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危言聳聽,前者已經是事實;後者,轉瞬即至。
台灣的戲院多數是台灣人經營,但早已附庸美商,唯美商之命是從,因為好萊塢片源廣,聲光、特效應有盡有,戲院得聽話,才排得上片,才有錢賺。台灣電影雖然景氣復甦,但從《海角七號》到《犀利人妻》,這些賣座電影,誰不是靠美商施捨空檔,才異軍突起,寫下奇蹟?
一九八○年代,台灣至少有五條國片院線,過年過節,一定有國片可看,雖然院線片商經常捧銀子去投資港片,影人同樣看盡商人臉色,畢竟還有機會與檔期。
二○○二年,台灣為了加入WTO,在美國壓力下,取消了外片拷貝與戲院聯映家數與映演廳的限制,好萊塢電影從此橫掃台灣市場,一部《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上映,席捲了全台五分之四的首輪影院廳院,台灣電影險些敗亡,第二年台灣只十四部電影,全部票房僅一千五百萬元。
苦了十年,台片好不容易才從殲滅邊緣還魂,即使《大尾鱸鰻》也得靠美商華納護航,才吃到甜頭,從《天台》到《總舖師》,不都是好萊塢點了頭,才排上暑假檔?美商對台灣電影沒感情,有錢賺,就來分杯羹(少數如涂銘還有鄉土文化情,真心扶持台片);不看好的,不是填塞強片缺口,就是冷檔墊片。
台灣政府一向沒有文化優先的觀念,一提到經貿,就不惜割讓文化,WTO事件如此,如今開放中資投資印刷,不亦是把文化通路拱手讓人?只要先以資金取得通路,就可以從通路決定內容,不管是低價破壞行情,或者壟斷市場,蠶食之後,終必鯨吞。好萊塢只想賺台灣人的錢?對岸圖的是什麼呢?馬政府是無知?還是愚蠢
? (作者藍祖蔚,資深新聞工作者) |
出處:自由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