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孩子討厭中藥味 黃精蒸蛋「偷偷」補氣血 /

2020-06-08

文/林美蓉
一個憂愁的母親對我抱怨:「她明明知道自己身體很差,手腳冰冷,臉色蒼白,動不動就頭暈,但是你開給她的藥放在櫃子上都沒吃,用四物還是當歸生耆燉雞湯也不肯喝…,都說是中藥味很重不敢吃。」
真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我們多的是很喜歡中藥味的患者,還有個3歲的小朋友感冒痊癒後,看著較晚感冒的妹妹在吃藥,竟哭鬧著:「我為什麼沒有?」但也有這種畏之如虎,讓我們不得其門而入的患者。我於是和這位憂心的媽媽一起設計,試著在她女兒喜歡的食物裡「下藥」,希望讓她不知不覺中慢慢強健起來。
看著這媽媽欣喜離開的背影,我想起有個電視廣告裡說:「把苦的食物,煮成好喝的湯,這就是當媽媽的責任。」媽媽的愛果然都是一樣的。
◎黃精蒸蛋
●材料:黃精3錢、黨參2錢、乾燥香菇5朵、雞蛋3-4枚、調味料適量。
●做法:香菇用200cc的水泡軟,剪成小塊備用;黃精、黨參先加水500cc,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煮40分鐘,濾出藥汁備用;雞蛋打入大碗或小鍋中攪散(儘量不要打出氣泡,蒸出的蛋才滑順);香菇與泡軟的水一同和入藥汁中,加熱至接近沸騰,沖入打散的蛋汁中,同時加以調味。
控制火力,溫度不要過高,蒸約15-20分鐘,以筷子戳入蒸蛋中冒出的湯汁是清澈的就是熟了。
●功用:補氣生血,平補而潤,安五臟、填精髓,養陰而不膩滯,益氣而不壅氣,非常適合當作餐桌上家常菜。
◎醫師小叮嚀:
煮藥汁時,只要煎煮的時間足夠,水量多寡可依喜好的蒸蛋軟硬度自行加減。
(作者為新莊慶安居中醫診所醫師)
   


▲黃精蒸蛋不僅補氣生血,也非常適合當作餐桌上家常菜。(照片提供/林美蓉) ▲黃精蒸蛋不僅補氣生血,也非常適合當作餐桌上家常菜。(照片提供/林美蓉)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s://m.ltn.com.tw/news/health/paper/1378286

【兩性異言堂】〈婚姻幸福學〉中年心風暴 老公變刺蝟/

2020/06/07

文/諮商心理師 張璇
常常有人妻個案告訴我,說老公到了中年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圈圈就是其中之一。圈圈覺得自己的另一半最近「好像生病了」,她說她老公這一年來老犯「中二病」,整個人像隻刺蝟一樣,買名車、貸款投資都不跟她商量,一意孤行;下班後的行蹤也經常交代不清;以前他都會哄孩子睡、讀繪本給他聽,現在回到家只做自己的事,總是悶悶不樂,問他怎麼了也沒回應。圈圈很擔心老公是不是得了憂鬱症,但只要不去理他、惹他,好像又還好。
消極沮喪厭倦現況 中年危機悄悄來襲
當一個妻子發覺自己的中年伴侶「怪怪的」時,對方往往已經陷入「甚麼都不想管」或「極度厭倦現況」的強烈沮喪中一段時間了。
面對中年伴侶的性情丕變,變得自我封閉、負面消極甚至有點委靡不振時,有些人會任隨像個小孩的另一半卡在那裡,自己默默攬下他不願承擔的責任,但絕大多數的人是不知所措、充滿焦慮的,很想說點甚麼或做點甚麼,卻動輒得咎幫不上忙;更多的時候是缺乏安全感,擔心對方已有外遇,害怕家庭會經歷不敢想像的變故。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院(NERB)前陣子發布了一項幸福曲線研究報告,調查了全世界132個國家,從中分析出幸福感和年齡、經濟狀況、工作發展與健康狀況的因素,再次證實的確有「中年危機」現象。報告發現,人們從18歲開始,幸福感就有如自由落體般下降,在中年時期降到谷底。
中年期幸福感低落 需要另一半支持肯定
中年時期的幸福感較低,與全球化的興起和經濟衰退大有關聯,而小家庭的壓力來源比過去多又沉重,很容易逐年蓄釀出一種「想逃離一切」或「非變不可」的情緒。
對於不想再過一成不變的生活和像個刺蝟,當事人自己多少是有感覺的。以男性來說,他會希望得到妻子多一些「認同」和「感激」,期盼妻子以具體的行動來減輕他的負擔和經濟壓力,或是少管他一點,而不是總想要改變他。
一點刺激就暴氣 情緒脆弱愛遷怒
中年危機是否出現因人而異,時間長短也各有不同。典型的徵兆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成為他發脾氣的對象,視家人與配偶為毀了自己人生的惡人,甚至感到被身邊所有的人利用、剝削而想重獲自由。
身為伴侶的你,除了鍛鍊強大的心靈力量,將自己和孩子照顧好,努力不讓自己被對方大起大落的情緒鬧到發瘋,還需要以過人的耐心與愛,陪伴另一半安全過關。換句話說,給對方一點時間,接納他的脆弱,暫時不要提出過多的期望或要求。
多點包容少點壓力 沉澱心靈度過風暴
如果是你本身正在經歷這個身心不太舒服的中年震盪,不妨跟另一半商量,請對方給一點沉澱休息的機會,想想如何在適度的範圍內做些改變。最重要的是,不要獨斷獨行、將伴侶擋在門外,或不斷尋求新的刺激來刷存在感、證明自己的價值。在這個階段,需要沉靜下來向內尋找能使心靈獲得更多寧靜與喜悅的力量,如果能一起通過階段性心風暴的考驗,找出新的生活方式與意義,個人和婚姻都會變得更強韌。
(寫信給張璇:leohome1971@yahoo.com.tw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377915

【家庭親子】〈身口意三業〉善知識化解偏見 /

2020/06/08

文/呂政達
距離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悲劇,已超過70年,人類仍難忘記,那場由種族歧視導致的大屠殺。為什麼擁有宗教信仰,相信神的存在,具備良善美德的那一代德國人,會做出那種事?
最近加入這個檢討行列的電影《兔嘲男孩》,講述男孩加入納粹少年團,你可以發現,對猶太人的仇恨,如何透過教導,植入少年的腦中。
如果從小被教導相信猶太人和他們不一樣,猶太人是邪惡的,長得各種各樣的怪形怪狀,那種集體的偏見,透過成人的教導傳遞給少年,納粹少年的心智塑造過程裡,種下了成人世界對猶太人的仇恨。
孩子會觀察成人對他人的對待態度,從而變為他們自己的態度。美國華盛頓大學做過一個研究,孩子觀看研究人員跟一個成人打招呼,一組是笑容可掬,身體往前傾,音調溫暖,分享彩色玩具。另一組則是皺著眉頭,身體退後,聲音冷淡,不甘不願地把彩色玩具遞過去。結果,百分之七十五的孩子喜歡好好被對待的那個人,有百分之六十九的孩子會願意把玩具給好好被對待的那個人。
電影裡的納粹少年團,就是這樣的過程,少年也許天生善良,不忍心殺死兔子,但他們觀看到成人對猶太人的仇視態度,仇恨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的。
直到有一天,你會想這樣的仇恨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也許就像電影裡的男孩,知道自家的壁櫥內躲著猶太女孩,透過接觸和真實的認識,改變了他的態度,最後,猶太女孩和亞利安男孩在戰後的街道共舞。
藏傳佛教的道久迦措林尼如此論偏見:「一個非常執著的自我,被自我所控制的心,是非常僵化,喜歡妄下斷言且充滿偏見的。」然而,一顆開悟的心並不會去分別。
「某種程度上,我們不可能沒有一顆被制約的心,因為那就是我們思考的方法。」自己對所有信念都有偏見和評斷,你覺得那就是你的看法,但通常也來自別人。你說:「這是我的信念。」但信念只是意見,不管是正見或者邪見,尼師說:「信仰也是人造品。」
化解偏見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擱置你受制約的意見,直接的認識,從認識中增長你的知識,學習善知識開放的心胸。電影裡,當男孩說不舉發女孩,但須「告訴我關於猶太人的一切。」那正是化解的開端。現實生活中,你有一直被你貼上偏見標籤的對象嗎?你願意以善知識的心胸,走出化解的一步嗎?
佛經中,阿難尊者感嘆:「善知識是佛道的一半。」佛陀卻說:「不,善知識就是佛道的全部。」
我們的這一輩子,都被少年時期那顆已被制約的心所困,我們以為本性難移,但那本性會不會也只是制約的一部分?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37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