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華府觀察》 烏克蘭教會我們的事

2014-03-10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
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不僅引發美國的危機意識,整個國際社會都在密切關注。這不僅是美俄兩國的外交博弈,還牽動美國盟邦對於歐巴馬政府能否在中東、亞洲有效提供保護傘的信任。
美國多數意見領袖不相信一個美蘇對峙的冷戰會再現,但也看見蘇聯瓦解後的歐洲和平只是表象。對台灣而言,烏克蘭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即便進入二十一世紀,強權出兵進犯另一個民主國家,居然仍在國際社會眼前上演。俄國總統普廷以裡應外合的方式快速掌握克里米亞後,對歐美的外交譴責和經濟制裁顯然無所畏懼。主動出擊造成既成事實後,要來討價還價的是被動的一方。眼看克里米亞即將被併入俄國,美歐不但不能動武,而且還要謹慎地給普廷保留面子,以免他一併「解放」烏克蘭東部。
美國近十幾年陸續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都指出,中國對台軍事發展是以奇襲、快速佔領台灣為想定,速戰速決之外,接著就是阻止美軍和盟邦前來救援。從地緣關係考量,台灣對中國的軍力發展和戰略應該比任何國家都要嚴肅對待,問題是台灣有嗎?
國家的生存要靠實力,很難相信一個募不到兵的軍隊能維持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台灣朝野都說要提高待遇,軍人如果只認錢,中國出得起更高的價碼。烏克蘭在克里米亞的海軍紛紛投俄,有烏克蘭內部語言文化認同、經濟依賴俄國、政府貪腐不受人民信任等多重問題。
美國西點軍校的校訓是「責任、榮譽、國家」,台灣軍隊今天面對這三個口號可能都是問號。在台灣做為一個軍人,保衛的是哪個國家?面對輿論和民眾的批判與不信任,榮譽感在哪裡?洪仲丘的案子引發的廣大回響,應該是一個檢視自己靈魂的機會。這個問題不只存在於軍方,而是瀰漫在保衛台灣的整個國防體系裡。
烏克蘭的例子也讓我們看見,民主自由是人民必須願意付出代價才能保障的生活方式。許多烏克蘭民眾厭惡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的腐敗無能,想要脫俄入歐。一九九一年才脫離蘇聯獨立的烏克蘭雖有民主國家的形式,卻無健全的民主機制和土壤。一名歐洲外交官告訴我,烏克蘭人種複雜,俄語人口仍有極大影響力,在達成內部共識前,烏克蘭決定脫俄入歐是個躁進危險的舉動。強敵環伺在旁,是要關起門來內鬥,還是形成內部共識?這又何嘗不是台灣人應引以為戒的。
掠食者不是吃素的,總在精密估算後才會快狠準地出手,而且願意為他們所謂的「核心利益」付出代價。國際制裁或許會讓俄國感到痛,但從日本、中國、德國等感到為難的處境來看,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盤算。國際社會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更密切,未來會願意為台灣問題付出多少貿易制裁的代價?台灣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國家,就難保掠食者不會出手。
Source: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