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阿扁的另類基礎建設


◎ 蔡勝雄
以前民眾譏諷公務員上班是「食報紙看茶」(台語)。自阿扁任北市長,查蹺班曠職,要求員工確實做到便民服務。從此民眾到區公所、地政事務所等處辦事,不必窮等看官員臉色,代辦黃牛也沒了,之後高雄市吳敦義也跟進。風氣流傳,全國各政府機關也開始以便民服務為考量,一掃「衙門八字開,辦事提錢 (前) 來」的封建印象。
阿扁任總統後,積極努力把蔣家子弟兵國家化。感慨於相關國家、人權的一些重要檔案史料,分散於各機關,未能妥善保存,甚至流入國民黨黨史館,成為私人資產。有的像《雷震獄中回憶錄》,被新店監獄沒收焚毀。阿扁為完成任立委時對雷震家屬的承諾,命令國防部清查十幾萬份檔案,追回一份影印本。為永久保存國家檔案,阿扁設立國家檔案局,落實國史館的職責,更為爭取自由、人權而犧牲的人立碑設館。
阿扁對弱勢族群的尊重,包括凱達格蘭大道的命名,最先設立市級原住民事務委員會,陸續幫助原住民正名,使之由九族變成十四族,設原住民以及客家人電視台,以搶救弱勢語言文化,鞏固民主基石。這是重要的基礎建設,與馬英九把原住民「當人看」,實有天壤之別。 (作者為高雄中學退休教師,台灣南社社員)

出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an/30/today-o12.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