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
本案調查委員諮詢專家學者認為:「〔…〕臺電公司之電源開發計畫,是以自身所為之負載預測為主要依據,其客觀性容有質疑,該局之負載預測案,實應委由非據以為電源開發之臺電公司外之第三者來執行。」
黃煌雄,《備載容量調查報告》,2012,頁13。
早在2011年4月中旬,經濟部與台電先後警告:「核能電廠若同時停止運轉」,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會降至10%以下,甚至2%。當時,官方的警告聽起來很嚇人;我那篇文章則吐嘈說,官方近年來總是高估尖峰用電量。2011年早已成為過去,歷史已證明了哪一方是錯的。
屢屢下修仍然過高的預測
官方當時的警告根據的是前一年的預估:2011年的尖峰負載值將達到36574千瓩。2011年結束後,正式統計數字顯示:這一年的實際尖峰負載值是33787千瓩。顯然,官方的預估比實況多出了2787千瓩,高估了近8.25%。高估的電量需求略大於核四的總發電容量(2700千瓩)。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2000年,亦即陳前總統斷然決定停建核四的那一年。台電當時預測的2011年尖峰負載是43220千瓩;事後驗證:當年高估了28%,或者說,等於核四發電容量的3.5倍。假如台電在2000年的預測是正確的,核四早就該如期於2006年開始商轉,而且我們如今應該已經在興建核五,甚至核六。
台電在2000年的預測顯然錯得離譜,早就被棄如敝屣。難怪經濟部將相關資料從自家網站撤下。這可是當時的擁核者所依恃的「沒核電,就缺電」的立論根據喔!
從政府網站撤掉的資料不見得從此消失,多少有人做過存檔備份…不幸的是,俺的倉庫裡也有些存貨。
上圖彙整兩種數字,實線分別表示1989年以來的台灣的總發電容量(含核電與不含核電)與尖峰負載,虛線則表示2000年、2002年以及2008年以來的官方版尖峰負載預測。如圖所示,只有2002年進行的預測還算準確;不過,那次的預測從2008年起就連年槓龜。
自從擁核的中國國民黨於2008年五月重掌行政權後,一再提出過度樂觀的經濟成長預測。台電的未來電力需求評估隨之起舞,因而在2008年把次年的尖峰負載高估了13%,亦即核四發電容量的一點五倍。(按:官方通常在每年八月以後預測下一年的尖峰用電)
相關單位屢屢下修尖峰負載成長率,卻仍年年高估,直到2012年的預測才大致估準了第二年的數據。目前最新版的預測是2013年時的計算結果。從近兩次的修正的情況來看,關於今年的最新預測應該可信;至於長期預測,恐怕值得再推敲。
預期的經濟成長率可靠嗎
關於未來十年的尖峰負載,台電在去年八月預測的年平均成長率是2.3%(!)。這是根據一系列的假設,其中最主要的是經濟成長率:
102年為2.31%、103年為3.37%、104年為4.38%、105年為4.21%、106年為3.97%、107~111年平均成長率為3.38%、112~113年平均成長率為2.83%,102~113年平均成長率為3.40%。(《民國102年台電長期負載預測》)
這麼美好?真的嗎?我看未必。最近幾年來,財經部會的數字往往難令人放心。去年的經濟成長率是2.11%,比預估的2.31%略少。這不算是啥麼大問題。嚴重的是:去年年底預估的2013年經濟成長率本來只有
1.74%。財政部在1月20日以「出口報關系統更新導致部分出口未納入」的理由
史無前例地追加677億元的出口金額,出口年增率跟著倍增,經濟成長率隨之破二。根據財政部自己的解釋,這個系統漏洞在去年十月七日開始出現,直到今年一月下旬才公佈修正。
關於已成的事實之統計出紕漏,關於未來的經濟預測呢?主計總處在2011年預測的2012年經濟成長率為4.19%,真是鼓舞人心;可是,現實殘酷得很:2012年的經濟成長率只達1.48%!對此,主計總處的
解釋很有道理:「國內經濟活動受國內外不確定因素影響甚大,尤其當全球性突發事件急速擴大時,預測確度更難以掌握」。既然如此,那麼請教台電:這個「
104年為4.38%、105年為4.21%」可信度有多高?九年後的「
112~113年平均成長率為2.83%」呢?
再說,官方統計中的出口金額現在有
超過一半並非在台灣生產,這些所謂的「生產」在台灣能消耗多少電力?在剛才我們看到那個出口金額追加的例子中,三個月的出口金額倍增就可將經濟成長率拉高0.37個百分點。從這個比例,我們可大致瞥見近年的經濟成長率有很大一部份並不會導致電力需求增加。
我們輸掉了什麼
就算從來不相信台電的預測,我們還是輸了,而且輸掉很多。
由於台電連年過度高估未來的電力需求,核四長期被多數人視為避免缺電的必要處方,因而使本來就沒必要的核四在1999年在少數人的抗議聲中開始動工。陳前總統雖在2000年10月決定廢掉核四,但是在擁核又握有國會多數的國民黨祭出罷免寶劍的威脅下,不得不豎起了白旗,使核四得以死裡逃生。阿扁廢核四之所以會失敗,因為多數人不挺,因為人人怕缺電,因為大家相信台電與有關單位的預測。
核四於2001年2月中旬確定復工。到了3月,國民黨智庫出版的《國家政策論壇》創刊號即針對這件事而刊登了一系列文章。在高奏凱歌之餘,國民黨不忘重彈擁核老調,包括:
核四不興建,備載容量至民國97年降為8.3%, 98年更可能會降至3.3%,已低於目標值20%甚多〔…〕
(江丙坤,〈核四的真相〉,《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1期,2001年3月,頁6。按,既然江丙坤說「目標值20%」,他所謂的「備載」等於台電術語中的「備用」,並非指「備轉」)
復工時預定於2006年開始商轉的核四到了2014年的今天尚未完成。這幾年來,台灣缺電嗎?沒有!歷史女神狠很地打了江丙坤們一巴掌:
2008年的備用容量並未如他們所預言的「降為8.3%」,而是達到25,6%;2009年的備用容量也未「降至3.3%」,而是升高到30.2%!根據監委黃煌雄的調查報告:「
備用容量率每增加1%,所增加投資費用為:3,378.7 萬瓩 × 1% × 26,550 元/瓩 = 90億元,若加計輸電設備投資用,則約為
92億元」。過度投資必造成損失。
什麼企業會投資在不需要或不能用的設施,而且其領導高層不會因此而懊惱?答案:國營企業。
假如核四在2000年就關門大吉,全民認賠出場的代價最多達900億元,不過,當時的經濟部長林信義拿出算盤一撥,赫然發現:可以藉由轉賣反應爐與渦輪機而將損失壓低到
400億元左右。十三年後的今天,在歷經數度追加預算後,停止核四等於宣告
總額超過2838億元的預算付諸流水。在多數人民皆曰不可讓核四運轉的情況下,若仍然照馬政權原先的計劃啟動這個拼裝車,將來一旦出事,全民的損失恐怕以兆元為單位計算(人命無價,不在計算之列)。
三種腳本比一比,顯然:2000年的停建是上策,現在喊卡是中策,繼續玩這個遊戲是下策。 公元兩千年的機會點早已流失,現在已沒上策可選。所以,全民損失徒增兩千億、甚或兩千五百億,至少。
政治責任
統治現代國家必須倚賴數字,而且是有憑有據、合理有效的數字。多年來的電力尖峰負載預估一再槓龜,台電固然難辭其咎,但納稅人更應該追究的是負責研擬、決定政策的那些人,包括政治人物在內。
照理說,這些人看到一年又一年的預測錯誤,應該要追查問題的癥結,或至少要求技術官僚徹底研究。但是他們沒這樣做。民進黨從政者應該記取教訓,以後執政時不可再只抓政策方向,而不深入掌握政策形成的資訊脈絡。曾長期執政,現在又重掌行政權多年的國民黨人呢?他們一直拿這些預測數字來主張核四、乃至核電的必要性。這一幫人是能力不足?是故意如此?抑或是治國的能力差、而且騙人的本事強?
治理國家者不應該拿數字來哄騙選民,也不該隱匿可以公開的數字。在核四受到公眾與朝野熱烈議論之際,政府一再警告大家說未來會缺電。既然如此,經濟部能源局為何把「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規劃」相關資料自網站撤下呢?
這種資料,能源局每年都有一個版本。歷年預測準確與否,規劃妥當與否,那是另一回事;這些資料全都是納稅大眾出錢、承辦人員出力的成果,好歹可供各界人士參考。就算有最新的資料等著上架,政府也不該把歷年資料隱藏起來,因為
這些是公共的智慧財產,在網路時代不能只有紙本存放在圖書館,而且應該公開在政府的網站上。行政院與其為了「負責社群網站的訊息傳遞和在網路上傳播正確訊息」而另外所謂的「
新媒體小組」,不如老老實實把政策形成所依據的資料一五一十地公開。
網路時代的政府該像美國政府那樣,儘量把可公開的資料放在網路上
(例如任何人都可以查閱到紐約州能源管理機構自1999年以來的所有會議紀錄),還是應該像中國政府那樣一手控制網路輿論,一手利用官媒網軍對人民日夜洗腦?台灣現在的掌權者顯然越來越偏向於走後面這一條路,走倒退的路。
官方版的台灣電力需求預測不可盡信,現在這個政府則完全不值得人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