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四季甘霞色]肉末燒豆包

[四季甘霞色]肉末燒豆包

http://www.dodocook.com/recipe/44723

【四季甘霞色】手撕茄子(蒸的更漂亮)

【四季甘霞色】手撕茄子(蒸的更漂亮)
http://dodocook.com/recipe/44757

台灣史101問──書評(2)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3-10-23

(source: 《台灣史101問》,頁102。荷蘭時代轉口貿易示意圖,台灣當時是個重要的貿易轉口站。)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海洋性格的台灣,遇到佔有主義的中國。
從生活、經濟的型態來看,三、四百年來的台灣社會,確實有著濃厚的海洋文化性格。如果以國際貿易與海洋商業根性來觀察,台灣的海洋性格,從荷蘭時代便已展現出來,甚至有學者說,台灣的開發與世界的走向海洋時代,大抵同步而行。荷蘭人來台灣之後,經營糖、米、鹿皮等外銷,並且在台灣發展轉口貿易。台灣不但已經顯現出以外銷為導向的經濟雛形,而且台灣也已扮演遠東貨物集散中心的角色,用現在的話說,簡直成為亞太營運中心。這種以外貿導向為主的經濟雛形,使台灣有別於中國大陸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鄭成功接受何斌的建議,攻取台灣。何斌在給鄭成功的建議書中,特別提到台灣這個地方「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移諸鎮兵士眷口期間,十年生眾,十年教養,而國可當,兵可強,進取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詳見江日昇,《台灣外記》)其中所謂「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指的就是台灣可以發展國際貿易。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89-90。
刮分台灣純為經濟爭奪。
荷蘭人入台的第二年,西班牙不甘示弱,也自馬尼拉派兵佔領台灣北部,與南部的荷蘭人展開殖民及商業競爭。經過16年的競爭,最後在嘉南平原上擁有米、糖、鹿皮等經貿大宗的荷蘭,趕走了在經濟發展上居下風的北部西班牙人。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95。
荷蘭人的外勞政策。
1624年荷蘭人佔領南台灣,以大員(今台南安平)為政經中心,嘉南平原為其腹地。輸出品除了鹿皮之外,糖也重要起來,米則後來跟進。荷蘭人為了在台灣發展經濟作物甘蔗與稻米,需要許多人手。由於原住民族耕作技術係採粗耕,不善於甘蔗、稻米生產,因此荷蘭人乃設法從中國閩南引進閩南人來到台灣。用今天的用語來說,這是「引進外籍勞工」,所不同的是,今天引進外籍勞工是以低廉工資為考慮,當年是以工作技術為目的。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98。
荷蘭在台灣的剝皮經濟。
荷蘭在台灣的統治,畢竟是殖民統治,所有的盈餘及稅收,並不適用在台灣的內部建設,回饋給住民,而是解送回阿姆斯特丹總公司,分配給股東。1650年代左右,聯合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每年純益約40萬荷幣(相當於四噸黃金),難怪一位荷蘭總督說:「台灣真是公司的一頭好乳牛。」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03。
台灣人民,有大格局的海洋性格,政府管得越少,民間經濟越旺盛。
鄭經退守台灣後,繼續重用乃父鄭成功所賞識的諮議參軍陳永華,升他為勇衛,相當倚重他。在陳永華的規劃下,東寧政權循著兩個方向發展,一為中國化,一為國際化。前者著重在文教方面;後者則是發展國際貿易,是東寧政權生存發展的實力。
台灣自荷蘭時代以來,即發揮了海洋文化的性格,開始與世界通商往來,鄭經時代更充分發揮台灣海島貿易的性格,展現海洋文化的商業特性。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09。
外洋來的殖民者,反而尊重本地母語,為了溝通,創羅馬拼音,以協助原住民語文傳承。
荷蘭的傳教士,不像中國國民黨,一來就不准本地子弟講本地母語,相反的,他們學會原住民語言(當時所在範圍是西拉雅語),進而用羅馬拼音文字,寫成西拉雅平埔語的《馬太福音傳》和《基督教要理》及〈祈禱文〉、〈十誡〉等各種教義書。原住民終於有了「我手寫我口」的文字,這就是台灣史上著名的「新港文」(因為在新港社最盛行)。1647年,荷蘭人在幾個西拉雅部落開辦主日學(Sunday schools),學童逃學還會被抓回來打屁股。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12。
反攻大陸,是華人殖民台灣的口號。
266年之後,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政權也撤退來台灣,以台灣為根據地,標準「中興復國」、「反攻大陸」的口號。好在蔣政權的「反攻大陸」只流於口號,而沒有真正付諸行動,至多僅於1950年代初期在中國大陸沿海島嶼發動幾次小規模的攻擊而已。蔣政權未能發動「反攻大陸」的實際攻擊行動,當然受制於美國的約制,美國只願協助防守台灣抵擋共產中國的攻擊,但不幫助蔣政權用軍事行動攻擊中國。蔣政權因此穩守在台灣,台灣免受戰爭之苦,成為一個實際獨立於中國北京政權之外的政治實體,致力於經貿發展。
撫今追昔,兩相比較,我們發現鄭經將「反攻大陸」付諸行動,使得東寧國在台灣的經貿發展成果冰消瓦解;蔣政權的「反攻大陸」只是口號喊喊,真正在台灣致力於經貿發展,卻使得台灣成為世界第14大貿易國,躍居「亞洲四小龍」的行列。
歷史學者黃富三曾經指出:「在台灣與大陸分分合合的過程中,我們悚然發現,合併時竟是進步最小而社會最混亂的時代;反之,分離或發展自我性格時,卻是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時代。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15。
台灣羅漢腳的悲歌。
但是,並不是每個單身漢移民都有這種「天作之合」的機會。有許多單身漢,找不到「牽手」,無家室、無恆產、無固定工作,隻身一人謀生,最後淪為遊民,當時的台灣稱這種人叫「羅漢腳」。「羅漢腳」往往居無定所;天氣好時,還可以在路邊席地而睡,但一轉涼就難過了。農曆九月深秋,九降風揚起寒意,此時紅柿開始成熟,羅漢腳在寒風中看到柿子成熟,感慨時令,自忖身世,忍不住悲從中來,所以有「紅柿出頭,羅漢腳目屎流」的俗諺,充分道出這些遊民的辛酸。有的羅漢腳消極淪為乞丐,故台灣俗語中,又有「乞食(乞丐)伴羅漢」之語。
羅漢腳們「有路無厝」、「病無藥,死無蓆」、「冤無人哭」,生前既舉目無親、流離失所,死後更無人照料,遺骨暴露,聽任風吹雨打,於是民間善士,為之收殮,立廟祭祀,這便是「有應公」的由來。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23。
中國軍隊,不堪台灣民兵一擊。
1786年(清乾隆51年)的林爽文事件,清廷調動大陸四省的兵力才平定;好大喜功、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還把鎮壓台灣的林爽文事件,列入他自詡的「十全武功」之一,足見此事件規模之大,其參與者也有60%是遊民。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30。
早期漢人在台灣的生存之道。
除了用武力強佔之外,採取非武力、但仍非光明正大的手段從原住民取得土地者,還有以下途徑:首先是交換土地;利用原住民憨直,巧言攏絡,常以些微之布、酒,換取大塊土地。例如1709年(清康熙48年),「陳賴章」墾號以豬酒花紅交換奎泵社原住民大加蚋堡的大片土地。
再者,如透過婚姻計策,利用平埔族以女子繼承之俗,入贅其家以得其土地;或與原住民結伴兄弟,或奉從其俗博其歡心,而得其地;還有一些漢語族人看準平埔族不識漢字,因此在與原住民立契約時,故意將界線寫得模糊曖昧,加入對自己有利、對原住民不利的條件……。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34。
原住民的漢化政策。
除了在耕作的改變之外,原住民族在面對中國強勢文化的進入,以及腐敗官府的壓榨,處於弱勢族群的他們,只能在政治上陸續歸化清廷,在文化上則逐漸被同化。雖然從整體台灣的原住民來看,猶有許多原住民地區是滿清帝國的政教所不及,但是在與漢語族接觸上首當其衝的「平埔族」(或稱「熟番」),則是在文化的霸權主義下,提早造成社會解體及文化淪喪。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40。
過去屬於南島語族的台灣原住民,沒有姓氏,多採「父子連名」,到了此時,許多人開始接受官方的賜姓,這些姓包括有:潘、蠻、陳、劉、李、王、戴、林、黃、錢、江、廖、三、張、斛、穆、莊、鄂、來、印、力、利、鐘、蕭、爐、楊、趙、孫、金、賴、羅、東、余、巫、莫、文、米、葉、衛、吳、黎、兵、蟹……。
漢姓是古代華夏父系宗法社會的制度,是建立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社會的制度。平埔族多為母系社會,賜姓則多以一族或一社為一姓,結果在儒教「同姓不婚」的規範下,社族外的婚姻勢必造成族群與母系社會的瓦解。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市:玉山社,2013),頁142。 
(未完待續,撰於2013/09/09)
 
前集書評:台灣史101問──書評(1)
延伸閱讀:台灣革命僧—林秋梧.我讀我評
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我讀我見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748&Itemid=1

阿扁總統送餐日記 20131023 ---你那麼早就知道沒有中間選民喔?

新聞報導 -
作者 Cathy | 贊儀   
2013-10-23

今天第二位登場的志工媽媽是"贊精"。

贊精媽媽個性很靦腆,心思非常細膩。對阿扁總統深受重憂鬱的苦,她非常感同身受,自己兩年前也曾罹患重憂鬱,靠著台灣神的信仰及同修們的鼓勵,讓她走出來。有過看護經驗的她,對病人的心情十分重視,每次做菜時除了考量阿扁總統的喜好,還會想該如何配色可以提升病人的胃口。

「想知道你怎麼會加入為阿扁總統備餐行列?」我問。
「之前我一直住在台北,有一次坐計程車聽到"民主電台"從此被啟發,那年正好碰到阿扁選台北市長。後來阿扁選總統,為了幫忙拉票還與一群朋友組腳踏車隊,穿梭大街小巷發傳單....另外有一件插曲,讓我深刻明白在台灣沒有中間選民。」說到政治兩眼發亮的贊精媽媽。
「哇,你那麼早就知道沒有中間選民喔?!」
「因為我的義父是老榮民,我告訴他,是阿扁當市長你才有6000元老人年金,並且還可以同時領終身俸,所以總統大選你一定要投票給阿扁;結果義父沒投給阿扁,理由竟是我們要忠黨。現在我看那些民進黨高層,動不動就要用全民調,我很想告訴他們,就算你給中間選民再好的利多,從這兩次大選全都輸,也應該要清醒了。只有把自己的同志阿扁救出來,才有機會再執政啦!」

今日的餐點:
(午)蛤蜊絲瓜湯、鹹豬肉、清蒸白蝦、炒白蘆筍、塔香茄子、白飯
(晚)鳳梨苦瓜雞湯、和風照燒魚排、炒花椰菜、炒空心菜、白飯
點心:柚子、芭樂、馬來糕、肉包、烤饅頭、叉燒包、豆標

 
延伸閱讀:阿扁總統送餐日記系列
阿扁總統送餐週報 Week 26:20131014~20131020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863&Itemid=1

追思陳澄波冥誕 陳前民復刻父親畫作



新頭殼newtalk2013.10.23 張永安/台北報導

「用畫筆懷念父親!」臺灣油畫之父陳澄波之子陳前民,最近臨摹完成陳澄波生前著名的四幅作品,「嘉義郊外」、「淡水夕照」、「夏之朝」和「嘉義公園」下個月即將在三峽歷史文物館「峽林畫會師生聯展」中展出,做為他對明年即將到來陳澄波120歲冥誕的追思紀念。

這項由陳前民、徐慕仁和郭美菊的師生聯展,在三峽歷史文物館舉辦,共展出約六十件畫作,其中陳前民臨摹父親陳澄波的四幅畫作,特別具有意義。展期為十月二十三日起至十一月二十五日止。同時也是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前峽林畫會會長的陳前民,近來在林口社區大學繪畫班學生組成的峽林畫會,在大台北地區頗受注意。

主辦單位表示,素有臺灣油畫之父之稱的陳澄波,作品享譽國際,陳前民是他最小的兒子,自幼對繪畫有著天生的細胞和喜愛;不料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中遇難,自此家道中落,陷入困境,陳前民當時才12歲,繪畫隨著悲傷從此深埋內心。

著名台灣雕刻家蒲添生兒子蒲浩志,和陳前民有姻親關係,稱陳前民為舅舅。蒲浩志表示,社會解嚴之後,二二八事件得到平反,陳澄波的畫作重見天日,受到藝術界的推崇與肯定,也觸動了陳前民內心深處對繪畫的愛苗。陳前民在六十四歲從職場退休後,勇敢地拋開矜持,到三峽社區大學習畫,一股思念、追隨父親的心念,促使他栽入油畫世界不可自拔,繪畫成為他生活的重心,作品質量與日俱增。

陳前民為了臨揣摩澄波的作品「玉山」而親自爬上玉山,這幅畫作後來並得到玉山銀行的賞識收藏,對他是一大鼓舞。陳前民說,臨摹的目的不是在模仿父親,事實上,他在耆宿之年走上繪畫這條路,不只是圓自己自幼以來的一個夢,也是他懷念父親的方式,透過臨摹,在過程中他感受父親的想法和心境,而當完成一幅相同背景、主題的畫作後,他獲得和父親同在的滿足感,彌補了他一生對父愛的渴望。

陳前民和其父親陳澄波一樣,熱愛旅行、寫生,他的足跡幾乎遍佈世界,筆下的風景畫面貌多樣而動人,此次聯展中,他個人就提供了約30件作品,其中模仿陳澄波的四幅作品「嘉義郊外」「淡水夕照」「夏之朝」和「嘉義公園」,同時還會配上原作的照片,供參觀者比對欣賞。對於喜歡陳澄波畫作者,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引用:
http://newtalk.tw/news/2013/10/23/41227.html

不要隨便亂罩喔~

相片:不要隨便亂罩喔~

引用: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68525549870026&set=a.115340225188563.17747.114822595240326&type=1&theater

《老闆看過來》 - 職場「錢與事」



文/李俊賢

「錢和事」是職場工作的兩項重點,「錢少事多」沒人要做,「錢多事少」你我都喜歡,也確實有這樣的職缺,但不是人人都「有福享受」。

一位朋友的兒子,受僱於一家砂石廠當經理,月薪5萬,每週上班一天,這種條件下的工作,大家想就知道是什麼職位了。說白一點就是隨時要有坐牢的準備,也就是公司擺明要盜採砂石,出了事就是要你一肩扛罪,雇主當然不會事先明講,但受雇前自己要有智慧判斷。朋友的兒子做了不到半年即離職,所幸還能全身而退。

另外的兩種情境,「錢多事多」與「錢少事少」,我的兩位鄰居女孩,恰巧就在這兩種不同職場工作,兩位女孩的媽媽就為此有所討論。甲女孩在某超商工作,月薪近40K;乙女孩任職私人小店,月薪比20K多一點。乙女母親對甲女母親說:「雖然妳女兒薪水比較高,但工作時間長又辛苦,我寧可讓我女兒少賺點錢,輕鬆一點……。」

甲女母親則回答,「吃人的頭路」錢多事多、辛苦多、壓力大是必然,最重要的是女兒不覺得苦,「再者有規模公司制度較好,有升遷機會和較多人際關係可以學習;小店員工少,死水一灘,當然也有工作輕鬆、兼顧家庭的好處」,她認為時機歹歹,好工作實在不知哪裡找?

兩位鄰居媽媽的談話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其實各有利弊,最重要的是孩子對工作的興趣和適應度,可以勝任愉快最重要。年輕人吃點苦無妨,怕的是「小錢不屑賺,大錢不會賺」,又吃不了苦,結果一事無成變「啃老族」,那才讓父母最憂心。

出處: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23/today-work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