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玉龍
近聞郝前院長新書《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1945~1949》,有關國共戰爭軍事失利的檢討,有「黃埔一期素質差,丟江山」之論,個人以為在八年抗戰期間,國軍將領固無接受深造教育的機會,共軍將領同樣是身陷行伍,甚至於毛澤東本人還連最基本的軍事(學校)訓練都未曾受過。在同樣的條件下,為何共軍能夠打得好,而國軍卻不能?究其原因,恐非單純的素質所能解釋,蔣介石的威權領導與剛愎自用,恐要居最大的因素。略‥‥‥。
試以「決定中國命運」的徐蚌會戰(淮海戰役)為例,在戰役最危急的時刻,毛澤東指示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總前委」臨機處置一切,不必請示。反觀蔣介石不但「每到緊要關頭,總是直接干預指揮」,並且「決心一變再變」;而國軍將領凜於蔣氏的威權領導,缺乏「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氣魄,終至於處處被動而喪失戰機。不論是黃百韜兵團(延誤撤退時間)、黃維兵團(蒙城計畫無法實施)或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兵團(打即不能撤,撤即不能打)的被圍殲滅,都與此有關。
此外,蔣介石沒有用人唯才的器度,也是國共內戰失利的重要原因。例如在東北不肯重用張學良、孫立人;在華中不肯重用白崇禧等均是。李敖即認為,少帥張學良不僅是「當地的兒子」(native son),而且是東北的傳奇人物,在民間有一定的影響力,更無論歷史淵源的深厚。一旦榮歸故里,號召力實無與倫比,中共的聲勢必然為其所掩蓋。另外,為了削弱白崇禧的兵權,將中原此一完整的戰略體系,硬是分成「華中剿總」和「徐州剿總」兩個總司令部,結果臨戰戰力不能統合。而最後的結果,就是將大好江山讓與中共。(作者為備役少校,中國文化大學中山研究所博士生)
詳細內容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21/today-o9.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