深。
然而,這些焦慮,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之下完全消失──我與這位穆斯林婦人 Monica 一家,反而變成最好的家人。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 Monica 有次跟我提到,我是她們第一個非穆斯林的寄宿學員,但也是和她們一家最投緣的學生之一。她告訴我,她們的許多寄宿學生,通常只有在用餐的時候會出現,其餘的時間,大部分都待在自己的房間,只有我願意花時間與他們相處,和她一起學做菜、一起洗碗,吃完飯後和她們一家人一起看電視,討論許多生活的時事與新聞,無形之中,我們變成無話不談的家人。
因為實際相處交流、深入研究,打破我對穆斯林的偏見
過去,從我自己在「國際各大媒體」新聞中所接觸到的所謂「穆斯林文化」,時常聚焦於該文化中「女權不彰」、女性一直存在著被歧視及被壓迫的「問題」。
而在英國,我念的是「人權與國際政治」研究所,因此對於此議題感到十分有興趣──但我從與 Monica 的對談中,卻真正了解到,許多(西方)主流媒體或教科書中,視為「對女性的歧視與壓迫」之行為,事實上常必須考量到伊斯蘭文化的脈絡,以及其他的歷史背景因素,並不能輕易地論斷那是所謂的「壓迫」:
最佳的案例就是,西方許多媒體與論者認為,部份穆斯林的女性,連去游泳或海灘都必須遵守誡律,穿著特別的 Burkini (布基尼)泳衣(穿泳裝也戴頭巾),是種伊斯蘭文化壓迫女性的方式;但反觀西方女性流行的 Bikini(比基尼)泳裝,在穆斯林的眼裡,卻是種「物化女性」的產物,Burkini (布基尼)才是保護及尊重女性的象徵。
Monica 的特別之處,她是英國土生土長的白人女性,一開始也是位基督徒,直到後來嫁給她先生 Khalid(敘利亞人)一段時間後,才改信伊斯蘭教。因此,Monica 總可以運用西方及穆斯林的不同觀點,針對同一議題加以分析,讓我更進一步了解大眾對於伊斯蘭的許多誤解。
從她的觀點,讓我更想繼續深入了解,是不是其他穆斯林的女性,也有類似的見解?因此,我也與班上來自克什米爾的回教女同學討論,並在她們的引介下,參加幾次穆斯林的聚會,聽取許多穆斯林女性探討這類議題的觀點,確實與西方主流的女性主義有所差異。
舉例來說,我在當時研究穆斯林的婚姻──我十分不解在伊斯蘭文化中,許多「男女有別」的「不平等規定」──部分規定,甚至牴觸了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簡稱 CEDAW)。但 Monica 及其他穆斯林的女性同儕友人卻告訴我,身為穆斯林女性,並不認為那是一種「歧視」,反而視之為男性在婚姻及家庭上,須擔負相對較多義務與責任,而這項觀點,我也在一些從伊斯蘭的角度切入的研究得到類似的結果,也因如此,或許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在許多穆斯林國家裡,CEDAW 公約未被簽署,甚至有些國家簽署仍尚未批准(註:批准是指公約具有國內法化的性質)的情況。
另外,對於有關同志婚姻在伊斯蘭文化及法律上的禁忌,此點,也有許多穆斯林同學與我分享,伊斯蘭是個愛好和平的宗教,所以對於此議題不再如同過去般保守,越來越多穆斯林支持同志的權益,只是在法規上和大眾溝通上,仍然有許多待努力的地方。
這些難得可貴的實際分享與共同生活的經驗,如果僅單方面從國際新聞或教科書中獲取資訊,恐怕是難以得到的──我與 Monica 一家不因後來搬到學校宿舍而失去聯絡,在英國求學的期間,只要有空,我常會與她們一起用餐,分享生活的大小事,近一步討論穆斯林的文化。
Monica 一家人及以及許多穆斯林同儕友人,讓我顛覆許多對於穆斯林的刻板印象,而很榮幸的是,我也讓他們留下美好的印象──他們驚喜於身為非穆斯林的我,也能與他們進行許多有意義的對話。然而,據我當時的觀察,許多留學生卻未善加把握出國的機會,大部分還是習慣繼續與來自相同國家的同學相處,選擇用自己先前在台灣「習慣」的方式生活,無形中卻也失去許多學習不同文化的機會。
國際觀真的這麼重要嗎?
或許有許多人會義正辭嚴地說,某個國際事件,我不知道又不會有什麼損失,或是「我又不會跟外國人接觸,國際觀對我來說不重要」,但現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所謂「地球村效應」下,我認為具有「國際觀」的思考方式,確實很重要,列舉分析如下:
◆ 國際觀可以增加個人的視野,提升思辨能力:
媒體資訊、出版品及親身的觀察與體驗,都是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不同觀點的方式,這些資訊就如同工具,還必須再加以檢視、查證、比較分析,理解出「所謂的」真相,甚至避免落入媒體的圈套。例如,近期的緬甸羅興亞衝突事件,西方世界的觀點,緬甸當地的觀點,以及同樣是穆斯林文化中的觀點,均有不同的立場,國際觀可以讓讀者,有更多的分析與判斷能力。
◆ 國際觀可以給我們更多的選擇:
生活中充斥著許多選擇,求學的科系、求職、投資、買房的選擇,這些選擇,都會因日漸全球化的大環境而受到影響。不再因為「我不會與外國人接觸」或「我不會有機會出國」,而能夠置身事外──培養「國際觀」可以讓你養成觀察和思考全球趨勢的習慣,甚至相對更全觀地判斷未來臺灣和世界的變化與走向,進一步讓你的生涯規劃有不同的選擇。
以「易普索莫里」的報告為例,台灣人的房屋自有率高達 84%,高出全球平均的 68% (Ipsos MORI, 2016),這樣的結果,是否顯示出台灣的經濟較好?或其實是受到華人「有土斯有財」的文化影響,儘管有著高房價/所得比的沈重房貸,咬緊牙關也必須要有房?
「國際觀」在這裡,或許可以幫助你了解影響全球的房市的資金流動背景,各國目前房屋自有率的資訊,甚至不同政府如何因不同政策控制房價(或因此導致房價失控)。有了這些初步的資訊,不只你會對「置產」這個決定有更多的想法與選擇,甚至能夠作為判斷政治人物提出的相關政策,是否適合台灣情況等的參考。
◆ 國際觀可以給我們減少尷尬或犯錯的機會:
我們最常犯下的錯誤,就是習慣站在自己難免有所侷限的角度或觀點,而認為事情「應該」怎麼樣做。培養「國際觀」,可以讓你知道更多不同文化的觀點,有時並非絕對的「對與錯」,而是價值取向的不同。
當能夠考量來自不同文化或價值的各有觀點,去體諒與自己意見或思維相左的情況,而非總一味地以自有的刻板印象,去處理遇到的每件事情,無形中,造成尷尬或犯錯的機會,也就會減少了。
以我自身經歷來舉例:記得有次受邀到一位美國同學家吃晚餐,吃完晚飯後,台灣文化的禮貌,讓我覺得自己應該要幫忙做些什麼,於是趁大家用完餐在客廳看電視的時候,我把碗盤全部洗乾淨。但沒想到我同學卻用一種非常難為情的表情看著我,並對我說:「What are you doing?」原來,在他們的眼中,我身為客人而非其親友,不應該有幫忙洗碗的這種舉動。
另外一個經驗是,在最後一次與我指導教授面談的時候,記得臺灣念碩士班的同學千交代萬交代,一定要好好與指導教授建立良好關係,小禮物很重要,因此,我也準備了小禮物,打算送給我英國的指導教授。
但教授見到禮物當下的第一個反應是:「Why?」──你為什麼要送禮?原來在華人世界中,送禮文化司空見慣,有時候只是表達感謝與禮貌,但教授卻告訴我,我可能因此讓她被控告收受賄賂。
結論:到底什麼是國際觀?
這個答案,我在前面通篇文章當中,其實尚未給出答案,事實上,我認為它也沒有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
但以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國際觀就是保持開放的心胸,勇於接受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與資訊,並應用在本身的文化,藉此提升自我的思辨能力。此外,個人的心境是培養國際觀的重要關鍵,不出國也可以培養國際觀,同樣地,心境如果不改變,出國也無法培養國際觀。
不可否認,台灣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現遭受許多困難,但我們不能因此妄自菲薄,閉關自守。反而更應該努力提升身為台灣人的國際競爭力。
從「易普索莫里」的報告結果,台灣人應再多了解台灣,且應保持更開闊的心胸,不論出國與否,從生活中做起,積極培養國際觀──或許如此,台灣人將有更多不一樣的選擇,台灣在國際上也將更具有競爭力,也因此有不一樣的定位。
《關於作者》
陳俞亨(Steven),高雄中學,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人權與國際政治(Human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研究所畢業。對於人權(女權、同志、兒童、移民、難民及監獄人權)、刑事政策及國際政治深感興趣,希望透過分享不同觀點的分享,啟發更多的讀者,思考如何讓台灣更進步。
換日線專欄:陳俞亨 Yu-Heng Chen/讓世界更好 To Create A Better World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這項調查報告,是「按照該國人民對國際關鍵議題的錯誤認知程度」,測試各國人民「認知中的現實」跟「現實」之間的差距(Ipsos MORI, 2016)──調查的主題包含認知國際重大議題的正確與否,也包含對該國部分資訊在世界中相對位置的理解程度──簡單說明,這個「無知排行」,指的不僅是對於「國際觀」的「無知」程度,也包含對於本身國家的「無知」。
臺灣近年出國的人數,根據交通部觀光局「2016 年近 6 年中華民國國民出國目的地人數統計」,從 2011 年至 2016 年,均呈現正成長的趨勢,特別在 2015 年及 2016 年,成長率更為近六年的高點,分別達到 11.3% 及 10.66%。出國人數在 2016 年也創六年新高,達到 14,588,923 人次。
從出國人次的數據顯示出,出國對許多臺灣人來說,似乎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再加上現在科技日新月異,秀才不出門,靠著科技軟體及社群媒體,知天下事似乎不再是這麼困難的一件事。
但從「易普索莫里」的報告結果,台灣的遜色排名,反映出兩個警訊:一為台灣對於國際關鍵議題的輕忽;二為因也不夠了解台灣自身的現況,導致無法與國際關鍵議題連結。
而出國,更絕不會是「增加國際觀」的保證。
在準備留學之前,相信對於前往英語系國家的準留學生來說,大量閱覽、收看國際新聞如 BBC 或 CNN,是準備英文檢定的關鍵方式之一。
但這樣的方式,是否能提升個人的國際觀?從我的經驗及當時的心態而言,似乎只是為了準備考試,而去用不同的語言,「知道」某地方發生的事情而已。
在當下,我雖然也難免會有種「自己好像變得比較有國際觀」的感覺,但直到真正出國留學,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何處。
留學經驗談──從與我背景大相逕庭的住宿家庭及同學談起
2015 年,我來到英國蘇格蘭攻讀碩士,前三個月住在寄宿家庭,當時的仲介只告知我住宿地點、收費方式及對方的家庭成員數,其他的細節則並未特別說明。
抵達的第一天,迎接我的是位蒙著頭巾(正式的學名為 Hijab)、藍眼的婦人 ,雖然她臉上帶著親切的笑容,但我心中不禁有個問號,甚至有種不安:「對方不會是穆斯林吧?」
會有這樣的焦慮,一方面在當時,我對穆斯林的了解不深,也可能是因為當時頻發的恐怖攻擊,讓我對穆斯林有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我身邊沒有任何的穆斯林朋友,加上自己沒有強烈的宗教信仰,來到一個非常虔誠的教徒之家,我也擔心以後的生活,會跟自己的文化有太大的牴觸,而有趣的是,其中在前述的「易普索莫里」報告中,穆斯林的人口也是調查的問題之一,而就算已經從國際媒體裡,得知許多穆斯林的新聞,當時我也不知道台灣究竟有多少穆斯林人口,雖然台灣穆斯林人口不到 0.1% (Ipsos MORI, 2016),但追根究底,是因為「無知」讓自己的焦慮加深。
然而,這些焦慮,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之下完全消失──我與這位穆斯林婦人 Monica 一家,反而變成最好的家人。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 Monica 有次跟我提到,我是她們第一個非穆斯林的寄宿學員,但也是和她們一家最投緣的學生之一。她告訴我,她們的許多寄宿學生,通常只有在用餐的時候會出現,其餘的時間,大部分都待在自己的房間,只有我願意花時間與他們相處,和她一起學做菜、一起洗碗,吃完飯後和她們一家人一起看電視,討論許多生活的時事與新聞,無形之中,我們變成無話不談的家人。
因為實際相處交流、深入研究,打破我對穆斯林的偏見
過去,從我自己在「國際各大媒體」新聞中所接觸到的所謂「穆斯林文化」,時常聚焦於該文化中「女權不彰」、女性一直存在著被歧視及被壓迫的「問題」。
而在英國,我念的是「人權與國際政治」研究所,因此對於此議題感到十分有興趣──但我從與 Monica 的對談中,卻真正了解到,許多(西方)主流媒體或教科書中,視為「對女性的歧視與壓迫」之行為,事實上常必須考量到伊斯蘭文化的脈絡,以及其他的歷史背景因素,並不能輕易地論斷那是所謂的「壓迫」:
最佳的案例就是,西方許多媒體與論者認為,部份穆斯林的女性,連去游泳或海灘都必須遵守誡律,穿著特別的 Burkini (布基尼)泳衣(穿泳裝也戴頭巾),是種伊斯蘭文化壓迫女性的方式;但反觀西方女性流行的 Bikini(比基尼)泳裝,在穆斯林的眼裡,卻是種「物化女性」的產物,Burkini (布基尼)才是保護及尊重女性的象徵。
Monica 的特別之處,她是英國土生土長的白人女性,一開始也是位基督徒,直到後來嫁給她先生 Khalid(敘利亞人)一段時間後,才改信伊斯蘭教。因此,Monica 總可以運用西方及穆斯林的不同觀點,針對同一議題加以分析,讓我更進一步了解大眾對於伊斯蘭的許多誤解。
從她的觀點,讓我更想繼續深入了解,是不是其他穆斯林的女性,也有類似的見解?因此,我也與班上來自克什米爾的回教女同學討論,並在她們的引介下,參加幾次穆斯林的聚會,聽取許多穆斯林女性探討這類議題的觀點,確實與西方主流的女性主義有所差異。
舉例來說,我在當時研究穆斯林的婚姻──我十分不解在伊斯蘭文化中,許多「男女有別」的「不平等規定」──部分規定,甚至牴觸了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簡稱 CEDAW)。但 Monica 及其他穆斯林的女性同儕友人卻告訴我,身為穆斯林女性,並不認為那是一種「歧視」,反而視之為男性在婚姻及家庭上,須擔負相對較多義務與責任,而這項觀點,我也在一些從伊斯蘭的角度切入的研究得到類似的結果,也因如此,或許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在許多穆斯林國家裡,CEDAW 公約未被簽署,甚至有些國家簽署仍尚未批准(註:批准是指公約具有國內法化的性質)的情況。
另外,對於有關同志婚姻在伊斯蘭文化及法律上的禁忌,此點,也有許多穆斯林同學與我分享,伊斯蘭是個愛好和平的宗教,所以對於此議題不再如同過去般保守,越來越多穆斯林支持同志的權益,只是在法規上和大眾溝通上,仍然有許多待努力的地方。
這些難得可貴的實際分享與共同生活的經驗,如果僅單方面從國際新聞或教科書中獲取資訊,恐怕是難以得到的──我與 Monica 一家不因後來搬到學校宿舍而失去聯絡,在英國求學的期間,只要有空,我常會與她們一起用餐,分享生活的大小事,近一步討論穆斯林的文化。
Monica 一家人及以及許多穆斯林同儕友人,讓我顛覆許多對於穆斯林的刻板印象,而很榮幸的是,我也讓他們留下美好的印象──他們驚喜於身為非穆斯林的我,也能與他們進行許多有意義的對話。然而,據我當時的觀察,許多留學生卻未善加把握出國的機會,大部分還是習慣繼續與來自相同國家的同學相處,選擇用自己先前在台灣「習慣」的方式生活,無形中卻也失去許多學習不同文化的機會。
國際觀真的這麼重要嗎?
或許有許多人會義正辭嚴地說,某個國際事件,我不知道又不會有什麼損失,或是「我又不會跟外國人接觸,國際觀對我來說不重要」,但現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所謂「地球村效應」下,我認為具有「國際觀」的思考方式,確實很重要,列舉分析如下:
◆ 國際觀可以增加個人的視野,提升思辨能力:
媒體資訊、出版品及親身的觀察與體驗,都是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不同觀點的方式,這些資訊就如同工具,還必須再加以檢視、查證、比較分析,理解出「所謂的」真相,甚至避免落入媒體的圈套。例如,近期的緬甸羅興亞衝突事件,西方世界的觀點,緬甸當地的觀點,以及同樣是穆斯林文化中的觀點,均有不同的立場,國際觀可以讓讀者,有更多的分析與判斷能力。
◆ 國際觀可以給我們更多的選擇:
生活中充斥著許多選擇,求學的科系、求職、投資、買房的選擇,這些選擇,都會因日漸全球化的大環境而受到影響。不再因為「我不會與外國人接觸」或「我不會有機會出國」,而能夠置身事外──培養「國際觀」可以讓你養成觀察和思考全球趨勢的習慣,甚至相對更全觀地判斷未來臺灣和世界的變化與走向,進一步讓你的生涯規劃有不同的選擇。
以「易普索莫里」的報告為例,台灣人的房屋自有率高達 84%,高出全球平均的 68% (Ipsos MORI, 2016),這樣的結果,是否顯示出台灣的經濟較好?或其實是受到華人「有土斯有財」的文化影響,儘管有著高房價/所得比的沈重房貸,咬緊牙關也必須要有房?
「國際觀」在這裡,或許可以幫助你了解影響全球的房市的資金流動背景,各國目前房屋自有率的資訊,甚至不同政府如何因不同政策控制房價(或因此導致房價失控)。有了這些初步的資訊,不只你會對「置產」這個決定有更多的想法與選擇,甚至能夠作為判斷政治人物提出的相關政策,是否適合台灣情況等的參考。
◆ 國際觀可以給我們減少尷尬或犯錯的機會:
我們最常犯下的錯誤,就是習慣站在自己難免有所侷限的角度或觀點,而認為事情「應該」怎麼樣做。培養「國際觀」,可以讓你知道更多不同文化的觀點,有時並非絕對的「對與錯」,而是價值取向的不同。
當能夠考量來自不同文化或價值的各有觀點,去體諒與自己意見或思維相左的情況,而非總一味地以自有的刻板印象,去處理遇到的每件事情,無形中,造成尷尬或犯錯的機會,也就會減少了。
以我自身經歷來舉例:記得有次受邀到一位美國同學家吃晚餐,吃完晚飯後,台灣文化的禮貌,讓我覺得自己應該要幫忙做些什麼,於是趁大家用完餐在客廳看電視的時候,我把碗盤全部洗乾淨。但沒想到我同學卻用一種非常難為情的表情看著我,並對我說:「What are you doing?」原來,在他們的眼中,我身為客人而非其親友,不應該有幫忙洗碗的這種舉動。
另外一個經驗是,在最後一次與我指導教授面談的時候,記得臺灣念碩士班的同學千交代萬交代,一定要好好與指導教授建立良好關係,小禮物很重要,因此,我也準備了小禮物,打算送給我英國的指導教授。
但教授見到禮物當下的第一個反應是:「Why?」──你為什麼要送禮?原來在華人世界中,送禮文化司空見慣,有時候只是表達感謝與禮貌,但教授卻告訴我,我可能因此讓她被控告收受賄賂。
結論:到底什麼是國際觀?
這個答案,我在前面通篇文章當中,其實尚未給出答案,事實上,我認為它也沒有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
但以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國際觀就是保持開放的心胸,勇於接受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與資訊,並應用在本身的文化,藉此提升自我的思辨能力。此外,個人的心境是培養國際觀的重要關鍵,不出國也可以培養國際觀,同樣地,心境如果不改變,出國也無法培養國際觀。
不可否認,台灣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現遭受許多困難,但我們不能因此妄自菲薄,閉關自守。反而更應該努力提升身為台灣人的國際競爭力。
從「易普索莫里」的報告結果,台灣人應再多了解台灣,且應保持更開闊的心胸,不論出國與否,從生活中做起,積極培養國際觀──或許如此,台灣人將有更多不一樣的選擇,台灣在國際上也將更具有競爭力,也因此有不一樣的定位。
《關於作者》
陳俞亨(Steven),高雄中學,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人權與國際政治(Human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研究所畢業。對於人權(女權、同志、兒童、移民、難民及監獄人權)、刑事政策及國際政治深感興趣,希望透過分享不同觀點的分享,啟發更多的讀者,思考如何讓台灣更進步。
換日線專欄:陳俞亨 Yu-Heng Chen/讓世界更好 To Create A Better World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引用網址如下:
http://www.msn.com/zh-tw/news/world/%e8%87%ba%e7%81%a3%e5%90%8d%e5%88%97%e3%80%8c%e7%84%a1%e7%9f%a5%e5%9c%8b%e5%ae%b6%e6%8e%92%e8%a1%8c%e3%80%8d%e7%ac%ac%e4%b8%89%e5%90%8d%e2%94%80%e2%94%80%e3%80%8c%e5%94%af%e6%88%91%e7%8d%a8%e5%b0%8a%e3%80%8d%e5%bf%83%e5%a2%83%e8%8b%a5%e4%b8%8d%e6%94%b9%ef%bc%8c%e5%87%ba%e5%9c%8b%e5%86%8d%e5%a4%9a%e6%ac%a1%ef%bc%8c%e5%90%8c%e6%a8%a3%e8%88%87%e3%80%8c%e5%9c%8b%e9%9a%9b%e8%a7%80%e3%80%8d%e7%b5%95%e7%b7%a3/ar-AAulxqH?li=BBqiNIb&ocid=ASUDHP 2017.11.01【政經看民視】 內幕!獵雷艦本非優先採購?造船公會向馬獻策?
新聞 - 政經看民視 | |
作者 政經看民視民視看正晶 | |
2017-11-02 | |
發佈日期:2017年11月1日 來賓名單: 周玉蔻、鍾年晃、黃偉哲、吳國棟、張斯綱、黃越宏。 視訊連線:曹長青。 - 追!始作俑者?慶富205億獵雷艦風暴,燒向馬英九! - 內幕!獵雷艦本非優先採購?造船公會向馬獻策? - 慶富財務、能力皆不足!馬英九硬幹「國艦國造」? - 余文2.0再現?李述德供稱:馬英九不知權利金細節! - 獨家!原音重現限時批片段,當年馬趙密會太明顯! - 反批民粹!從拆蛋到護蛋!柯市府態度180度轉變! - 追!是健忘還是失憶?當初氣勢磅礡的五大弊案呢? 政經看民視FB:https://www.facebook.com/jengchinonftv53/ 民視新聞官網:http://news.ftv.com.tw/ 四季線上影視:https://www.4gtv.tv/ Youtube直播頻道:http://ppt.cc/AClv Youtube影片頻道:http://ppt.cc/raEwR Source: YouTube - 政經看民視民視看正晶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9258&Itemid=76 |
林飛帆發起連署挺黃國昌 短短12小時破萬人
新聞 - 新聞快報 | |
作者 民報 | |
2017-11-02 | |
太陽花運動領袖林飛帆與各界12位人士共同發起「挺國昌、反罷免」連署。在短短12小時,連署人數就破萬人。圖/民報資料照
林飛帆、導演王小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前大法官許玉秀、導演柯一正、前國策顧問赦明義、主持人鄭弘儀、總統府資政蕭新煌等人在網路上發起「台灣要進步,要你這一票:請跟我們一起挺國昌」連署活動,強調用實際行動挺好的立委,也呼籲在地民眾在12月16日投下「不同意罷免」票。 黃國昌日前表示,「不打算用逃避或冷處理來應對這場罷免投票,而是要積極正面迎戰,讓選民來決定,到底未來台灣需要怎樣的立法委員,又要堅持怎樣的價值和理念?」 ,林飛帆則透過臉書表示,「提起罷免的人自然有權利提出罷免,也應該誓死捍衛他們的權利,但面對這種基於惡意攻訐、以假新聞炒作、散佈各種錯誤守舊和邏輯不通的反智言論而成立的罷免選舉,我們不打算束手就擒讓錯誤的訊息持續下去,而是要正面迎戰。」,邀請大家一起加入連署,無論是否為黃國昌選區的選民,這項連署代表著台灣各個角落人民對國會議員的期待,對國會監督的期待,也是對台灣改革進步的持續前行的力挺和鼓勵。 該連署活動聯絡人、律師陳宏奇說,為了拒絕濫用罷免制度的提案,目前也已向內政部申請成立「好立委要相挺協會」,號召在地選民反制罷免。 黃國昌本人也針對罷免案發表聲明表示,「過去一年多,從捍衛台灣主權、推動婚姻平權、貫徹年金改革、到追究違法濫權的弊案等改革措施,在許多重大議題上,他都全力以赴,不敢有所鬆懈、自我期許,因為大家的存在,能讓改革的腳步更堅定一些,能讓最終的結果更往理想的目標多移動一些,每一分努力,都值得堅持」,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深刻感受到,根深蒂固的守舊勢力與權貴結構,依舊盤據著台灣的許多角落,阻礙台灣的前進。這些守舊勢力不僅投注大量的資源,更不惜造謠撒謊,為的就是企圖迫使退卻,但是他並不會退卻,只會更加堅定自己推動改革的信念,深信「改革終將勝利,島嶼終將天光」。 Source: 民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9262&Itemid=76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