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我老了以後,誰幫我開刀?


◎ 柳林瑋
拜讀「拯救台灣醫療,人人有責」投書後,希望與讀者分享一名甫從醫學院畢業學生的心路歷程。
七年前,醫學系的光芒已開始褪色,大家都知道醫師高薪、高社會地位的榮光已經不再,但許多同學還是照著志趣選擇了醫學系。年輕的我們相信救人的成就感是醫師的特權,再多金錢也買不到。
懵懂中,我們踏入白色巨塔,但白袍之路離我們依舊遙遠。我這一代的醫學生在醫學院的前兩年只接受一般學科以及醫學人文教育,避開醫學專門,希望我們「學做醫生前,先學會做人」。課堂上許多老師們來談他們行醫的點滴,當然「視病猶親、犧牲奉獻」就是這類課程的重點。這些課程,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們。
但在大五,真正披上白袍進入醫院,我們的熱血備受打擊。最視病猶親的外科醫師被告了、急診最熱血有幹勁的醫師被打了、最有耐心的護理師被家屬用髒話辱罵、照顧病人之餘仍然努力教導學弟妹的學長在連續值班後倒下了。我們被迫一夕長大,了解「視病猶親、犧牲奉獻」原則正確,但無法自保。
實習時,遇到一名主動脈剝離的患者,不緊急開刀死亡率高達九成。心臟外科醫師向家屬說明病情、解釋手術之後,拍拍家屬的肩膀給她鼓勵,便轉身趕緊準備手術。這是至少要開十二小時的刀,又將一夜徹夜不眠。望著他的背影,我忍不住淚水。他已經四十幾歲,卻是醫院最年輕的心臟外科醫師。高訴訟風險加上生死交關的工作壓力,心臟外科已經後繼無人。我老的時候,還有這樣的醫師幫我開刀嗎?我不知道。
醫療是社會的公共資產,醫療崩壞將是全民受害。因此醫療改革除了醫護,更需民眾參與。對醫護的刑責合理化、工時正常化才能解決問題。而給醫療人員適度的同理與尊重,才能讓醫療環境開始正向循環,才不會讓學生覺得視病猶親是一廂情願的空談。
詩人寫過:「我們心有所愛,不忍世界頹敗。」在善良的台灣,醫病攜手,我們仍可阻止醫療崩壞。
(作者為醫學系畢業生,台灣醫學生聯合會前醫學教育部長)

出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l/31/today-o10.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