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琳、陳儒瑋
【早安健康精選書摘】從進口到在地 黃豆的身世之謎
在台灣、中國、日、韓等東亞地區,大豆對我們的飲食生活意義格外不同。除了毛豆、黃豆和黑豆直接入菜,民眾大量食用的豆腐、豆皮等初級黃豆加工產品,是尋常人家餐桌上常見的菜色,而豆漿早已從飲料躍昇為保健美容養身的聖品,更不用說醬油、味噌、豆豉等食材,成為各種料理中畫龍點睛不可缺的最佳配角。
只是多半民眾並不知道,對台灣人這麼重要的黃豆,本地生產的卻很少。這一兩年雖然鼓勵農民復耕,自給率仍然連千分之一都不到,絕大多數得靠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地進口榨油和飼料用途的基因改造黃豆。與自給率較高,且與食用多以非基因改造食品級黃豆原料為主的中、日、韓等國相比,我們食用的黃豆有營養成分較差、農藥殘留、基因改造食品導致過敏與未有定論的健康風險,在在都讓台灣的消費者憂心。以二〇一四年來說,台灣共進口二百四十五萬公噸的黃豆,其中二百四十三萬公噸、將近九成九都是基因改造黃豆,只有1%比重是非基因改造黃豆。
聽說有黑色肚臍的就是基因改造黃豆,真的嗎?
對於期望靠肉眼分辨是否吃到基因改造黃豆的民眾來說,以下這則基因改造黃豆的流言可以說最為悠久。前些日子到市集逛逛,販賣本土雜糧的年輕攤商拿著一包標示為花蓮非基因改造的黃豆推銷,並特別強調是非基因改造,「基因改造的豆子上會有黑黑的點…」她這麼說。
看圖說真相,用照片來解釋最清楚。
所謂的「黑肚臍」指的是大豆種臍部分顏色較深,多為深深淺淺的褐色,對照黃白或略帶青白的種皮,看起來就像是圓圓的肚子上的黑色肚臍。
在這四罐黃豆中,從左至右分別為「台糖本土非基因改造黃豆」、「美國食品級非基因改造黃豆」、「菜市場買來的標示為加拿大非基因改造黃豆」與「菜市場買來的基因改造黃豆」。
你會發現最右邊的黃豆是黑色肚臍,而剛好它正是這四種黃豆中唯一的基因改造品項。咦?黑肚臍流言果然為真!
再來看看第二張圖。
圖中的三罐黃豆全部都是黑色肚臍,從左至右分別為「高雄選10號」、「花蓮1號」與「高雄8號」,但是,它們全都是台灣本土種的非基因改造黃豆。
依據目前本國農業相關規範,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台灣本土作物就是非基因改造品項」,本土許多品種都具有深色種臍的性狀,顯然並不能用黑肚臍來分辨是否為基因改造黃豆。
一般人無法透過觀察種臍的顏色外觀來區別是否為基因改造作物,最可靠的方式,還是經由儀器及實驗室檢驗。
網路流言說非基改黃豆不會發芽,真的嗎?
網路上流傳一個自行判別基改黃豆的辦法:基改黃豆不會發芽,所以能發芽的就是非基改黃豆。這個問題回答多了,倒想起小時候自然課的暑假作業都是孵綠豆芽,何不用自家廚房當成實驗室,自己孵孵黃豆,看看結果是否與標準答案相同。
↑↑ 雖然基改黃豆發芽率比較低,部分豆子仍然可以發芽。本土黃豆的發芽率高、發芽速度和成長速度都比進口黃豆快。
黃豆芽、綠豆芽是餐桌上常見的菜色,特別到了颱風季級,芽菜馬上變身成「急救菜」,讓主中饋的煮夫和煮婦解決狂風暴雨掃過之後,葉菜、瓜、果供應不及或價格高漲的難處。然而市面上不肖業者為了讓豆芽菜種植期縮短和賣相白胖肥嫩,在種植時添加生長激素和漂白劑,吃多了反而對身體健康有害無益。
豆類萌芽後的營養成分會產生變化,將豆類、穀類催芽再打成豆漿或煮成多穀飯等作法,也相當盛行。
在家自行孵孵豆芽,或許是實踐都市家庭農園最簡單的第一步。黃豆發芽為豆芽菜後,澱粉、蛋白質含量雖減少,維生素C含量卻會從零開始激發,並且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
在家除了用綠豆、黃豆催芽做料理和孵豆芽菜以外,黑豆芽市面上較少見,但含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花青素和膳食纖維,也不妨用本土黑豆來試試。
大豆沙拉油都是以基因改造黃豆為原料,真的嗎?
由於黃豆本身富含脂質,依品種不同,約有15~20%的脂肪含量,可作為植物性油脂的來源,是最普及的食用油之一。一九九六年基因改造黃豆面市,種植面積越來越多,因萃取之後的大豆油中幾乎已不含轉殖基因片段或蛋白質,基因改造風險的疑慮相對來說比較小,加上價格頗具競爭優勢,因此益發普及。目前全球所使用的大沙拉油有極高的比例都以基因改造黃豆為原料。
與大豆沙拉油情況類似的是高果糖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HFCS)。此項商品是透過酵素分解基因改造玉米澱粉,最終製成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產品,由於最終產品幾乎不含轉殖基因片段或蛋白質,所以也常常成為爭論的焦點。
世界各國對於大豆沙拉油或高果糖玉米糖漿等高層次加工品,在基因改造食品標示上作法各不相同。歐盟和中國都規定,基於追溯原則,只要是以基因改造生物製成,不論是否能夠檢驗出所含的轉殖基因片段或蛋白質,均須標示。
而在台灣,現行制度中並未強制要求高層次加工品必須標示基因改造與否,但自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起,基因改造食品標示新制全面落實後就必須加註說明。
雖然沙拉油及玉米糖漿的成分中幾乎已經不含轉殖基因片段或蛋白質,仍然有許多消費者與商家基於環境保護、健康風險和社會正義考量,決定停用基因改造油脂、糖漿等產品,以避免任何可能的基因改造風險。
例如備受矚目的美國連鎖墨西哥速食店Chipotle,改用葵花油來炸薯條和玉米餅皮,而米飯和拌炒烘烤蔬菜料理時則使用非基因改造米糠油。在台灣,也有知名食品業者的全系列產品不使用沙拉油,將旗下加工製品中的油脂全面替換為棕櫚油。
購買食品時,先看懂標籤
標示新制規定「只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必須強制標示」,但是非基因改造食品則是採取由廠商自願標示的原則。
二〇一五年年底新制全面落實之後,消費者在超商買到一瓶豆漿,它的成分標示中僅寫「黃豆」,卻無任何關於基因改造的說明,那麼消費者可以推斷這瓶豆漿採用非基因改造黃豆製成。因為廠商如果使用基因改造黃豆來製作,需要標示;但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當原料,則可自由採用不標示或於包裝上註明「非基因改造」這兩個選項。
遠離基因改造食品風險的五個提醒
提醒一:吃台灣在地就沒錯
台灣尚未核准種植基因改造作物,因此只要是台灣這塊土地上出產的農作物,都是非基因改造!
提醒二:有機一定是非基因改造
有機農產品及加工品的法令規範中,不得使用任何基因改造之種子及種苗,所以選購有機認證的食品,就不用擔心基因改造的問題。
提醒三:詳讀食品標示
二〇一六年起,絕大多數食品中含有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就須強制標示,花一點時間詳讀食品標示,可提供消費者做出正確選擇的參考。
提醒四:留意黃豆、玉米、棉花與油菜四項食品原料與添加物
目前台灣僅允許黃豆、玉米、棉花與油菜四項基因改造食品原料進口,與這四項原料有關的食品,需要特別留意成分標示,是否有註明「基因改造」或「非基因改造」字樣。
提醒五:遠離加工製品
黃豆、玉米、棉花與油菜等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常以添加物成分出現於加工製品,例如泡麵中的大豆卵磷脂、可樂裡的高果糖玉米糖漿、或是餅乾中的芥花油等等。因此,盡量減少食用加工製品,多吃保持作物型態的食物等,絕對是遠離基因改造食品風險的良方。
本文摘自:《餐桌上的危機:基改食物大解密,靠自己的力量吃出安全的三餐》/作者:黃嘉琳、陳儒瑋/出版社:幸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