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骨鬆症影響 髖關節骨折易奪命

▲髖關節置換。(照片提供/李林鍵)
▲髖關節結構。(照片提供/李林鍵)
▲哎喲,我的髖關節受傷了!(照片提供/李林鍵)

文/李林鍵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的定義,骨質疏鬆症係指「因骨骼強度減弱,使骨折危險性增加的疾病」。
「骨骼強度」是由「質」與「量」兩大因素共同決定。「量」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骨密度」,代表的是骨骼礦物化的程度;「質」則是常被忽略的「骨骼品質」,代表的是骨骼幾何結構的完整性及代謝速率。
臨床上可藉由兩個方式診斷「骨質疏鬆症」,第一,骨密度檢查T值等於或小於-2.5;第二,低衝擊性撞擊下卻造成骨折,例如在站立高度下跌倒,用手撐地造成腕部骨折,此時就算骨密度T值大於-2.5,也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二常見的流行病,好發於停經後的女性及年老的男性,因骨質疏鬆症造成的骨折,常見於脊椎、髖關節及腕關節,其中以髖關節骨折的死亡率最高。
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彙編的「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建議,針對一般民眾無合併造成高骨折發生率的危險因子者,65歲以上的女性及70歲以上的男性,才需要接受骨密度檢查,且不論有無接受治療,大於兩年以上再追蹤骨密度檢查即可,太頻繁的檢查並沒有意義。
在預防骨質疏鬆症方面,則建議50歲以上成人應攝取足夠的鈣質(每日建議劑量為1000到1200毫克)及維生素D(每日建議劑量為800到1000國際單位)、保持適當的體重避免過重或過輕、避免抽菸或喝酒、規律地運動及避免跌倒。
針對已確診有骨質疏鬆症且骨折風險較高者,指引建議應避免跌倒,藥物治療則需由專業醫師開立,不宜自行服用且應定期追蹤。
規律地運動亦有助於增加骨質密度、強化肌肉力量及改善身體平衡,可降低跌倒及骨折的風險,針對年紀較長者,運動的選擇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例如:快步行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或打太極拳等,這些運動不但可預防骨質疏鬆症,對促進心肺功能及平衡亦有幫助。
(作者為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出處: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3/today-health5.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