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反壟斷 傳播教育重拾意義


◎簡妙如、劉昌德、王維菁
「不寫成稿子也是記者的工作之一」,這是日本知名評論家川本三郎在《我愛過的那個時代》自傳中的提醒。他回憶年輕時代擔任記者時,受命採訪一位剛出道的女作家,意外得知她同時也從事「黃色電影演員」工作後,雖然覺得這是一個「新聞點」,但幾經思量,仍決定不將採訪寫成報導。
新聞工作現場的各種掙扎與考量,是傳播專業教育中,極具思辨與社會意義的一環。身為年輕記者的川本三郎,因為有一定程度的自主空間,才得以展現記者人性與專業的掙扎,也讓這則故事成為傳播教育者可用來當教案的素材。
在台灣,因為今年中以來媒體併購案的爭議,我們看到許多記者被迫掛名遭到扭曲原意的報導,不只沒有「不寫稿子的自由」、甚至被押著寫他們不認同的稿子、被冠上不認同的標題。而繼續擴張媒體版圖的老闆,仍舊公開倡言,他無視專業自主的管理方式。
所以最近當有學生焦慮地質問:「我不滿意被財團控制的媒體,但也做不了獨立記者,那還可以怎麼辦?」做為傳播科系教師,再沒其他領域的老師像我們這樣沉痛,若任由少數老闆肆無忌憚的控制新聞產製,我們用心培育的學生們,如何能夠有尊嚴地從事傳播工作、為社會服務? 財團壟斷媒體,將扼殺所有傳播工作者的專業價值;而一旦專業價值蕩然無存,則傳播教育都將失去意義。所有新聞專業的教育、所有對於媒體文化能批判社會、為弱勢發聲、呵護多元價值的期待,都在荒謬的財團蠶食併購媒體的現實發展中,變得遙不可及甚至可笑,這樣的教育根本跟現實脫節。
因此,我們一起參與了本週(十二月第三週)各校傳播科系教師們的集體行動,要以「聯合課程」的方式,進行「反財團壟斷、要媒體改革」議題的公共討論。同時,我們也認為,在建立傳播教育意義基礎的工作上,不能只有傳播師生與公民發聲來爭取,國家更須要有積極作為,才能制衡媒體的財團化。
我們建議,為了阻止財團壟斷台灣的新聞媒體,公平會應駁回壹傳媒併購案、NCC應訂定反媒體壟斷相關法規。但這仍然只是消極「除弊」的做法而已,國家更應該積極興利,改革媒體環境。具體做法建議,包括媒體「外部制衡」與「內部制衡」。首先,NCC與文化部應有實際政策,擴大公共媒體規模,做為多元化內容的基本保障;並設立「新聞多元化基金」,以協助包括地方、非營利等非商營新聞媒體的多元言論,以制衡趨於一元化的商營媒體。
再者,NCC與勞動主管機關應透過法令,協助新聞工作者組織、爭取新聞工作自主權。因為新聞自由並非老闆個人的自由,而是賦予新聞工作者與全體公民的一項權利。因此,國家必須協助媒體工會跟資方簽訂團體協約與編輯自主協定、保障新聞工作的勞動權益與自主權,或者鼓勵資方將所有權「公益信託」、確立專業經營,以及要求媒體設立公民參與的自律機制等,從媒體內部制衡商業力量。
優質的新聞工作環境,不僅是傳播科系學生所期待的媒體工作及志業,更是公民傳播權的基礎。透過對商營媒體的內外制衡,正是改革媒體環境、創造多元媒體內容的開始。
(作者分別為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師大大傳所助理教授;媒改社成員)
《123傳播自由週》活動聲明網頁:http://www.twmedia.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704

活動FB:http://www.facebook.com/events/449788125084495/
目前已有17 所學校、56位教師、73堂課熱烈響應。

出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dec/19/today-o5.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