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先生連任成功前後,一直都有各種民調顯示他的滿意度很低。特別是連任後,一路下滑到據說滿意度只有兩成。而引用相關民調的各種評論,例如這篇「台灣來鴻:悲觀不安的一年」,就認為民調結果反映「民眾對其今年早些時候的選擇似乎感到後悔」。當然,我是看不得「民調」好的人,每次有這種民調,我總是嗤之以鼻:「低又怎麼樣,他還是連任了,而且就算明天再投票,他一樣會當選。」
站在反國民黨統治的立場來說,這樣講當然有「選輸怪市場」的窮酸氣。但這種也反映了民進黨的困境:對多數人來說,民進黨並不是個「選項」。這並不是說,民進黨的政治菁英比較差或是無能力,而是在政治選擇上,多數鄉民從來就不考慮民進黨,投票的時候頂多就是「國民黨一票」或者是「不投票」。
而我們甚至可以找出代表人物,就是大頭春跟趙一半。這兩位中間選民熱愛的評論家,痛罵民進黨,偶而罵國民黨。但這兩位的「罵」並不一樣:這兩位罵國民黨的意思是「國民黨做錯這件事,國民黨應該要改」,但他們罵民進黨是「民進黨錯了,民進黨不應該執政」。講白一點,這兩個評論家只針對「國民黨」這個「皇帝」進諫,民進黨是亂臣賊子,根本沒有掌握政權的資格。
支持國民黨的人看到這裡會說:「你等一下,這是在比爛,把主詞換一換套到民進黨一樣會通」。但我前面說過了,「民進黨根本沒有變成一個選項」的時候,實質上等於沒有被給予表現的機會,那也就沒有「比爛」可言,現狀仍然是多數人放任一個爛政權繼續統治下去。也不用講到中央政府,台中市就是最好的例子:市政爛了這麼久,民進黨也不是沒有推出人選,但台中市民寧願要胡志強繼續惡搞,這哪裡算是比爛呢。
遺憾的是,討論通常到這裡也就沒有結果了。若將政治生活的本質定義為「人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而不要怎樣的」,那對政治「無感」的人民也實在沒辦法阻止政客「無感」:因為人民不認真思考自己想要甚麼樣的生活,並願意負擔改變的成本之前,政治是不會有進展的。
我相信現在台灣社會有一股對國民黨統治的「氣」想要發散,不管是怒氣還是怨氣,而這股氣絕對不是上街頭就可以的,然而不論是政治菁英或一般大眾,似乎都還找不到將這股氣轉化為實際政治力量的方法。
「民進黨希望用甚麼方法幫助人民過怎樣的生活」這個問題,比起多數人不把民進黨視為有效的選擇,也許這才是民進黨現在無法突破的困境。
站在反國民黨統治的立場來說,這樣講當然有「選輸怪市場」的窮酸氣。但這種也反映了民進黨的困境:對多數人來說,民進黨並不是個「選項」。這並不是說,民進黨的政治菁英比較差或是無能力,而是在政治選擇上,多數鄉民從來就不考慮民進黨,投票的時候頂多就是「國民黨一票」或者是「不投票」。
而我們甚至可以找出代表人物,就是大頭春跟趙一半。這兩位中間選民熱愛的評論家,痛罵民進黨,偶而罵國民黨。但這兩位的「罵」並不一樣:這兩位罵國民黨的意思是「國民黨做錯這件事,國民黨應該要改」,但他們罵民進黨是「民進黨錯了,民進黨不應該執政」。講白一點,這兩個評論家只針對「國民黨」這個「皇帝」進諫,民進黨是亂臣賊子,根本沒有掌握政權的資格。
支持國民黨的人看到這裡會說:「你等一下,這是在比爛,把主詞換一換套到民進黨一樣會通」。但我前面說過了,「民進黨根本沒有變成一個選項」的時候,實質上等於沒有被給予表現的機會,那也就沒有「比爛」可言,現狀仍然是多數人放任一個爛政權繼續統治下去。也不用講到中央政府,台中市就是最好的例子:市政爛了這麼久,民進黨也不是沒有推出人選,但台中市民寧願要胡志強繼續惡搞,這哪裡算是比爛呢。
遺憾的是,討論通常到這裡也就沒有結果了。若將政治生活的本質定義為「人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而不要怎樣的」,那對政治「無感」的人民也實在沒辦法阻止政客「無感」:因為人民不認真思考自己想要甚麼樣的生活,並願意負擔改變的成本之前,政治是不會有進展的。
我相信現在台灣社會有一股對國民黨統治的「氣」想要發散,不管是怒氣還是怨氣,而這股氣絕對不是上街頭就可以的,然而不論是政治菁英或一般大眾,似乎都還找不到將這股氣轉化為實際政治力量的方法。
「民進黨希望用甚麼方法幫助人民過怎樣的生活」這個問題,比起多數人不把民進黨視為有效的選擇,也許這才是民進黨現在無法突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