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王丹/【洛杉磯傳真】 公民教育的四個核心

2017-05-03

◎王丹

一個社會要維繫和鞏固民主制度,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在我看來,是公民教育。有什麼樣的公民,就有什麼樣的制度;換句話說,如果一個社會的民眾不具備基本的公民素質,即使這個社會具備了各種民主制度的形式,但是制度的行使也必然會產生種種的問題。
社會歧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即使像美國這樣民主發展相對成熟的國家,儘管有各種各樣的限制歧視的法規,但是歧視性行為還是所在多有。要消滅歧視,不能僅僅倚靠制度的約束,更重要的,是從內心中消除歧視的種子。而讓人民擺脫內心的歧視,只有靠教育來完成。可見,公民教育,才是民主制度最重要的基礎工程。
但是我們現在對公民教育的認識,還是停留在知識灌輸的階段。翻開公民教育課本,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概念的解釋,制度的介紹。這些,都是了解,但不是理解。政治,也絕不是公民教育的全部內容。所謂的公民教育,如果其目的是提升一個社會的公民的素質的話,還應該從更深入的層次來設計內容。這樣的內容應當至少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首先是榮譽感。我們的中學公民教育課程,很少會從榮譽感的角度去設計教材,但是實際上,民主制度的行使,很大程度上需要公民具備榮譽感。這樣的榮譽感,會讓一個合格的公民自覺地遵守規則,而這樣的具備榮譽感的公民的社會,它的秩序的維持就不是完全倚賴法律和國家行為,而是靠公民的主動。遵守交通規則就是一個例子:當沒有警察在旁邊的時候,也能主動地等到紅燈變為綠燈才通過,這樣的行為的背後就是一種榮譽感的支撐,因為人們從內心不願意做闖紅燈這樣的不文明的事情。如果一個社會的人民不怕丟臉,不怕被人嘲笑,這樣的社會很難維繫民主制度。
其次是思想性。合格的公民是善於用理性進行獨立思考的人,他們不會隨波逐流,他們在內心對一些基本原則有堅定的信仰,在面對很多問題的時候願意採取基本的民主原則,例如包容,多元和保護弱勢等等。知識並不是思想,教育的工作不能僅僅是把相關的公民文化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就好了,而是要通過公民教育的課程,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思考,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自己的生活具備思想性。通常,人是懶於思考的,他們希望有人代替他們思考,這就是專制的溫床。而為了維繫民主制度,每一個公民都應當具備一些基本的思考能力,例如運用邏輯進行公共討論的能力,開闊的視野以便進行對比的能力等。這些,都應當是公民教育的內容。
第三就是閱讀。一個人的素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閱讀能力。同樣,一個強大的社會,必定是全民普遍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的社會。閱讀帶來的,是內心的豐富,知識的積累,和寬廣的視野。上述思想性的培養,也要靠閱讀來進行。我心目中理想的中學公民教育,就是要能開出一個很好的書單,讓學生早一點接觸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等經典著作。
最後就是實踐。公民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狹義的公民教育,一種是廣義的公民教育,今天我們在學校進行的,其實是狹義的公民教育,就是以課本為核心,在課堂上進行的教育。但是還有更重要的公民教育,那就是走出校園,融入到社會中的實踐活動。要讓學生把學到的公民理念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去加深理解,這才是提高公民素質的基本途徑。所以,參與社會議題的討論,投入審議式民主的訓練,甚至參加大型公民集會,這些,也都應當是公民教育的內容。●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09924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