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文官不中立 蔡英文的領導統御危機

王乾任 2017/04/21


日前反年金改革團體到立法院示威抗議,雖然有大批員警到現場維持秩序,卻仍爆出許多推擠衝突事件,被推擠對象包括立法委員和立委助理,就連來立法院拜會的台北市長柯文哲都被毆了幾拳,而現場員警並沒有積極保護被推擠對象,據傳只有哀求「學長」不要動手。

員警面對一堆學長,將學長學弟的倫理秩序看得比維護法律秩序還高,以至於衝突發生當下,沒有現役員警趕逮捕現行犯,只因為那些現行犯是現役員警的學長。

另外,甚至有一些前去抗議的退休公務員逕自扮演起警察的身分,當著現役員警的面盤查來立法院者的身分,還要求出示證件,事後則辯說自己是在協助現役員警維持秩序,囂張至極。

這些在立法院抗議的反年金改革退休軍公教,根本就把自己當成國家法律的化身,認為從自己口中所說出的就是法律,認為自己所執行的就是秩序維持,當國家法律與現役軍公教於無物,也完全不把公民輿論放在眼裡,真可謂目無王法。

事後總統蔡英文女士雖然嚴厲譴責暴力,內政部長也表示會查辦,不過,明眼人都知道,那只是說說場面話,當不得真。實際情況毋寧是,民進黨執政下的政府高層,無力指揮調度基層員警。

蔡英文女士上任將近一年,不少支持者埋怨她遲遲無力解決國家機器中的黨國餘孽,清除黨國餘孽的手段太過柔軟溫和,進度太慢,甚至還啟用了一堆老藍男,十分不諒解。

支持者無法理解的是,掌握國家機器的蔡英文與民進黨,為何不能痛快的換掉政治立場明顯偏頗且不遵守行政中立的文官?為何要讓這些人持續盤據國家機器,甚至公然扯後腿?

四一九在立法院外上演的各種推擠衝突,現役員警無力制止學長,只敢開口柔性勸說的畫面,說明了一切。

從組織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領導統御一個組織的未必是正式選派的工具理性領袖而已,還有非正式選派的情感性領袖,國家公務員的選用與培訓乃至日常值勤全都跟同一群人在一起,封閉內群體的上下關係十分明顯,特別是軍警等特殊單位,學長對學弟的權威與壓制力遠勝於高高在上的部會首長乃至總統本人,這種基於日常勤務需要所累積起來的學長學弟關係,外人難以撼動,演變成現役員警明明看見退役員警違法也不敢動手抓人。

可以想見的是,這些雖已不在職位上卻因過去對後輩的照顧有恩的退役軍公教對現役軍公教群體的實質影響力之大,以同儕壓力迫使現役軍公教或敢怒不敢言或支持退休軍公教的立場(即便明知道如此支持對自己是不利的)。

加上過往統治集團為了牢牢掌握國家機器,在特定時間內大量釋放優惠福利給軍公教集團,進行實質綁樁,將兩者的利益綁在一起,形成某種命運共同體。這些人深知必須支持沒那麼好的統治集團,唯有如此才能保住自己的不當特權不被剝奪。且因長年盤據國家機器的每一個角落,實質掌握了國家機器,讓選舉後空降的高層始終無法有效領導統御的這群明顯行政不中立且偏頗自己的文官,使得許多事情在推動上遭遇外界難以想像的阻擋與拖延。

希望年金改革能夠落實或是支持民進黨的人應該體悟一個殘酷的現實,組織改革的難度之大,絕非外人說的那麼輕鬆,不是將正式職位上的人員全都拔除換成自己人就萬事OK,還得設法清除長年盤據文官系統的各種不成文倫理規範的制約,否則類似這種打人現行犯非但不會被逮捕,還能堂而皇之協助警察維持秩序的荒謬事件還會繼續上演。

想要改革文官系統,令文官全面中立化的作法無他,公民全體必須支持到底,且不能因為過程的受挫或者緩慢就萌生埋怨甚至倒戈之心,那正是據國家機器的幽靈所希望看到的不團結,才好分化改革勢力,讓自己繼續享受特權體制的好處。
〔 資料來源: 大員通訊 | 引用網址/留言討論
 
 
引用網址如下:
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162132#.WPwoyTCc8wQ.facebook

自由時報關於民視報導嚴重失實,令人懷疑有人買通記者

◎ 曹長青
今天(2017.4.23)《自由時報》 財經報導民視股權之爭(現在其網頁財經版首頁,大標題圖文並茂刊出:民視爆經營權之爭 傳三立海董串味王集團強攻),是一篇典型的違背新聞規矩的報導:
第一,這麼重大的報導,沒有記者署名,用綜合報導(中間有一句提到《上報》報導),這是作者(記者,編輯)不負責任的做法。
第二,重大事實失實:民視【政經看民視】主持人彭文正、李晶玉夫婦,不是該報導說的從三立電視台挖角來的,他們原來在壹電視,壹電視老闆是練台生,三立老闆是林崑海,這是兩個不同的電視台,是台灣新聞界都知道的。而且彭文正夫婦原在壹電視主持《正晶限時批》節目長達兩年,自由的記者連這個隨手就可以查到的事實都不顧,卻報導成:「而海董(指三立電視董事長林崑海)的介入,主要就是郭倍宏挖角主持人彭文正、李晶玉夫妻,把三立招牌政論節目轉向民視開八點檔新節目《政經看民視》」。這完全不像是疏忽,而是故意所為 。
第三,這篇報導的另一嚴重失實是,竟然說民視董事長郭倍宏是「官派董事長」,把民視當作八大公股銀行了。而事實是,民視是民營公司,哪來的官派呢?這種基本事實都寫錯,絕不是疏忽。
第四,報導結尾,說民視嚴重虧損,股民不滿等。這些話毫無出處。這麼重要的指控,應該來自採訪,哪個被採訪者說的,要用引述。而且還應再採訪被指控的民視,由他們做出回應,由此構成新聞平衡,讓讀者知道兩邊的意見,自己做出判斷。這種沒頭沒腦、更無作者署名的指控,令人嚴重質疑是哪個方面花錢買通記者寫這種報導。此舉嚴重損害《自由時報》作為嚴肅大報的形象。
第四,在泛藍、泛紅媒體一波又一波攻擊民視之際,繼續泛藍泛紅媒體上發表什麼,在綠營完全沒有公信力和影響力,他們只有在綠營媒體發動攻勢。綠營第一大報刊登如此嚴重失實、嚴重誤導讀者的報導,令人非常失望。希望《自由時報》做出澄清和更正。
2017年4月23日於台北
《長青論壇》:http://cq99.us/zh-hant/


引用網址如下:
http://www.taiwanenews.com/doc/cao20170423
 

這樣洗蔬果,愈洗愈毒!

文/戴巧嵐

哪些方法可去除殘留農藥?
想要減少農藥殘留對身體的危害,最重要的就是蔬果買回來後徹底的清洗。但一些以訛傳訛的清洗方法,可能愈洗愈糟糕。

每個人都知道蔬菜水果一定要洗過再吃,但可知道你清洗的方法對不對?除了清洗,還有哪些方法可去除殘留農藥?哪些清潔方法是錯誤的?

想要知道如何清除農藥,就要先了解農藥的種類,農藥可分為接觸性和系統性兩種,接觸性農藥是直接噴灑於作物表面,大部分會被雨水沖掉或被陽光分解。

而系統性農藥則是經由植物表面、氣孔、根部吸收,進而均勻分布於整株作物中,此類農藥大多可溶於水。所以專家皆表示,只要徹底清洗,就能去除大部分的殘留農藥,能夠吃得安心。

哪些蔬果最易殘留農藥?
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以下蔬果容易殘留較多農藥,民眾應最好避免,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1.搶收搶種的蔬果:如颱風來前搶收的,因市場價格較好,容易忽略農藥使用的安全採收期,所以有可能農藥殘留較多。
2.非時令蔬果:現在是吃火鍋的季節,大家最愛在鍋中添加高麗菜、茼蒿等青菜,林杰樑表示,由於這些蔬菜現在是盛產期,不用噴灑太多農藥、化肥即能生長得很好,因為是合乎此時節生產的。非當令蔬果的病蟲害會較多,生長不易,所以非得使用許多農藥、催熟劑等,才能對付病蟲害,使其結果、碩大。
3.連續採收作物:荳莢類、瓜類,通常農民會在成熟的蔬果噴灑農藥,以防蟲咬,而這類作物在產季時,會不停地長出新的果實,所以大的果實噴藥時,旁邊尚不能採收的果實也被噴到了,除了有反覆噴灑農藥的危險外,也有可能發生「今天噴藥,明天採收」的狀況,以致容易過量。
4.高經濟價值:因市場價格較好,上市前為了避免果實被蟲咬而有損賣相,賣不到好價錢,所以容易使用較多化學藥劑,使蔬果長得碩大又美觀。王留公農業產銷基金會農檢中心主任孔繁慧指出,像櫻桃、茶葉等都是常被化驗出殘留較多農藥的作物。

別再用這些方法洗!
市面上流傳的清洗法百百種,但根據林杰樑親身的實驗,以流動清水洗的效果最好,這個實驗結果與孔繁慧的相同,她試過小蘇打粉、鹽巴、清潔劑等方法,結論還是清水對去除接觸性農藥的效果最好。

她補充,實驗室檢驗農藥殘留時,是將送檢蔬果未經清洗,連外皮整顆打碎化驗,所得出的數據是最真實的,但民眾食用前都會經過清洗的程序,再加上煮熟食用,所殘留的化學藥劑幾乎都被破壞殆盡,大家實在不必過於擔心!

錯誤1.用洗米水
食用米也有農藥、蟲卵殘留的問題,除了有用髒水洗菜的問題外,洗米水通常都只有一盆,水量不足以洗去農藥,蔬菜浸泡其中,一鍋洗米水就變成了農藥池,那鍋水都比未洗的蔬菜還髒了,怎麼還會用來繼續洗菜呢?

錯誤2.用鹽水
鹽水可使蟲卵、蛀蟲等較易掉落,但是鹽巴會降低水的清潔能力,而且若鹽的濃度太高,會形成滲透壓,讓水中農藥反而進入蔬果中,適得其反。

錯誤3.蔬果清潔劑
很多含有界面活性劑,且成分複雜,使用後應再用大量清水沖乾淨,以免造成二次殘留的問題。

錯誤4.延長浸泡時間
不建議浸泡超過30分鐘以上,除了會造成營養成分的流失外,且水中能溶解的農藥有限,等於乾淨了又被污染,造成水中農藥跟蔬果的農藥一樣多。

錯誤5.用蔬果清洗臭氧機
只能去除蔬果表面的農藥,洗淨力跟水差不多,而且許多農藥非臭氧所能破壞,且有些蔬果含有氮,與臭氧反應後會形成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且萬一臭氧外洩可能有健康上的風險。

林杰樑提醒,如果仍習慣添加小蘇打、茶籽粉等一同清洗,千萬別因為用了這些物品就忽略了大量清水沖洗的步驟!

因農藥是酸性,可藉小蘇打粉、苦茶粉鹼性物質酸鹼中和,達到去除農藥的目的,但事後仍需以大量清水漂洗乾淨,所以專家建議直接以清水洗滌即可。

清除農藥4大法寶
1.去皮-香蕉皮、橘子皮都要洗
農藥大多殘留於蔬果表面,除去外皮就已大大減少接觸到農藥的機會。除去外皮之前,蔬果要清洗過。講到農藥殘餘,林杰樑提醒還有一類是殺菌劑,台灣氣候炎熱潮濕,農民會使用殺菌劑來預防蔬果發黴腐壞,延長蔬果保鮮期,就可降低成本的耗費。
現在是橘子的盛產期,可發現橘子保存很久而不長黴,如果剝開時發現果肉已敗壞,但外皮還未發黴,就要懷疑有可能噴灑過多的殺菌劑。所以建議即使是去皮吃的水果,如柑橘、香蕉、荔枝、奇異果等,還是要清洗過再食用,雙手才不會沾染到外皮殘留的藥劑,將農藥吃下肚。

2.室溫揮發-放通風處2天
作物被施用農藥後,其殘留量會隨時間降低,當環境溫度愈高,殘留農藥會揮發得愈快,陽光中的紫外線也會破壞農藥,而蔬果表面的農藥因曝露在空氣中,也會與空氣中的氧結合,產生氧化反應,加速農藥的分解,但台灣平均溫度較高,只要放於室溫下通風處2𕙛天即可。林杰樑說,像一般包葉菜類只要外面的綠葉不要拔掉,可在常溫下存放好幾天,讓農藥自然地代謝掉。

3.水洗-先浸後洗效果最好
林杰樑表示,蔬果食用前都應以「浸泡、流動、刷洗、切除」四原則好好清洗,也就是先浸泡,再以流動小水沖洗,再開大水並用軟毛刷洗,最後去切除蒂頭與根部。
清洗的時候,先不要將蔬果去皮,然後浸泡在充滿水的盆子裡,接著打開水龍頭,開小小的水呈一直線,不要斷斷續續太小了,浸泡著讓水不斷流動,以流動清水浸泡15󕾄分鐘,農藥大多是水溶性的,可使蔬果表面的農藥不斷地被水溶解並帶走。

4.高溫加熱-汆燙後的菜湯不要喝
高溫除了有殺菌的功效外,多數農藥會被揮發、分解掉,所以林杰樑鼓勵蔬菜汆燙後食用,不僅可去除農藥,還可去除硝酸鹽、草酸鹽等有害物質。尤其是青椒這類易施打系統性農藥的作物,完全洗淨後最好切絲汆燙1分鐘左右,表皮下的農藥就可溶解出來,但記得汆燙後的菜湯含有農藥,不要再食用,且加熱時最好打開鍋蓋,讓農藥隨著蒸氣揮發。他也提醒,如果不清楚蔬果來源、食前處理等程序,是不鼓勵食用生菜沙拉的。

買有機,仍須仔細清洗
林杰樑與孔繁慧皆提醒習慣購買有機產品的消費者,有機不代表完全不用藥,有的是盡量使用天然的肥料或殺蟲殺菌劑,不代表它對身體完全無害,所以還是要洗乾淨。有些民眾很信賴有機農產品的品質,所以就隨便洗洗、生吃,但林杰樑提醒,雖然該菜園是有機栽種,但如果鄰近菜園有施用化學藥劑,難以掌控是否會經由空氣、水源等因素被污染。

此外,要注意進口水果,由於運送期長,水果冷藏的時間也相對變長,所以容易施放殺菌劑避免腐壞,食用前更需要好好地清洗。所以,無論蔬果的來源為何,在食用前都要徹底、仔細地洗淨,並選擇當季盛產、價格經濟的,煮熟再食用,這樣一來,吃到殘留農藥的機率便大大地降低了!


引用網址如下:
http://www.ttv.com.tw/lohas/green17775.htm

                                

農藥不可怕,不會清洗才可怕!6種必學的蔬果清洗法

作者 / 陳芳毓 攝影 / 賴永祥 發表日期 / 2015/1/26 
 
食安問題頻傳,許多人開始在家洗手作羹湯、或盡量吃天然蔬果。但這並不代表吃下肚的東西就100%安全。最大的挑戰在於,我們從市場精心挑選的蔬果,可能帶有農藥殘留。

為維持蔬果產量及品質,農民幾乎無法不用農藥。雖然採收時,農藥通常已消退到安全值內,但蔬果仍有些部位,如蒂頭、根部,特別容易聚積藥劑。
坊間傳言鹽水可以清除農藥,但台大農業化學系教授顏瑞泓認為,許多農藥是脂溶性物質,鹽水解度的效果不佳;且鹽水只能使用浸泡方式清洗,清除農藥效果不會比在水龍頭下清洗更好。
因此,顏瑞泓認為,既然農藥無法避免,不如學會如何正確洗菜,「減少一分殘留,就能增加一分安心。」
在他的暢銷書《正確洗菜—擺脫農藥陰影》中,提出六種清洗蔬果的基本方法:
1.沖洗:這是最基本的方法,要用流動的水洗,才能利用水流帶走殘留藥劑。
2.搓洗:除了水沖,還要用手搓洗蔬果表面,去除沾附的農藥。
3.刷洗:表面凹凸不平或表皮堅硬的蔬果,可用舊牙刷刷洗,清潔效果更好。
4.切除:切除或挖除根部、果蒂凹陷部位,清除運送過程中的污染。
5.浸泡:能溶出水溶性的農藥,搭配換水,才能確實降低農藥殘留。
6.加熱:以中小火加熱數分鐘,不用水滾,即可瀝乾備用。可使農藥隨蒸氣消散。
20150126-4288-02
(圖片提供:商周出版)
【稻米】
稻米為主食,因攝取量大,即使農藥殘留微量,也可能積少成多。清洗時,要先沖洗,將米放在鍋內以流動的水沖洗,同時以手輕輕攪動米粒,水快溢出鍋子時,就把盆內的水倒掉,再以流動的水繼續清洗,重複兩三次。
接著,將米浸泡在水中三至五分鐘,然後將水倒掉,再以流動的水沖洗數次,就算完成。最後將米放進電鍋中炊煮,殘留的農藥會在加熱過程中,隨著蒸氣消散。
【玉米】
坊間傳聞玉米的農藥殘留較多,顏瑞泓認為並不正確。但玉米構造複雜,怎麼洗才乾淨?
買回外面仍有包葉的玉米時,先不要用水洗,而要先用刷子刷去上面的粉塵。接著剝除包葉,並把雙手洗乾淨後,再處理內層的玉米。先將容易蓄積農藥的底下軸部切除,再放在水龍頭下以小水沖洗,邊用毛刷仔細刷洗玉米粒的間隙,之後才切塊。
最後放入水中加熱數分鐘,不用水滾便取出瀝乾,就能清除農藥殘留了。
20150126-4288-03
(圖片提供:商周出版)
【高麗菜】
買回家後,先把最外層的葉片剝除,因為這些葉子與容易受汙染的外葉有接觸。如果一次吃不完一顆,可切成1/4或半顆,由外向內一片一片拆成單片,分別以大量清水沖洗。尤其是與菜心連結的基部,葉梗也要加強沖洗,以沖去少量可能自葉間滲入的農藥。
接著以清水浸泡三至五分鐘,然後將水倒掉,重複數次,最後才切成需要烹調的大小。
【花椰菜】
以斜上30度角的方式,將花朵置於水龍頭下旋轉沖洗數圈,不要沖太久,以免花朵掉落。切成料理大小後,用小毛刷在水龍頭下,以小水流一邊沖洗、一邊從花的部分往梗端輕輕刷洗,就能清除農藥殘留。最後放入鍋中微火加熱,取出瀝乾。
【小白菜、青江菜、空心菜】
大葉面蔬菜基部容易積汙,所以買回後先沖洗根部,再將接近根部處切除。接著把葉片一片一片剝開,再葉朝上、柄朝下,放在水龍頭下沖洗,同時以手指搓洗葉柄,避免髒汙流到葉面。最後再全部快速沖洗一次即可。
小葉面蔬菜的葉子在水龍頭下難以展開,可以將小水慢慢注入水盆,手握葉柄,將葉面倒置水中,一面攪動、一面清洗,反覆數次。最後再將整把菜放進盆中,浸泡約20分鐘,並用手輕按,讓菜在水中利用壓力與浮力清洗表面,過程中應換水數次。
20150126-4288-04
(圖片提供:商周出版)
【番茄、茄子、蘋果】
其實花果菜及水果類買回後,都可以先貯放一、兩天,讓植物本身酵素降解所吸收的農藥。食用前,大果實一面沖水、一面用刷子刷洗:小果實則放在盆子裡,注入流動的水,以手攪動沖洗。果實若有凹凸不平的蒂頭,清洗後要切除,更能避免風險。
如果是不去皮的水果,要在水中浸泡30分鐘,期間要不時攪動,換水兩、三次;蘋果和梨子擇最好去皮,無論是剖食或整個啃咬,都要先去除蒂頭,以免吃到不乾淨的物質
 
引用網址如下:

〈北部〉開漳聖王公集結大溪仁和宮 掀分靈爭議

2017-04-24

見解不同 桃園景福宮未參加

〔記者李容萍/大溪報導〕大溪仁和宮主祀開漳聖王,從清康熙十二年(西元一六七三年)草創至今有三四四年歷史,是許多奉祀開漳聖王廟宇的開基祖廟,相傳三級古蹟桃園景福宮(桃園大廟)也由此分靈;廟方昨天舉辦「桃竹苗開漳聖王公集結」慶典團拜活動,邀請分香友宮回廟參加三獻大禮,計有十五家回廟謁祖,但桃園景福宮並未參加,也掀開景福宮是否從仁和宮分靈的爭議,原因就在景福宮管委會對於分香緣由有不同見解。
  • 大溪仁和宮是開漳聖王的發源地,分香出去的桃竹苗開漳聖王公相招回仁和宮謁祖。 (記者李容萍攝) 大溪仁和宮是開漳聖王的發源地,分香出去的桃竹苗開漳聖王公相招回仁和宮謁祖。 (記者李容萍攝)
景福宮副主委郭明俊表示,景福宮建於乾隆十年(西元一七四五年),是全台規模最大的開漳聖王廟,為桃仔園古城的核心所在,有很多人以為景福宮主祀的開漳聖王是從大溪仁和宮分香,其實是以訛傳訛,廟方考據廟誌和史料都無此記載,景福宮與仁和宮同樣奉祀開漳聖王,有廟慶活動理應相挺,但是因為收到仁和宮邀請函寫的是「回祖廟」,為了避免困擾,因此未參加昨天的活動。
郭明俊說,唐朝將領陳元光因平定閩粵三十六寨,建堡屯兵,安定邊陲,過世後被尊稱為開漳聖王,景福宮供奉的開漳聖王,是陳家後代子孫從福建漳州遷台後在家祠供奉的,後來才開放民眾膜拜,對於桃園縣誌記載有誤,廟方也曾去函要求更正。
包括前副總統呂秀蓮、市長鄭文燦、立委趙正宇、吳志揚、大溪區長黃睿松等人昨天均參加仁和宮的三獻大典,感受開漳聖王「信徒滿天下,香火傳千里」的精神,祈求開漳聖王守護大溪的各項建設,庇佑鄉親。
鄭文燦表示,大溪富有文化歷史,是台灣文化的故鄉,也是桃園歷史的起點,河洛人、客
家人、平埔族都曾於此共同開發,見證桃園開發的歷史,以及台灣先民開發的足跡;仁和宮也是桃園第一間環保寺廟,兼顧傳統信仰與環保。
大溪仁和宮董事長藍勝民指出,仁和宮是全台開漳聖王的開基祖廟,台灣早期陸路不發達,先民多由淡水經大漢溪搭船由大溪粟子園上岸,所以開基聖王祖廟就像北港媽祖廟一樣,每年都邀請分香的宮廟回廟進香。
藍勝民說,相傳清康熙年初,延平郡王鄭成功率領閩南、粵東地方人民來台開墾,隨後有漳州府漳浦縣兄弟二人,迎其家鄉漳浦威惠廟的開漳聖王「三祖」金身,尊稱「三王公」,至台灣台北滬尾(新北市淡水區)經商,康熙十二年,「三王公」託夢,要兩兄弟由水路南下,兩兄弟來到大溪仁和宮現址,打算歇息後繼續南下,啟程時卻無法移動神像,經擲杯請得神諭於此建廟奉祀。

雙方將依史料探討 釐清爭議

對於景福宮未參加謁祖慶典,藍勝民解釋,新北市新店太平宮也是從仁和宮分香,太平宮的建廟時間還比景福宮更久,針對景福宮內部對於主祀的開漳聖王是否從仁和宮分香存有疑慮,雙方已計畫依據改制前的台灣省志及桃園縣誌等史料,將擇日面對面探討景福宮的來龍去脈,釐清爭議。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9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