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新臺幣的故事

大人的世界史 2014/05/24


「臺灣近代經濟的發展是從1860年開始的,1860年就是臺灣開港的時間。……而1860年就是臺灣擺脫只跟中國做生意,航向全世界的關鍵年代。茶、糖、樟腦業的發展促使了臺灣的經濟走向另一個高峰。下一個低潮就是1945年到1949年,是一百多年來,臺灣和中國唯一處在同一個政權的統治之下,關係密不可分的年代。」

「1945年,日本戰敗,根據聯合國最高統帥第一號命令,國民政府派陳儀來接收臺灣。陳儀來接收臺灣時,臺灣的狀況比中國其他地方要好。因為中國的狀況有點困難,所以陳儀向蔣介石報告,說臺灣千萬不要用中國──現在講起來好像很奇怪──臺灣不能用政府發行的貨幣,因此結論就是使用臺幣。

1948年,中國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用幾百萬比一進行了金圓券的改革。那一年規定,一金圓券換1835塊臺幣。

這是1948年中。不到一年,一塊換兩千分之一臺幣。……一比1835變成一比兩千分之一只是幾個月的事情,你知道嗎?然後後面因為太可怕了,已經沒有統計數字來報告。我最後看到的是一比兩千分之一。接下來,你們都讀過,沒隔幾天後就下令,四萬舊臺幣換一塊新臺幣。

在新臺幣改革的前夕,嚴家淦──就是後來擔任總統的那個嚴家淦──開了記者會,說我們現在要發行新臺幣。那要怎麼辦?就需要準備,所以你們都知道從中國大陸運了很多黃金來!於是,網路上就有論述說黃金帶來了臺灣的經濟發展。我給你們三個字:最、好、是!

如果只是靠那些黃金,也是撐不下去的。所以實際上,陳誠在下令新臺幣改革的第二天,就下了一道命令:從今天開始,不准拿中國大陸的貨幣來換新臺幣。所以很多外省朋友、外省籍的長輩從中國帶了很多的金圓券、銀圓券都不能用,因為陳誠不准換。請注意,這個時候可是1949年中而已,當時中國大陸可還沒有完全淪陷。那,切斷了臺灣跟中國的經貿聯繫,陳誠怎麼辦?他派人到東京去跟麥克阿瑟報告,由麥帥的GHQ支持重新建立臺灣與日本的經貿關係。這才是當初臺灣在1949那個大變動的時代中,能夠穩定下來的原因。

換句話說,新臺幣能穩定下來,就是因為陳誠毅然決然斬斷了臺灣和中國的經貿關係。我覺得陳誠運氣很好──你們想過沒有?假如當時動員戡亂成功,陳誠會怎麼樣?他竟然膽敢切斷臺灣跟中國的經貿關係!實際上他還不只這樣,他還幹得更多!因為怕中國大陸人來太多,所有人來臺灣都要經過臺灣省政府核准才能入境。以是讓各位瞭解當年的經貿觀是怎樣的。

臺灣接著從1949年開始,慢慢地,一步一步地發展,你們都讀過了,什麼進口替代、出口擴張、十大建設等,課本都是這麼教。但今天我不是要討論臺灣經濟史,所以其他的就不講了,不然我就要跟你講說人民多努力,賺了多少錢……這就不用說了。重點是:臺灣的經濟發展是走入全世界,是跟全世界競爭。我們號稱臺灣要國際化,但臺灣以前不是非常國際化嗎?怎麼越喊要國際化,國際化的程度反而越來越退縮?這是我們應該要思考的問題。」

薛化元 / 服貿爭議的省思--一個歷史的角度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4/05/服貿爭議的省思.html)

圖為民國38年中央銀行發行之金圓券伍佰萬圓
http://www.mof.gov.tw/museum/ct.asp?xItem=13204&ctNode=19&mp=1

 
 引用:鯨魚網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