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台灣農業加油〉洋蔥 放馬過來

2018-06-13
文、食譜示範/劉維真、詹柏村 攝影/記者潘少棠
每年春夏都可以看到大量洋蔥在市場上販售,今年也不例外。由於洋蔥盛產,加上中部洋蔥與恆春洋蔥產季重疊,洋蔥同時流入市面。這麼多便宜又新鮮的洋蔥出現在市場,正是我們充分使用、實驗各種食譜的好機會。
  • 小當真、村師傅。 小當真、村師傅。
  • 美式洋蔥圈 美式洋蔥圈
  • 黃金洋蔥濃湯 黃金洋蔥濃湯
  • 普切達 普切達
  • 義式烤洋蔥花 義式烤洋蔥花
  • 洋蔥奶油燉飯基底 洋蔥奶油燉飯基底
我們該如何選購洋蔥呢?目前市面上常見兩端瘦長、色澤偏白的是本土洋蔥。這種洋蔥味道較為柔和、甜潤,適合煮湯、燉菜,也適合與海鮮熱炒。進口洋蔥則身形圓潤、皮亮呈橘紅色,但甜味相對不明顯,扎實而辛辣,這樣的洋蔥適合做成印度咖哩等風味強烈的菜色。另外,較少見的紫洋蔥則帶有天然的甘甜味,切薄片入沙拉涼拌食用,味道非常迷人。
買回家的洋蔥如果一時吃不完,在陰涼處存放即可。記得透風保存,這樣就能放到兩、三個月。如果已經使用一半,除了密封置入冰箱,亦可以嘗試切成適合的大小,放置於陽光下曬兩小時至一天。這樣的半乾洋蔥不僅能延長保存,更能增添香甜的風味。使用半乾洋蔥甚至可以減少烹煮時間,既方便又美味。
烹調上,洋蔥的最大缺點就是很難輕鬆優雅地切開。網路上偏方不勝枚舉,但最有效的方式其實相當簡單:保持刀子的鋒利度。越鋒利的刀子破壞到的細胞壁越少,即可釋放出越少由胺基酸轉化的化學物質。如果在切完洋蔥後發現砧板留有汁液,可能就代表刀不夠利,才會壓出洋蔥汁。
另外,在調理時要謹慎評估適合的料理手法:剁得越碎、洋蔥散發的味道越濃。如果不需要太強烈的洋蔥味,讓食材保持大塊、順紋切成條狀不僅能讓味道更平衡,處理上也會更輕鬆。

〈達人小檔案〉小當真、村師傅。

只有兩個人的便當戰隊「好便當」。成員有紅色的小當真與綠色的村師傅。小當真喜愛優雅帶手作感的料理,而村師傅擅長把味道remix出新滋味。
學生時期因為對外食感到厭煩,開始與朋友們搭伙煮食。沒想到這一煮不得了,本來只是半隻手掌伸進餐飲界,卻從此雙腳都黏在廚房了。目前經營粉專、擺攤、外燴,一邊學習一邊努力。盡可能地使用美好的食材,並以簡潔有趣的方式烹調。

黃金洋蔥濃湯

食材(約5人份):
南瓜一顆(約300克)、紅蘿蔔半根、洋蔥半顆、蒜頭3瓣、奶油1小塊、鮮奶100ml、鹽適量、黑胡椒適量、月桂葉一片、水600ml
做法:
1.南瓜、紅蘿蔔切塊蒸熟後放涼,南瓜去皮。
2.奶油熱鍋後,下洋蔥丁、大蒜丁,小火慢炒至洋蔥透明。
3.將南瓜、紅蘿蔔及炒料混合,用調理機打成泥。
4.倒入鍋中加入水、鮮奶、月桂葉,小火煮滾。
5.最後以鹽、黑胡椒調味。

美式洋蔥圈

食材:
洋蔥1顆、中筋麵粉3匙、雞蛋兩顆、麵包粉1匙、白胡椒粉少許、台式美乃滋適量、黃芥末醬適量、檸檬汁少許、油適量
做法:
1.洋蔥橫切(與兩尖端平行)。
2.將蛋液與白胡椒粉混合均勻至沒有顆粒。
3.洋蔥圈依序沾麵粉、蛋液、麵包粉。
4.熱油,滴粉漿進去周圍有泡泡即可入鍋炸至金黃。
5.美乃滋與黃芥末10:1,加少許檸檬汁混合,即可當沾醬;或依喜好可換番茄醬。

普切達

食材:
洋蔥半顆、牛番茄1顆、長棍麵包半條、九層塔1小把(亦可使用巴西利、羅勒代替)、橄欖油適量、鹽、胡椒適量、檸檬汁半顆
做法:
1.洋蔥切丁,番茄去籽切丁。九層塔去梗切末。
2.將步驟1.的材料置入碗中拌勻,淋上橄欖油、胡椒、鹽與檸檬汁。紅、綠、白象徵義大利國旗的顏色,注意三色比例平衡。
3.將長棍麵包切成一公分厚度片狀,入烤箱烘烤至表皮微乾。
4.將大蒜切半,趁熱刷抹在麵包雙面。
5.再將步驟2.的餡料盛裝在麵包上即可享用。
tips:洋蔥末切越細,入口越不會嗆喔!可以依個人口味調整切法。

洋蔥奶油燉飯基底

材料:
洋蔥100克、米3杯、奶油50克、白酒80ml、雞高湯350ml、鹽、胡椒適量
做法:
1.洋蔥切丁,高湯加熱備用。
2.融化奶油,加入洋蔥快速拌炒。
3.加入米,混和均勻。
4.加入白酒直到水分收乾。
5.分兩次加入高湯,收汁快乾時加入鹽與胡椒。
當湯汁幾乎收乾,看起來糊糊的狀態、吃起來偏硬即可離火,裝入易散熱的容器。
使用時,一杯燉飯需要再添加250ml的高湯與喜好的食材一同加熱(如香菇、青醬、筍類等有嚼勁的配料),煮到個人喜歡的口感即可享用。
tips:
傳統的燉飯會保留一點米心的口感,但不一定符合台灣人口味,可以自行挑整時間與高湯量。
燉飯重新加熱時可以再添加洋蔥、蒜末、香菇等一同爆香,加入高湯、佐料後再下燉飯以大火烹調。
奶油的量會比想像中多,請大方地加進鍋子,顏色才會漂亮!

義式烤洋蔥花

材料:
洋蔥1顆、橄欖油1大匙、鹽少許、胡椒少許、巴薩米克酒醋半匙(亦可使用檸檬汁替代)
做法:
1.洋蔥頭尾稍修掉粗梗部分,然後去皮。
2.立好洋蔥,平均切8刀至洋蔥三分之二處。小心不要切開洋蔥!
3.鋁箔紙從底部將洋蔥包起來,露出上方約1公分處,放入以180度預熱5分鐘後的烤箱。烤30分鐘直到尖端微焦。
4.將洋蔥拿出烤箱,小心用筷子或夾子攤開洋蔥的花瓣。撒上鹽、橄欖油、胡椒、酒醋。再進入烤箱5至10分鐘即可享用。
tips:選小粒一點的洋蔥,花瓣較細緻,會比較漂亮喔!如果切歪了或不小心削掉一小片洋蔥也別緊張;烤完攤開後其實看不太出來。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208399

從管案一窺中國教育傳統的大學自治、自主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南嘉生   
2018-06-14
管中閔若不是政治人物,台大校長位置若不是敏感的政治位置,中國的廈門大學、國台辦就不會力挺。圖/張家銘
管中閔若不是政治人物,台大校長位置若不是敏感的政治位置,中國的廈門大學、國台辦就不會力挺。圖/張家銘
「大學自主」是許多學術界人士,非常企盼的目的。然而當台大遴選委員會選出一位校長後,為何很多人反對呢?我想很多人對此會提出質疑與批判。將此次管中閔案與以往蔡元培所強調的學術自由等一起檢視,就會出現許多的困惑與思索。
先講管案結論。管案中的管中閔,自始就是政治人物。若非他在政治方面引發許多人的注意及意見,就可能比較不會有人會去掀他論文抄襲與獨董案。同時,藍營也不會鼓動那麼強大的各種能量,去挺他當台大校長。
管中閔若不是政治人物,台大校長位置若不是敏感的政治位置,中國的廈門大學、國台辦就不會力挺。
大學自治、自主的目的,就是不要讓政治力進入大學,但中國政府及大學,力挺管中閔,就是中國這個敵國政治勢力進入台灣的大學。藍營一方面拒絕自己政府的政治勢力進入大學,一方面又不批判中國的政治勢力,公然介入大學。這是任何一個正常國家所無法容忍的。
考諸藍營所倡大學自治、自主的典範人物,蔡元培、傅斯年,其實都是被供奉在神壇上的人物。實際上,他們是力挺自己所屬的政治勢力進入大學。
以蔡元培、傅斯年的案例,來印證現在;現在藍營所提倡的大學自主、自治的想法,與蔡、傅如出一轍。以政治對抗政治才是真實,大學自治、自主,僅是藉口。
李中志教授在他的文章,〈蔡元培、傅斯年,是我們要的典範嗎?〉連結):「蔡元培對德國大學有過詳盡的考察,受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年6月22日-1835年4月8日)影響極深,接掌北大時提出大學自治的構想,設立評議會,以教授治校。然而大學自治的目的不是為了保障學術自由,而是他自認隨時會被北洋政府炒魷魚,以教授治校,確保他離職後北大不受政府派出的校長主導。北洋政府從未炒他魷魚,倒是他常常負氣閃人。當蔡元培神隱時,代理校長蔣夢麟只要無為而治,以蔡元培馬首是瞻的北大教授們仍能貫徹蔡元培的意志。蔡元培教授自治的目的確實達到了,卻也讓無其威望的蔣夢麟之後,正式接下北大時派系林立,群龍無首,一人一把號,亂成一團。
蔡元培的大學哲學也和洪堡的一樣,大學存在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富國強兵。在這個目標下,一旦大學自治被證明只是一個烏托邦的構想,被犧牲的一定是大學自治。蔡元培與以學術掩護革命的梁啟超一樣,以校園為避風港,大學自治是服務於政治的,讓北大自治於北洋政府之外。
一旦北洋政府倒台,政府與他的政治衝突消失,大學自治的立場就可以改變。這個轉變十分明顯,在北洋政府時期,蔡元培力推教授治校,宣稱絕不當官派的校長以求治校最大的自由(其實他一直是官派校長);蔣介石北伐成功後,他轉而支持蔣夢麟修改《大學法》,取消評議會,改由校長治校,而校長當然是國民政府指派,以貫徹愛國教育。
至於蔡元培在北洋政府下的英勇事蹟,換在國民政府下就更加生鏽了。他在五四運動中奔走營救學生,不准北洋政府的軍警踏入校門一步,氣概萬千,但國民政府取代後,在南京的學潮裡,卻是怯怯地站在學生的對立面,代表對學生「心甚嫌惡」的蔣介石與學生溝通,不料激怒學生,自己還被憤怒的學生挾持。終於引發蔣介石出手,爆發「珍珠橋慘案」,軍警包圍學生宿舍,統統逮捕,造成百餘學生傷亡的慘劇。可惜如此這般,老蔣還是不領情,在日記上斥其教育理念為「罪過」、「鄉愿」。
這個論點清楚點出:對蔡元培來說,他口中的教授治校,並不是你我所認知的大學治校,而是找這個藉口,排除他不喜歡的政治力,去介入他領導的北京大學。而當他支持的政治勢力,可以主導北京大學的各種變化,他就轉而支持政治介入大學。這個在金恆煒的《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允晨文化,2017,10。)也寫出蔡元培支持國民黨的政治勢力,進入大學校園。這樣的變化途徑,恰好與這次的管中閔案的發展流程,出現截然相反的方式。
管中閔案是國民黨已經在大學內有龐大勢力,現在他們選出的校長候選人的資格出現爭議,他們想藉由大學自主、自治,來捍衛他們在大學的既得權力。解讀的方式是:目前挺管而在台面上的人,多是戒嚴體制進入校園的獲益者。若不是那個體制的執行者,就是他順著那個體制,並沒有思索過大學自治與大學自主,而能取得這個職位。這樣的人出來強調大學自治,就是在捍衛一個大學不可以自治、自主的體制。那樣的捍衛是有嚴重矛盾的。
與這個命題可以做大膽推論的是:若讓管中閔掌權,是不是有可能在大學內部培養出一個反對教育部干預,而能自主的大學體制,以使得所謂的大學自治,可以從容建構起來?這樣的推論是危險且過度推論。
所謂危險是:該命題強調是對抗教育部,真實的講法卻是民進黨的教育部。支持對抗的力量,不是教授治校、大學自治、自主的理念,而是捍衛國民黨黨國體制的國民黨校園黨部或殘餘勢力。哪一天國民黨有機會獲得中央政權,這一票人所把持的台灣大學,也極有可能會與國民黨的勢力合作,公然支持(國民黨的)教育部介入大學自主、大學自治。
我們不應該將大學的發展,放在一群從沒有提倡大學自主、自治,甚至從來就在戕害大學自治、自主的那一群人手中。這就像蔡元培在北洋政府時期,推動北大教授治校,等到國民黨掌權之後,他的作法豹變一樣。
所謂過度推論是這個所謂大學自治、自主的群體,從來就沒有提過要這麼樣。今天會這樣喊,不是因理念而主張,而是教育部干預那樣的結果,他們的權力可能被剝奪,才出現的反應。且在外面提出獨董、學倫、兩岸兼職、兼課的質疑時,整個體系呈現的抵制,與不理性的對抗,不是按照法令、學術界的學術倫理在進行。讓人不禁懷疑:在眾目睽睽之下的台大,及其組織的運作就那麼荒腔走板、權力蠻橫而圖利特定一群人。這樣的一群人,有能力自治、自主嗎?
特別是:管中閔去中國兼課、兼職一案所引發對大學自治、自主的否定意義。管中閔以一位離任不久的內閣官員,獲准(?)去中國兼課、兼職(根據目前報章雜誌,或政府以其能夠影響的政治力,所得到的資料),去台灣的敵對國家兼課、兼職,這不僅是幾乎所有國家都不能容忍的事情,甚且引發國安恐懼。
尤有甚者,這件事情發生後,不僅敵對國家的大學,頻頻替他護航,甚至敵對國家的主要對敵單位,所謂的國台辦,還替他「背書」。這就是說管中閔一案,本身就是敵國政治介入的案件。將此事放在大學自治、自主的分析譜系,我們會發現挺管者,一方面否定台灣的政治勢力去干預台大,一方面又不質疑中國政治勢力介入台大。不管怎樣民主,而擁護大學自主、自治的國家,都不會許可發生這種現象。
因此,即令要綠軍退而不要將教育部的力量介入台大,那樣的校長人選,也絕對不會是管中閔。
傅斯年是另一位在台灣備受朝野尊敬的大學校長。但傅斯年的形象,與其說他捍衛大學自主、自治,不如說他和蔡元培一樣,被國民黨把他們的形象,保護的像擁護大學自主自治的神壇人物一般。實際上,這是錯誤的。
李中志在〈傅斯年,獻祭這所大學于政治〉連結提到:「根據陳誠的日記,陳誠在軍警行動前召開會議,找來傅斯年、謝東閔、副司令彭孟緝等要員商量。傅斯年衝口而出,要辦就先肅清共諜。陳誠聞言略帶諷刺問傅,匪諜的大本營就在您的台大和謝先生的師院,是不是這兩處要先清?傅斯年立刻同意,但開出三個條件,1.要快,2.要徹底,3.不能流血。陳誠當然接受,於是拍板定案,清晨出動軍警逮捕學生,師院學生佔據宿舍拒捕,軍警強力攻堅,逮捕二百五十餘名學生。時間是1949年4月6日清晨,史稱「四六事件」,被認為是台灣白色恐怖的濫觴,而亮起第一個通行綠燈的,就是當今人人擁抱的傅斯年。」
如果藉口匪諜就可以進校園抓,那大學自治、自主又算得了甚麼呢?更何況從事後一大堆人被抓去槍斃、屠殺,那麼前述第三點「3.不能流血」意指甚麼?不可以在台大流血,但你把他們抓到其他地方去流血,就沒有關係?更且,著名的台大醫學院教授許強,就是在傅斯年當校長時被抓、被殺。大學教授都可以這樣被抓,學生又如何被保障?
如果我們用心去理解傅斯年,就會發現他一生只當過兩所大學的校長。北京大學與台灣大學。他在中國首屈一指、最自由、強調教授治校、大學自主、自治的北京大學,都不能堅持這個原則。我們又怎麼能推論他在國民黨佔領敵人區內的台灣大學,會堅持大學自主與自治呢?
從岳南的《傅斯年與陳寅恪》(岳南,遠流,2009,7),可以看出傅斯年雖然不正面進入政壇,卻相當程度與政治緊密結合。他和朱家驊的關係緊密,而朱家驊是國民黨在教育界的大檔頭。這也印證李中志在文中提到:
「至於那句(筆者加言:傅斯年對彭孟緝『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更具戲劇性,要跟你拼命的台詞,則是出自謝東閔回憶錄,描述與彭孟緝的訪問若干吻合,不但有戲劇張力,也更美化了傅斯年。
謝東閔回憶,他與傅斯年都反對軍警抓人,最後因當局心意已決,謝東閔以辭職相求;傅斯年則轉而向彭孟緝要求『不能流血,否則他要拼老命』。傅斯年何許人也?區區台灣警備副司令豈敢造次?(筆者加註:早在國民黨還在中國掌權時,傅斯年在中國學術界的地位就相當高,當時的彭孟緝雖是中將,但當時中將、少將一堆。連沒有帶過軍隊的連震東都有少將銜,傅斯年與彭孟緝,兩者的地位不可以道里計。)彭孟緝立刻向傅斯年保證不會流血,如果有學生流血,『他就自殺』。這段對話,尊卑立現,說傅斯年入險境維護學生安全云云,不過是憑空英雄化傅斯年罷了。不管哪個版本,可以確定的是,這場歷史性的校園肅清行動,就算不是傅斯年授意,至少他事先知情,且得到他的允許。
三天後,4月9日,陳誠在中山堂宴請台大各系院所長及教授百餘人,說明處理過程。以校長傅斯年為首,一片擁護政府整頓學風的做法。至於因事件被槍斃與坐牢的,加上為此案牽連逃亡不知其數的學生,傅斯年沒有去拼命,彭孟緝當然也沒有自殺。」
傅斯年有推動大學自主、自治?在看到的資料中都沒有。
神桌上的蔡元培、傅斯年,都是國民黨推出來的神祇。他們共同要點,對受壓迫者及希望學術自由的人來說,當然是力倡大學自治、自主。國民黨能縱容人們對他們的想像與期待,並非認同他們的理想,而是:他們都是支持國民黨的自己人。
Source: 民報/專文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1031&Itemid=71

總統的威信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彭明敏   
2018-06-14
竟然有人寫道「蔡英文是科長人才」,意味以她的能力,無法處理國家事務,聽了心傷且焦慮。
我們熱烈投票給她,期待她將國民黨累積數十年的嚴重貪腐徹底洗清,她卻以「維持現狀」作為競選主軸之一。若滿意於「現狀」,在家享受就好,幹嘛大動干戈,耗費巨資辛苦競選。
諸國競選公職者,無不主張要革新、改進、創意、發展,獨在台灣有以「維持現狀」為目的者,真奇之一。獨有台灣選民多數投票給主張「維持現狀」者,真奇之二。其實選後新政府,未必在各方面都「維持現狀」,還是要改革。毛澤東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但在台灣要改革深怕得罪「被改革者」,甚至請「被改革者」參加「改革會議」,幾近「請客吃飯」,真奇之三。
新政府的威信不斷受到挑戰,總統似乎應付不了。其最甚者,莫過於高層將領結隊赴中國與敵方將領交誼,聆聽敵方首長訓話,立正靜聽敵國國歌。這種明顯的叛國行為,也是對總統兼三軍統帥個人的重大侮辱。庶民皆以為三軍統帥必拍桌大怒立刻下令嚴辦。但總統居然視若無睹,不發一言,讓威信掃地。其後慢吞吞立法,以後對於同類行為要以罰金了之(不必坐牢),傷害更深。屢巡視軍隊,將官行禮如儀,其心內看得起她嗎?
為了防止總統支持度繼續下降,曾建議:開誠佈公、坦率對話,想辦法縮短與人民的距離,但未蒙採納,今再以同樣心情,謹建議如下:
(一)對中國採「平等互惠原則」,即凡中國人在台灣可以做的,台灣人在中國也可以做;凡台灣人不准在中國做的,中國人在台灣也不准做。例如中國人在台灣公場與路邊插中國國旗,台灣人在中國公場與路邊,應該可以插台灣國旗;如果台灣人在中國不能插台灣國旗,那中國人也不准在台灣插中國國旗。中國人民在台灣各地趴趴走,宣傳「統一」;台灣人應可在中國各地趴趴走宣傳「民主、自由、人權」甚至「台獨」。留學台灣的中國學生若有健保,在中國留學的台灣學生,應享有同類健保(不論什麼名義),否則中國留學生不應有健保。總統宣布此原則必嚴格執行,會增加其威信不少。
(二)設立「新憲法制定研究委員會」。目前似乎無法制定新憲法,但設立機構積極研究之,證明深謀遠慮,思考到台灣的將來,加重對總統的威信不少。
(作者為前總統府資政)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1028&Itemid=71

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洪世才   
2018-06-14
郝龍斌在2018「海峽論壇」開幕大談「兩岸一家人」;稍前,台北市長柯文哲主張「兩岸一家親」,其精神都是在訴求中國和台灣的共通性。圖/取自郝龍斌臉書影片
郝龍斌在2018「海峽論壇」開幕大談「兩岸一家人」;稍前,台北市長柯文哲主張「兩岸一家親」,其精神都是在訴求中國和台灣的共通性。圖/取自郝龍斌臉書影片
郝龍斌在2018「海峽論壇」開幕大談「兩岸一家人」;稍前,台北市長柯文哲主張「兩岸一家親」,其精神都是在訴求中國和台灣的共通性。邏輯上,這樣的論調源於「血緣、文化和歷史」的相近,所以是綁在一起的「一家親或更進一步的一家人」。可是,論述上故意忽略了台灣移民文化的特殊性,誇大漢族宗親的歷史、文化的重要性,沒有現代人類民主價值觀,和個人自我實現的觀點,只有漢族城邦思想的封建迂腐,大不足取。
以郝龍斌和柯文哲的見識會不知道「兩岸一家親或兩岸一家人」的論述有嚴重疏失,頂多只是「口號」嗎?那麼,為什麼前後任的這兩位台北市長都對「兩岸一家親或兩岸一家人」死命地鼓吹呢?道理很簡單,故意錯誤解讀歷史、文化與血源的意義,只有「政治」與「媚共」的「宮心」而已。
中共十九大以後,推動「積極現實主義」。「積極現實主義」的其中一個精神就是「融入」,「兩岸一家親或兩岸一家人」是「融入」的最好標語,是最「貼心」的親共產黨話術。
柯文哲的「融入」,為他取得了「紅色識別證」,贏得部分「藍色中國夢」信仰者的選票;郝龍斌的「兩岸一家人」,是進一步強調血源、歷史、文化,其外溢效用是取代柯文哲的「融入」代理地位,為的是在2018的選舉,喚醒藍色歸隊,並且抓住中共再次對中國國民黨的青睞。
除此而外,郝龍斌這次在「海峽論壇」拼命演出「兩岸一家人」,為2020年的個人前途,不無高舉雙手試水溫,為自己搶頭香的味道。
試看郝龍斌的「兩岸一家人」出手,連勝文等國民黨人不是紛紛到中國表態嗎?這不就是在搶是誰才是中共的代理人嗎?不然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不論是「兩岸一家親或兩岸一家人」,都是對台灣歷史、文化、血緣的斷章取義解釋,政治目的大於實質意義。
台灣是移民社會,早在17世紀,台灣的歷史、文化和血源,就已和荷蘭、西班牙及台灣原住民結合。由於大航海時代,東印度公司業務推廣的關係,台灣人的血源也和印度人相結合,台灣的耕牛,還是部份來自印度。還有,日本文化和台、日通婚的案例其實也很多,歷史、文化和血源彼此影響深遠。
現代的新住民通婚及其文化在台灣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按照柯文哲、郝龍斌的文化、血源、歷史邏輯,台灣也和東南亞、東北亞、歐洲、美洲,甚至整個世界都一家親,都要統一,都是一個國家了。
這樣的想法很可怕,古老的中國,把蒙古、新疆、東北和西藏等不同民族的固有土地都畫入中國,只因這些地區在歷史上建立清朝、元朝或被征服,只要跟中國搭上這麼一點線索就屬於中國,很不可思議。
歷史上,中國從中原地區外擴,土地增加了,人口也增加了,但不知道征服別人的漢族中國人是否因此快樂?
但可確信的是新疆人、蒙古人、西藏人,甚至中國西南方的苗族等等非漢族的人,都是不會快樂的,否則不會有那麼多中國所稱的(暴動)反抗事件發生。
現代的中國人死性不改,原本屬於原住民的台灣,只因漢族移民融入就又屬於中國中國不知道反省,當年的漢族移民台灣,是因為在中國無法生存而寄望台灣,中國應該感謝台灣才對,卻還臉皮厚的說台灣是自古以來中國固有的疆域,聽了頭皮發麻。
台灣是移民之島,就算有漢族融入,也是諸多移民民族的其中之一。再說,台灣的移民有先來後到,大家融合在一起而生成的血源、文化和歷史價值觀已經自成體系,台灣自己成立屬於同樣價值觀的國家,然後共同奮鬥是最佳的選擇,哪能任由遠在天邊,只是貪圖台灣,對台灣沒有半點貢獻的中國所能置喙。
可是,中國就是中國,也不去想一想四百年的漢族移民史,不是當年在中國的福建等地無法生活而冒險渡海移民台灣,就是被中共打得落花流水避居逃難台灣,是台灣這塊土地保護滋養了這些人的困境,台灣是這些人該感激的對象。
可是,就有不知感恩的在台「中國人」,就是要將台灣送給中國。乞丐趕廟公的在台「中國人」,不懂得這是多麼可恥的行為,還配合著中共所建立的中國,在那裡搖旗吶喊,真比強盜還不如。
「兩岸一家親」或是「兩岸一家人」都可以,前提是台灣就是台灣,中國還是中國,更不是「一個中國」。
台灣是移民之島,存在的是善良的「互助合作」,「與人為善」的精神。這樣的價值延伸,世界各國都是台灣「一家親」、「一家人」的對象,又何只是中國。
由於中國有併吞台灣的野心,台灣人在善待世界各民族的時候,反而要提防中國人意在言外的「一家親」、「一家人」狼子野心解讀。
以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為基礎,看柯文哲和郝龍斌的「兩岸一家親」、「兩岸一家人」,在中國不斷的文攻武嚇台灣,柯文哲和郝龍斌還能厚顏屈膝,就更能看清,這兩個人是什麼身分國籍了。
所以,以台灣人的移民混血、文化混血、歷史混血,講台灣兩岸「一家親」或「一家人」都可以,但是要加上「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或是「台灣是台灣」、「美國是美國」。只有獨立的台灣,才能夠和其他國家講一家親或一家人,否則就會是台灣被人併吞的一家親、一家人。
從兩邊兩國的正確認識出發,那麼,所謂的「九二共識」,不過是小偷或強盜拿著贓物,公然叫賣的不法行為罷了。
這也就是說不是「九二共識」存不存在的問題,而是根本上不該有什麼「九二共識」。那是拿「別人的東西在談價碼」,非常不可取。
所以沒有「九二共識」,只有「台灣是台灣」從獨立的正常化國家出發,那麼,台灣要和任何一個國家說「一家親」、「一家人」都沒有關係。拉近彼此的關係,共存共榮也不錯。
Source: 民報/專欄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1030&Itemid=71

從中國竊取美國科技看西洋科學思想的發展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張正修   
2018-06-13
大家也知道中國為了變成世界強國,無所不用其極。但這也反映出中國的統治當局,仍然脫離不了清朝洋務運動中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考模式,想要快速地利用世界現成的科技,來推動富國強兵。圖/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大家也知道中國為了變成世界強國,無所不用其極。但這也反映出中國的統治當局,仍然脫離不了清朝洋務運動中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考模式,想要快速地利用世界現成的科技,來推動富國強兵。圖/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一、中國到處竊取美國的科技
在美國對於中國的貿易戰當中,中國的中興被禁止七年採購美國的半導體,其後在習近平的求情之下,川普放寬對中興的制裁,但卻引起美國國會的不滿,顯然對中興的制裁案仍在發展之中。
大家也知道中國為了變成世界強國,無所不用其極。但這也反映出中國的統治當局,仍然脫離不了清朝洋務運動中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考模式,想要快速地利用世界現成的科技,來推動富國強兵。事實上,當中國遇到美國的制裁而在探討如何建立自己的半導體產業時,才知道要建立像日本的精密機械、要有美國的軟體知識……等,顯然都不是那麼簡單,而中興制裁案,其實也暴露出中國國營事業的脆弱性以及無效率性,更顯示出中國相當程度是個紙老虎,只是因為國家大、土地大、人口多,這個紙老虎,就可以透過人海戰術讓全世界不安。
二、西洋社會的深層厚度
其實,歐美從近世已經脫離中古封建社會的自然觀與科技觀,而朝近代的自然科學方向前進。更因為工業革命,使得應用科學的技術突飛猛進。歐美國家從基礎科學的研究,到各種應用科學的建立,就支撐起歐美社會的發展。而歐洲人的科學發展,其實與他們追求真理的歷史傳統,是有著很密切的關係存在。
歐洲從柏拉圖起,就開始追求能令人不死的真理,只是在科學發展起來以前,歐洲的哲學家喜歡用思辨,而不是用觀察、實驗來探究真理。科學雖然不同於哲學,但是在歐洲的科學家當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活生生地存在於他們心中。作者嘗試在這篇文章當中,要以歐美20世紀初期起所展開的科學基礎理論為探討的對象,並透過對《這個過程當中所發展出來的理論》做有系統的介紹,讓各位了解歐美社會的深度,也讓讀者知道我們台灣人的不足之處。
1、卡爾納普-「自然法則」與「真實的自然」會有一對一的對應關係
(1)《物體落下的距離》會與《經過的時間的二次方》成比例
在歐洲現代的社會科學發展當中,具有很大影響力的人物是馬克斯與弗洛依德。但是馬克斯與弗洛依德並沒有像物理學一樣做實驗與觀察,他們卻自稱自己的學問是「科學」,而他們的想法竟也被廣範接受,當時維也納學團的卡爾納普(Carnap)對此一現象感覺到危機,於是他想要訂出科學與非科學的界線。他認為兩者的差異在於客觀性的有無,但是客觀性的有無要如何去確保呢?對此,我們可以舉伽利略所建立的「物體落下法則」的過程為例,加以說明。
伽利略首先設立如下的「假說」:《物體落下的距離》會與《物體落下開始的時間點所經過的時間》成比例。然後他以此為根據,而得到一個預測:「物體在1秒之後,會在1的距離,2秒之後,會在2的距離,3秒之後,會在3的距離。」但是經過實驗之後,物體落下的距離會超過他的預想。於是他就設立如下的「第二假說」:物體落下的距離會與「經過的時間的二次方」成正比,亦即「物體在1秒之後,會在1的距離,2秒之後,會在4的距離,3秒之後,會在9的距離」(亦即距離=時間X時間)。這次實驗的結果就如同預測一般,因此確立了「《物體落下的距離》會與《經過的時間的二次方》成正比」之法則。
(2)物理學的自然法則反映出自然真實的姿態
像這樣子,因為「假說的真偽」與「實驗、觀察、觀測結果」之間有一對一的對應關係存在,這就使得科學理論的客觀性被加以確保。實驗的結果,假如是如同預測一般的話,那麼假說就是正確的,而如果與預測不同,那麼假說就是錯誤的。
其實從康德以來,康德就區別科學與非科學,而卡爾納普的想法則是:物理學所發現的自然法則,是反映出自然真實的姿態,它是「自然的鏡子」。當自然法則與真實的姿態有一對一的對應時,科學就具有客觀性。
不過,他的想法有著致命的缺陷,這就被以後的蒯因所指出。
2、蒯因
(1)牛頓力學在計算水星運行軌道時,出現問題
蒯因(Quinn )主張:假說與觀測結果的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並不會成立,他就舉例來做說明。19世紀的法國的天文學家魯維利耶(Urbain Jean Joseph Le Verrie)使用牛頓的法則來計算水星的軌道,但是觀測的結果和預測有所偏離。不過,他並不懷疑牛頓的法則,而是認為有一個未知的行星存在,而這個行星就給與水星的軌道影響。
(2)愛因斯坦的相對性理論成功說明了水星的軌道
但是他所預言的行星並不存在,而水星軌道所以會有偏離,其實就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加以說明,換句話說,水星軌道所以會有偏離,是可以在否定牛頓的力學之上而正確加以說明的,也就是說,水星軌道的偏離是因為:太陽很強的重力把周邊的空間,加以扭曲而造成的,但是牛頓的力學並沒有辦法說明《因為重力所造成的空間扭曲》。這就意味著對於水星預測的錯誤,是因為牛頓法則的錯誤。
如此一來,所謂《實驗、觀察、觀測結果》與《假說的真偽》並不會一對一成立。因為這種結果的出現,而很清楚呈現出來的是:天文學與力學的理論體系之整體的某個地方是有錯誤的,但那個地方有問題呢?並不清楚。於是從這個結果,就可以導出「全面修訂可能論」。換句話說,單獨去檢驗科學的命題是不可能的,能夠被加以檢驗、加以檢證的只有《連結在一起的整體》,蒯因的這種想法就被稱為「全體論」。
(3)科學具有實用的性格
如果說科學並不是卡爾納普所說的具有客觀性的「自然的鏡子」的話,那麼,科學究竟是什麼呢?
從「全面修訂可能論」的觀點來看,當某些問題產生時,將《連結在一起的整體》的某個地方加以訂正並不奇怪。但是,科學家並不會想要去否定《構成牛頓力學法則之骨架的基本法則》,對於邏輯法則或是觀察某個東西的知覺法則,他們也不會想要去加以否定。因為把這些加以否定,其學問的基本框架就會崩潰。因此,科學家只會否定像如下這樣的前提,亦即《將之加以否定也不會有太大影響的前提》,或是他們會附加全新的前提而擺脫上述這樣的困境、矛盾。很顯然,我們可以在蒯因這種態度中,看到科學所具有的實用性性格。我們可以說:科學是人們溝通的基礎,在說明自然現象上,它是很方便的框架。
科學並不是因為有一對一的對應,而具有客觀性的真理,它是對於人類的生活有益的框架。在維持實用性的觀點來看,將系統急速改變並不好。
蒯因這種從實用性的觀點來掌握科學的作法其實是把美國的傳統=實用主義(pragmatism )更加精緻化。在傳統上,認為真理是「觀念與事實的一致」,也就是認為「與事實一致的想法是真的、正確的」;但是,在實用主義的看法上,則是認為當我們按照某個想法行動時,如果行動進行順利,那麼這個想法就是有用的,也就是真理。
杜威(Dewey)更進一步以「工具主義」來解釋「實用主義」,他說包含人類在內的生物必須要適應環境,而在適應環境時,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我們是依據習慣來適應環境,但是當困難產生、障礙產生乃至環境變化產生時,為了改善情況,我們就要考慮:應該要怎麼去行動?在這個時候,成為我們行動的工具的就是知識,因此知識的價值就在於它的「有用性」上面。而蒯因的看法就是:科學並不是「自然的鏡子」,而是對我們的生活有用的框架。
3、孔恩-典範轉移是科學革命
蒯因是從實用性的觀點來掌握科學,他這樣的作法就被孔恩(Kuhn)用另一個角度來探討。向來,科學的歷史一般會被認為是:一點一滴去探討自然之真理的過程、是錯誤的理論被正確的理論取代的過程。但是孔恩說:科學的歷史發展,實際上並不是如同這種一般的看法所示。
孔恩把《對於科學之探討加以規定的框架》稱為「典範」(paradigm )。這個字在希臘文是「範本」之意,孔恩用這個字來指稱:想要成為科學家的學生們當做是教科書之類,而加以使用的東西。學生們因為對於《在這些教科書之類的東西中所出現的語言與想法》加以使用而成為科學家團體的一員,換句話說在一個研究群體裡,為各個會員分子所認同接受的整體性信念、價值和研究方法就是典範。通常,在這樣的地方,會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存在,而他們就像是在解決謎題一般地,去解決這些沒有解決的問題,孔恩就稱這是「普通科學」。
但是,在科學發展的歷史當中,會發生從某一個理論移轉至另一個理論的「典範轉移」,例如天文學中的「天動說」變成「地動說」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這就是所謂的「科學革命」。
孔恩認為所謂典範的轉移並不是因為新的東西比舊的東西更加正確的緣故而產生的,倒不如應該說是因為偶然而產生的,或是因為社會因素強烈影響而產生的。其實,有很多特異的案例,是無法用舊的典範加以說明,但這些特異案例未必就會造成典範的轉移。舉例來說,在「地球是中心,太陽繞著地球轉的天動說」裡頭,對於行星的軌道加以計算會是比較複雜的,可是古代人還是將之加以計算出來,雖然有些現象無法說明很清楚,而這就是典範未轉移的例子。當哥白尼、牛頓發現「太陽是中心,而地球是繞著太陽移動的地動說」時,在這個新的典範之下,人們也同樣以不同的方式來計算行星的軌道,並發現新的行星。上述舊的看法如果我們稱為「普通科學A」,而新的看法稱為「普通科學B」的話,那麼「普通科學A」變成「普通科學B」,就可以說是「科學革命」。
因此,只要是停留在舊的典範上,那麼大部分的謎題都已經由某些人加以解決。至於在新的典範上面,由於有許多沒有解決的謎題,因此人們很容易創造出業績。很顯然地,在典範轉移的背後,其實是有著社會的因素存在。
三、可悲的中國人與台灣人的膚淺-從郭大維的校園自主說看黨國盤據的台大
透過上面的說明,各位應可以理解到西洋人的認真與努力,以及他們批判前人而追求真理的性格。台灣自然科學之發展,由於我並不懂,我無法發言,但是以我自身的專業=法律來看,我倒是相當程度清楚問題之所在。要說台灣在知識上仍是西洋知識的殖民地,並不為過,而且這個西洋知識的殖民地,只是膚淺看到西方表層的殖民地,日本人在明治維新以後徹底仿傚西方的作法,其實台灣人到現在似乎還是無法完全體會到,而對岸的中國竟只是看到明治維新的目標=富國強兵,但是他們所學的,仍只是看得到用處的科學技術,並沒有看到整個社會組織的改造與科學精神建立的重要性。
如果就管中閔案來看,儘管台大法律學院的教授、校友們連署呼籲台大校方要重啟校長遴選、重建校務會議正當程序、建立台大學術與法治典範,但是我們卻看到郭大維代校長在畢業典禮上仍講出維護校園自由的說法,以為他們拿著台大的招牌,就可以沒有是非地來對抗整個社會,而認為整個社會,就應該讓他們用大學自治來亂搞小圈圈的利益集團。這讓我們看到的是這些人物如何運用政治操作,來獲取權益的性格,而這個性格是高過其學術良知的,或許我們應該說這些人物,根本沒有所謂的學術良知,學術良知只是他們用來掩護政治操作的口號。卡爾納普、蒯因、孔恩的精神,在這群透過集團政治操作,以掌控學校資源的教授當中,根本看不見。在這些人當中所看到的台大精神,其實只是黨國餘孽假學術自由,踐踏真正學術自由的表現而已,這就是中國學術文化對台灣的殘害,這是我個人於台大念書時早已深惡痛絕的現象。
Source: 民報/專欄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1025&Itemid=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