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職場萬花筒 - 快速融入職場生活


文/王樵一
聽說,如今的大學雖然比過去多了不少,參與大學社團和系友會運作的大學生卻少了很多,大學生似乎不再熱衷社團,與系所的學長姐的關係也日漸淡薄。
學長姐提攜開啟視野
撇開大學是結交一生摯友最好的時代不談,多交朋友能拓展視野不談,過去的大學對於系友與學長姐的重視,為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帶來數不盡的好處。
就說我自己,讀研究所時代,幾個打工工作(幫網路書店寫導讀書評、幫環評公司做問卷調查……),都是因為決策者是學校的學長姐,甚至只是念在大家曾經同念一個系所(但彼此並不認識),就因為對系所的情誼與信任而將工作交給我。有一些工作,大大開啟了我的人生視野,甚至直到今天都還從事相關工作,說是當年的學長姐提攜,一點都不為過。
傳授職場經驗法則
再好比說,過去廣電圈有所謂的世新幫,以一個學校的特定系所承攬了一整個產業的核心工作,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因為大家曾經同屬一個學校的無形情感連帶的緣故。
出社會之後,無論是在公司服務還是自己擔任Soho,工作上仍然不斷受到曾經就讀過同樣系所的學長姐照顧。例如有個學長知道我要開課,正在找場地,馬上寫信跟我說,他有個場地可以非常便宜的租借給我,還無私的傳授了我許多開課與收費的秘訣。
非正式課程的群體教育
因為同系就讀過,無論就讀期間是否真的認識,看到後輩有需要,便樂於主動出手幫忙,我以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大家多多少少在職涯道路上也都曾經受過類似的幫助,而大學之所以能夠培養出如此堅強的「系友文化」,與大學四年裡的學長姐制度、系學會、社團、宿舍等「非正式課程」所傳遞的群育教育有關。
透過大學生活的機制,大學生學會互相幫助,推己及人等利他、團隊合作精神。近年來,很多企業開始檢討起大學教育和實際就業需求脫勾的問題,要求大學增加實務課程,幫助學生能夠一畢業就盡早融入職場環境。
在學校培養非正式課程
如今的大學畢業生無法快速融入職場環境,並非大學課程與實務工作脫勾(過去的大學正式課程與就業環境脫勾的更嚴重),而是如今的大學越來越不重視這些能幫助大學生培養就業所需軟實力的「非正式課程」,例如透過社團參與學會團隊合作、企劃提案、拉贊助、辦活動……等出社會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今天的大學生需要補強的是非正式課程所學的教育功能,那不是再多一些實務課程設計就能解決的,而是要重振過往大學生活裡獨特的大學生生活文化,也令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學校感到自豪與認同,否則就算實務課程再多,一個人念完四年大學對自己的系所沒有認同感,對系上的學長姐、學弟妹沒有同儕/同窗情誼,沒有出手幫助同窗後進的心意,大學裡學再多專業或實務課程,出了社會也難以融入職場,被企業主嫌難用的機率也只會越來越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