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邵軒磊 | |
日前馬英九總統提出兩岸和平協議與公投主張,開啟了本次選戰中,最核心問題之一的「國家定位問題」。雙方在之前或者以各種形式的語言論述包裝,如「不統不獨不武」、「台灣共識」;但依照一般理念分類,簡言之,民進黨在兩岸關係定位是「一邊一國與國與國關係」,國民黨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與非國與國關係」。有趣的是,雙方陣營多有指責對方「說不清楚」,而認為自己說得非常清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知差異呢? 原因在於,雙方或者還沒有碰觸「真正的國家定位問題」。總觀台灣社會的特色,正是具有多重多層次的認同價值:在環保議題上,我們希望自己是北歐國家;在人權議題上,我們希望自己是美國;在同志等後現代議題上,我們希望自己是西歐國家。在發展議題上,我們希望自己是發展中國家。在貿易議題上當樞紐港口;在農業議題要以農立國。在租稅議題上,我們希望自己是自由經濟國家;在社會保障議題上,我們又希望自己是社會主義國家。 我們希望自己是全球化先鋒,同時又要保護夕陽與弱勢產業。我們希望全民受教育訓練越多越好,同時又指責教育扼殺創意。同樣的,我們希望與中國大陸友善,同時又不希望太接近,也就是這種思緒的延伸,在情感上並無衝突。或許有人已經感覺到了:這些價值都很好,但要同時做到這些價值,當前卻沒有任何能仿效的治理形式,在歷史上,也少有政府能做到。所以這些主張僅只反映出人民的價值期望,是如此迫切。 也就是說,這種「後現代式的國家認同」價值,已經以「多元」為主要論述形式,滲透到各層次群體的觀點當中。一方面好像什麼都可以,也什麼都不可以;另一方面,也更有趣的是,某個人可能在某個時間點認為可以,隨即又不可以。這也就是總觀各種倡議論述之間,總有若干相似之處,彼此卻又互相否定。這樣的論述形式可以說真正體現了多元價值,卻又缺少中心。缺少中心可能是群眾為了對前一個時代的反彈,在心理層次刻意為之的結果。但是這也體現成為如今大眾,特別是年輕人無感與焦慮,這帶來的是無希望、無成就、無信念的「三無」世代。 因此,真正的國家定位是什麼?對台灣而言,這個問題雖必須以兩岸定位問題為首,但更應超越兩岸問題。台灣要像瑞士一樣中立和平?像新加坡一樣全面規畫、妥善控制?像美國一樣自由多元、價值奔放?像芬蘭一樣注重福利、重視環保?像韓國一樣產業轉型、努力競爭?或是要像香港、新加坡、日本或其他。這個問題,未來的領導人必須要有解答,而人民必須對此做出選擇。(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轉載自台灣228網站 |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國家認同進入多元論述形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