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眼中別只有分數

圖/達姆
圖/達姆

如果家長眼中只有分數,孩子也只會為了分數斤斤計較,考試考得再棒又如何?唯有家長拿掉分數的壓力,才能發現孩子更多的美好……
〈阿公的遺憾〉最會念書 卻苦無出路
文/大馬(台中市)
我每次回到爺爺家,必定會先被問上兩個問題:「段考幾分?第幾名?」因為我阿公認為讀書是唯一出人頭地的辦法,而他認為讀書實際的表現就是分數。
縱使當時家境清寒,他仍執意借錢給「會讀書的孩子」補習,那個孩子就是我大姑姑。他把所有目光都投注在他認為唯一的「希望」上,不必做家事、更不必分擔家計,也不必想外出社交,她只需要做好她唯一的工作——讀書。其他的孩子則一概「放牛吃草」,除非拿著像樣的成績單來。
最後大姑姑在當年錄取率只有三成的聯考考上了私立大學,阿公依然堅持借錢供她念書。在課業上較無表現的小姑姑才完成國中學業,就為了幫家裡還債,開始在外打零工賺錢。至今爺爺奶奶仍是小姑姑在照顧,我大姑姑呢?大學畢業後,工作沒多久就辭職回家「待業」了,這一等就是30年,因為她只會「讀書」。
5年前,她才總算不願在家「等」了,到寺廟去了,從此之後,阿公才不再問我名次和分數!
〈家教老師觀察〉孩子的苦悶 家長的焦慮
文/if(新北市)
我在大學時期兼了許多家教。從這些學生以及他們的家庭當中,我幾乎看到現代家長焦慮,學生苦悶的縮影。
曾經教過一個讀私校的女學生數學,她上課非常不專心,只要找到機會就極盡所能地聊學校的事、她的人際關係、她的戀愛。
偶然的機會下我到了她家,才發現她家幾乎家徒四壁,父親是大樓警衛,母親是專櫃小姐,但他們卻幾乎付出所有,來支付孩子私校以及家教的費用,可惜孩子需要的似乎不是這樣的付出,而是陪伴與傾聽。
也曾經有焦慮的母親,要求我提供題庫並指定大量作業讓孩子練習,甚至上課上到一半會「突襲」闖進來,看孩子有沒有專心。那個孩子非常文靜順從,幾乎一句閒話不說,在母親的要求下埋頭一題一題解下去,像是一個機器人,我看了也心疼不忍。
一開始當然會想辦法與家長溝通,但是我感覺那是一個大環境的焦慮壓在他們身上,讓他們認為自己一切都是為了他們好,但造就出來的只是逃避念書,對願意傾聽的人如抓到浮木般傾訴,或是安靜服從,但眼神失去光彩的機器人而已。
〈資優生的壓力〉除了100分 還有更多美好
文/晨光(台中市)
兒子小五那年我遇見了100分媽媽和100分孩子。
100分孩子聰明、反應靈敏,是大多數父母心目中的「樂透」孩子。100分媽媽是個不太有笑容的家庭主婦,先生是高級知識份子,任教於國立大學。她的先生及長輩自小都是成績優異的資優生,所以對分數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有一天放學回來,孩子很緊張的告訴我說這位同學放學途中說很想衝出馬路,讓車子撞上;原來是那天的數學考卷答錯一題,沒能拿滿分,他說他死定了,回家後一定會被媽媽罵得狗血淋頭。
後來陸陸續續由兒子口中得知,100分小孩在班上是不太受歡迎的,因為他非常計較分數,只要沒考滿分,那天他的情緒就很不好,會對同學亂發脾氣。
有次單獨與100分媽媽閒聊時,她說她兒子以前都會很計較自己的分數和要求自己一定要考100分,但是最近孩子不再積極完成。我只輕輕的告訴她,其實人生除了100分之外,還有更多美好的事可追求,偶爾放自己與孩子一天假,找回孩子與她睽違已久笑容比100分更為重要。
〈白目男的悲哀〉和分數做朋友 人際關係掛零
文/歡喜兄(台北市)
高中同學媽寶男是在標準的念書第一、做人第二的環境長大,父母認為反正只要有好成績,萬事皆OK,更誇張的是,逢假日要和同學出去,像身家調查一般,當察覺出去的同學不是班上成績前半段者,一律不准來往。
這樣的環境讓媽寶男全身散發著一股白目性格,對單親的同學他會問:「妳媽媽不在了,會不會難過呀?」對於想要考人文科系的同學,更是被他一句:「你不怕餓死?」心情低落好幾天,就這樣,幾乎沒什麼人跟他來往。
幾年後大家前往職場就業,也略聽到媽寶男的消息,國立大學畢業的他,屢屢換工作,據說不是和同事起衝突,要不然就是頂撞上司,讓他經常處處碰釘子。
面對總是以成績第一、做人第二為教育方針的親朋好友,我都會用媽寶男做例子勸告他們,學業只是靜態的知識,考試卷上的分數只能代表具有某種程度的知識,但是學做人可不能只依賴知識,而是要從人與人互動中學習,要不然白目可是救不回。
〈家長要檢討〉只問成績 孩子封閉心
文/米亞(台南市)
「媽媽,我們班的王美美今天躲在廁所哭了一個小時,而且哭得很大聲耶!」小學四年級的女兒說。
王美美是女兒的同學,她的媽媽對成績的要求是100分,差一分打5下。這次月考,她的自然考了89分,換算下來,要被打55下,難怪要躲起來嚎啕大哭!
回想我在高中教書的經驗,最不捨的就是一個高高瘦瘦的帥氣男孩。高中就讀第一志願的他,父母對他的期望就是考上醫學系。為了這個目標,他已經考了好幾次的大學聯考,可惜,成績卻是每況愈下。父親對這個孩子的失望完全溢於言表,常常毫不留情的說話攻擊他、詆損他;到後來,這個男孩完全封閉自己,幾乎不與家人交談。
在最近一次的聯考前,他告訴室友,很擔心又讓父母失望,很想去自殺,男孩的媽媽知道了這個情況,卻只能乾著急,因為這男孩把心事牢牢地藏在心底,不肯和父母溝通。
一味的要求成績,換來的卻是小孩的遠離,不管是心靈上的,甚至是軀體上的。這樣值得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