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聖山紀念碑巡禮-林茂生博士紀念碑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7-04-14


「林茂生博士紀念碑」碑文

林茂生(1887-1947)台南人,《民報》社長、台大文學院代理院長。

1916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成為台灣人第一位文學士。1927年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1929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是台灣人獲文科博士第一人。他致力於台灣人能在自由環境接受新式教育為目標。1945年10月創設《民報》並擔任社長,起用日治時期活躍於台灣的民族與社會運動者。為民喉舌的《民報》,在國民政府治理台灣所帶來的政治、經濟、民生、社會文化的貪腐情況,有忠實記載並鍼砭報導。他以辦報的方式,盼望對社會產生教育的功能。

林茂生雖消逝於1947年228事件緊接的3月大屠殺,他終其一生奉獻於教育的志業,以報業為台灣人民主持公理、公義的精神,是台灣人應追隨的台灣建國精神。

Lin, Mao-sheng(1887-1947) was a Tainan-born educator, a publisher of “Min Bao” newspaper and an Acting Dean of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1916, he graduated from th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and became the first Taiwanese obtained Bachelor of Arts. In 1927, he studie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Then, he earned his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in 1929 and became the first Taiwanese obtained Doctor of Philosophy of Liberal Arts. An open and free education system for the people of Taiwan is his lifetime aspiration. In October 1945, he founded “Min Bao” and employed activists of Taiwan national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Min Bao” documented faithfully and reported critically on the problems of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corruption inflicted by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doing so, he hoped to educate people and raise their awareness of the crux of the problems.

Although he died in March Massacre soon after 228 Incident, his lifetime devotion to education and his journalistic free spirit of upholding truth and justice for the people of Taiwan are the spirit of building up Taiwan nation that people should follow.
 
2013-02-28

延伸閱讀:
【好文精選】校園與社會的教育家林茂生
專訪/林茂生女兒林詠梅建言蔡總統,盼推「台灣正名」
聖山簡介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7218&Itemid=1

為何八田與一之妻要投水自盡?他奉獻一生於台灣,妻兒卻被中華民國這樣對待

2017年04月19日 10:00 風傳媒

台灣是個多山的島嶼,一望無際的嘉南平原是多麼的珍貴;然而,過去的嘉南平原多還是旱田,也就是俗稱的「看天田」,不僅水源完全來自天上的降雨,還可能遭受洪水、乾旱與鹽害。這樣的情形,直到日本時代總督府確立「農業台灣、工業日本」政策後,才出現改變。

1910年,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工學科畢業的八田與一,飄洋過海來到台灣,他希望能在亟需建設的台灣,發揮所學和一身長才。
八田與一從最基層的「技手」做起,很快就受到上司重用,要他全台走透透,從南到北看台灣每一個地方,需要那些基礎建設。4年之後,八田與一升任「技師」,負責桃園台地的灌溉工程,282公里的水路,可灌溉22000多甲的農地。
之後,八田與一繼續他的台灣水源調查,並向台灣總督府提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和「嘉南平原灌溉計畫」。
八田與一銅像。(圖片:作者翻攝自 YouTube 日本人技師 [台湾にダム建設]八田與一さん;想想論壇提供)
八田與一銅像。(圖片:作者翻攝自 YouTube 日本人技師 [台湾にダム建設]八田與一さん;想想論壇提供)
來台已經7年了,懷抱建設夢想而來的八田與一已經31歲了,日本的家人都要他趕快回去,成家立業。八田與一順家人之意,回到故鄉金澤,並透過媒妁之言與米村外代樹認識。
外代樹是醫生之女,家境非常優渥。她的母親聽聞八田與一還想回去台灣,她認為,台灣是一個很落後的地方,還有瘧疾等傳染疾病,因此強力反對女兒嫁給八田與一。所幸,外代樹的父親是一位非常明理的醫生,他要妻子好好檢討,要結婚的是外代樹,不是你!你怎麼可以干預女兒的人生。
八田與一和外代樹終於順利成婚,婚後八田偕同妻子,定居台灣。
回到台灣之後,八田與一先前提出的「嘉南平原灌溉計畫」在土木部裡引發討論,若真的動工,將會是全亞洲最大的工程,然而,高額的興建經費恐怕拖垮財政。八田與一面對各方質疑,不改立場,他說:「有錢沒錢,我們的財政部門要去考量,我是在做我自己該做的事。想該如何把台灣的經濟、民眾的生活照顧好……」
八田與一的計畫極具前瞻性,卻因預算問題遭到駁回。然而,1918年日本本土發生「米騷動事件」,總督府決定興建「嘉南大圳」。
台灣嘉南大圳貯水池堰堤工事。(圖片:Wikimedia Commons;想想論壇提供)
台灣嘉南大圳貯水池堰堤工事。(圖片:Wikimedia Commons;想想論壇提供)
「公共埤圳官佃溪埤圳組合」於是成立,由八田與一率領80多位專業技術人員完成興建之前的實地測量以及相關設計規劃、工程事宜。
到了雲嘉南,八田與一看到當地農民的辛苦,要水卻苦無水可用,他更加深了要好好建設嘉南大圳給嘉南平原送水的信念。
讀土木工程的八田與一,念書時教授曾跟他說:「如果你要造橋,要做一條可以長久的橋,你做的這座橋,要讓大家100年後還能走。」八田與一深受老師啟蒙,他希望他規劃的嘉南大圳,也能夠讓百年後的台灣農民都能夠有水可用,這就是他的初心。
他規劃嘉南大圳的心臟就是「烏山頭水庫」的建造,將引曾文溪上游的溪水,蓄水量可達1億5000萬噸,規模是當時東亞第一大、世界第三大。
除了烏山頭水庫還不夠,八田與一又規劃引濁水溪的給水路及其他錯綜的引水道,水道長達16000多公里,光是水道長度足足可以繞台灣13圈,總灌溉面積達到15萬甲地。
烏山頭水庫舊放水口。(圖片:Wikimedia Commons;想想論壇提供)
烏山頭水庫舊放水口。(圖片:Wikimedia Commons;想想論壇提供)
大家都認為經費太高、工程太浩大了;八田與一堅持他的理想,人工加上重機械的配合處理,經過10年的努力,1930年4月10日,全亞洲最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順利通水使用。
興建工程艱險,耗盡了人力和物力,更有134位同仁在興建過程中不幸因意外或是瘧疾等疾病殉職,因此特別立了「殉工碑」作為紀念。
石碑下的碑文是重情重義的八田與一親自撰寫,其中這麼一句是這樣寫的:
「如果曾文溪的溪水慢慢地還是在流,
你們的英靈永遠和烏山頭水庫,
照映了我們整個嘉南平原。」
碑文一筆一畫,不分台灣人或是日本人,依照殉職時間先後,題寫了每一位殉職者的姓名。
烏山頭水庫殉工碑。(圖片:Wikimedia Commons;想想論壇提供)
烏山頭水庫殉工碑。(圖片:Wikimedia Commons;想想論壇提供)
完成嘉南大圳偉大工程,將嘉南旱田變水田,農作物產量大增了約四倍,從此奠定了台灣的農業經濟基礎。
當地人為了感念八田與一的貢獻,特別請日本雕塑家都賀田勇馬製作八田與一銅質塑像,1931年開始,這座身穿工作服、工作靴、席地坐在堤堰上沉思的八田與一,目視著一手建造的烏山頭水庫。
八田與一的銅像很特別,和一般做得又高又大的威嚴政治人物或是軍事人物銅像,截然不同;他的存在,是因為大家的尊敬,因此顯得特別生活化、平凡又親民。
八田與一在嘉南大圳竣工後,則繼續台灣各地的水利發展規劃,他花了六年多的時間完成「全島土地改良計畫」,希望能夠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另外也提出大甲溪發電計畫等。
1930年完工的嘉南大圳。(圖片:作者翻攝自 YouTube 日本人技師 [台湾にダム建設]八田與一さん;想想論壇提供)
1930年完工的嘉南大圳。(圖片:作者翻攝自 YouTube 日本人技師 [台湾にダム建設]八田與一さん;想想論壇提供)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無情的烽火,擾亂了日常。由於戰爭需要,政府到處收繳銅製品,佇立在烏山頭的八田銅像也就此消失。
而八田與一被派遣至菲律賓進行「棉田灌溉計畫」,但是他所搭乘的輪船「大洋丸號」卻在航行途中遭到美軍魚雷轟炸,「大洋丸號」就此沉沒,人在船上的「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連同全船817人沉入海底,結束短暫卻貢獻非凡的一生。
約莫一個多月後,八田與一的遺體奇蹟似的被漁民尋獲,他的胸前放著一本羊皮記事本,雖然泡在水裡很久了,卻仍然可見筆跡寫下的地址;八田的遺體火化後,由長子將骨灰帶回台灣,從此長眠在烏山頭水庫。
八田與一與外代樹合葬之墓。(圖片:Wikimedia Commons;想想論壇提供)
八田與一與外代樹合葬之墓。(圖片:Wikimedia Commons;想想論壇提供)
而妻子外代樹一個人要帶著8名兒女,在戰爭中努力的生活,後來因為美軍空襲台北城,她們被疏散到烏山頭,這個永遠難忘的地方。
1945年,日本戰敗,所有日本人都要遣返離開台灣。當時外代樹和子女都避居在這個丈夫投注畢生精力、歷經千辛萬苦建造的烏山頭水庫,她想大半輩子都在台灣了,如今丈夫因戰爭身亡了,她和8個子女竟落得狼狽遣返的悲慘命運……
悲從中來的外代樹,留下一封遺書:「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她在兒女熟睡之際,毅然跳入烏山頭水庫的放水口,投水自盡。八田與一夫妻倆,從此合葬在烏山頭珊瑚潭北側的大壩,夫妻再也不分離了。
八田夫婦身後留下的2男6女共8名子女,全都在台灣出生、在台灣長大,台灣就是他們的故鄉,在戰後,全數遭到國民政府遣返,被迫離開台灣。
八田妻子帶著小孩的塑像。(圖片:作者翻攝自 YouTube 日本人技師 [台湾にダム建設]八田與一さん;想想論壇提供)
八田妻子帶著小孩的塑像。(圖片:作者翻攝自 YouTube 日本人技師 [台湾にダム建設]八田與一さん;想想論壇提供)
儘管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氣氛巧妙轉變,嘉南農民感念八田與一,不僅為八田夫妻合葬立墓,更在每年的5月8日,八田與一罹難那一天舉辦紀念追思會,從不中斷。
多年之後,那尊為了戰爭收起來的八田與一銅像,竟由一位水利會員工在台南官田火車站的倉庫中發現,立即向政府申請設置許可。然而,申請一直沒有核准,直到1981年,政府終於核准八田與一銅像設置許可。闊別多年,八田與一重新回到烏山頭水庫,守護嘉南平原的生命泉源。
2017年,適逢八田與一逝世75周年,豈料佇立烏山頭水庫的八田與一塑像卻遭利器破壞,頭部遭到割除。
知道歷史的人,知道八田與一是這麼一位深愛台灣的日本人,費盡千辛萬苦,讓嘉南從此荒漠變良田,看見風吹動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稻田。
身為台灣人,是不會忘記八田與一的。直到今天,烏山頭水庫的水還是涓涓地流著,幾十年,溪水不僅灌溉了良田,也讓農人的每一滴辛苦汗珠終成稻穗,溪水也流入台灣人的心田。
飲水思源!在八田與一的銅像前,我們感謝他在台灣泥土中播下希望都來不及,我們慚愧自己愛台灣這塊土地竟不如一位日本人,怎還有人會去破壞呢!
文/張肇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人心人術】飲水思源!一位深愛台灣的日本人,讓嘉南荒漠變良田:八田與一)
責任編輯/謝孟穎


來自網路

http://www.storm.mg/lifestyle/252386
 

被婆婆刁難過嗎? 林依晨這樣讚她

2017年04月19日 19:54 中時電子報

林依晨和老公林于超結婚近3年,雖因工作關係常分隔2地,但仍不影響他們的好感情,近日她上節目聊及家庭生活,被問到婆媳關係時,大讚「我婆婆就像一個少女一樣」,透露兩人的相處之道。

林依晨近日作客大陸談話節目《金星秀》,主持人提到之前曾和她在另一綜藝節目演過婆媳,盡管她裝成惡婆婆的樣子,林依晨仍應對自如,接著便問她平時有無被婆婆刁難過,林依晨則甜笑回應「我婆婆像少女一樣,我們簡直像同班同學」,足見婆媳倆相處融洽。

林依晨透露和婆婆有很多共同話題,像是書、電影、鄰居或是家裡的狗,至於會不會聊老公,林依晨笑說「偶爾,想起來的時候」,而從婆婆那邊聽到老公童年趣事的話,她俏皮道「會把這些當作是小祕密,收藏起來。」

另外,林依晨老公因為怕她寂寞,還曾跟她說「當我不在台北的時候,你可以回娘家去住」,如此貼心令她深受感動。



引用網址如下: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419005553-260404

【影片】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座談-杜正勝董事談民視台灣學堂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7-04-14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時間:2017年4月8日
地點: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座談-杜正勝董事談民視台灣學堂:
「民視台灣學堂」在電視界是一個新的創意,要做學堂第一點就是不譁眾取寵,第二點就是不會去弄花招趣味的東西,只是教大家讀書,增加知識。如果沒有那個心,不然來說這是不會賺錢的東西,民視是一個頻道,是一種賺錢的工具,電視台的時間就是金錢。民視由郭倍宏先生擔任董事長之後,竟然願意提供頻道,挪出時間,邀請學者,講台灣的事,台灣人、台灣事、台灣過去總總到現在、台灣人當前的處境、未來的前途……都有密切的關係。

台灣學堂第一點需要提供知識。不是政治人物,不用喊口號,知識才是實在的東西,台灣人過去實在不知道台灣事,因此這個學堂也可說是一種補習學校,雖然補習不好聽,但這種補習不需要花錢,免費提供。如果被問到台灣就一問三不知,那就參加民視台灣學堂,空出時間,除了電視台,也有數位化網路平台如YouTube,好像在點菜,喜歡聽哪一個老師就點選,沒時間就跳過,所以這是一種補習,補足我們應該知道,但過去統治者不讓我們學習的東西,雖然已經離開學校,但現在大家可以自己來補習,所以知識最重要。

第二,老師所講的不只是零碎的知識,也會提供一些觀念、概念,觀念、概念有知識、事實當做基礎,才會產生此種觀念,例如台灣地位是否未定的一種觀念,台灣如果地位未定,台灣人就應該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前途,政治人物可以喊口號,但我們希望不停留在喊口號,從哲學、歷史、社會學的層次來分析為什麼台灣人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前途。當觀念有知識當做基礎,決定要怎麼走,自己就會覺得很踏實,不會空虛,能說服自己,也能說服別人,有知識然後有觀念,是台灣學堂的用意。

第三,在我來看,民視台灣學堂是一個自由的廣場,講師群都沒套招,台灣是民主自由的社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思維,可以自己做決定,這是最基本的價值,用這個當基礎,所以我們不是要做洗腦的工作,什麼叫「洗腦」?洗腦就是掩蓋其他的資訊,只有一種說詞,一直講一直講,人無意中就會接收到,例如共產國家會封鎖其他消息,雖然中國經濟好,但不是一個現代的國家,他們封鎖消息,中國人不能隨便看世界各國的網路消息,所有的消息都被控制,但我們這邊是自由的,所以學堂內外有種種不同的聲音,學堂講師也不是全部同一口徑,大家都可以去參考,但我相信所有的講師,基本上的大方向是一樣的:要了解台灣、知道台灣事、台灣的前途是台灣人的責任,要自己決定要走的路,不要被外力指揮逼台灣人要走什麼路。
即使講師論述有不同,但大方向是一樣的,也就是台灣人要決定台灣的命運,不是交由別人決定。我相信所有台灣人也都會堅持這個原則,也就是堅持民主、自由、人權的原則。如果堅持不自由的人也能講得很大聲,這樣天下就沒是非了,反對人權的人說堅持人權是錯的,這樣就慘了。基督教提倡「愛」,如果提倡「不愛」,人類社會就亂了。

因此不論大小事,在地人決定在地的命運,此基本原則,不論你的政治態度,都應當是一個共識,所以民視台灣學堂就是依照這種原則來發展,讓大家知道很多知識,有的有趣、有的具體、有的理論,但都沒關係,大家來參考,自己選擇,這是台灣學堂基本的態度。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