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台灣無魚島

◎ 顏寧
海洋維繫地球生命運轉,提供人類空氣、蛋白質與礦物質。她無法言語,但長年以海為生的討海人最能感受劇變。走訪東港、小琉球,無論現役或退休的船長、船員和魚販都明確指出近年漁獲大幅減少。十年前黑鮪魚漁獲可破萬尾,但去年東港只剩七百多尾。漁業年報也顯示,台灣沿近海漁業漁獲量從三十年前三十四萬噸一路滑落,去年僅剩十二萬噸。
鮪魚做為生物鏈頂端,更是海洋健康的指標。觀察全球最重要的漁場太平洋,圍網船在十年內增加了近一千艘,一船滿載就是沿近海小型延釣船三十倍漁獲量,甚至誤捕鮪魚幼魚與其他珍貴生物,嚴重耗盡海洋。台灣遠洋鮪延繩釣船漁獲節節下降,漁獲量從二○○四年的三萬七千噸降至二○○九年一萬五千噸。隨著全球主要鮪魚罐頭消費市場趨向永續發展,遠洋業者的改變勢在必行。去年英國所有超市已承諾未來只採購永續漁法所捕撈的鮪魚,今年美國、加拿大和義大利也跟進,宣佈陸續淘汰破壞性漁法漁業。做為生產者的台灣若不跟進,恐將被主要客戶美國市場淘汰。
漁業署年年參與國際組織,卻僅被動接受國際規範,從未對此區域漁業發展的未來性及台灣漁業規模進行評估。台灣應與各國審慎調整漁船數量與漁撈能力、以預警原則設定四大鮪類魚種可捕撈界限、強化管理關閉部分公海犯罪溫床,以及禁用人工集魚器。政府別再誇口不成解決方案的政策、樂觀解讀國際資源枯竭的警訊,繼續放任市場競爭,最後只會輸了台灣、輸了海洋。政府應該在世界海洋日的今天,看看三十三萬漁民,想想做為海島子民的我們,如何面對沒有魚的未來?
(作者為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

出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