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1 | |
桃園市政府以鍾肇政之名,成立「鍾肇政文學獎」及「鍾肇政文學園區」,市議員呂淑真就此質詢,「鍾肇政這誰啊?」「這個人還在嗎?」「為什麼要替他辦活動?」「還在為什麼要替他辦活動?」還加碼追問︰「吳伯雄也很有名啊,你們怎麼都沒有為他辦(活動)?」這一番言語,狂妄、無知,讓許多「婉君」(網路鄉民)瞠目結舌,「不可思議」、「丟臉」是眾議最多的譏評。 鍾肇政是台灣國寶級文學家,桃園龍潭人,日本時代出生,接受日文教育,戰後始學中文,並以中文創作翻譯。他與台南出身的葉石濤同年,都見證時局動盪劇變,經歷語文及文化轉換的艱苦挑戰,一生寫作不懈,是以文學反映台灣土地和人民真實生活的名家,文壇以「北鍾南葉」並譽。桃園出此文學名家,堪稱桃園及台灣之光,政客卻有眼不識泰山,當事人丟臉事小,所暴露的心態最可議。 同樣心態,幾個月前出現於一家電視台主播,在報導國寶級畫家陳澄波畫作遭竊的新聞時,竟不知大畫家何許人也,宣稱「陳澄波本人也相當緊張」。陳澄波是台灣日本時代最傑出的畫家之一,九十年前以一幅描繪嘉義市街的西畫,入選日本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為台灣進入日本官展的第一人。他在二二八事件任嘉義市民和平使,卻遭國民黨軍隊於嘉義火車站遊街羞辱後,虐殺槍決;近七十年後,電視台主播猶不知畫家已為嘉義人悲慘犧牲。 不論議員或主播,對成長於日本時代的本土藝術名家一無所知,鬧出令人笑不出來的笑話,所凸顯的不僅是專業不足,還有心態偏差。本來,議員質詢或主播報導新聞,遇到鍾肇政或陳澄波,縱有不識,在網際網路時代只要上網搜尋,都是即可迅速掌握所需訊息的簡單工作;當為而不為,顯示專業、敬業精神兩缺。 但這兩樁政媒凸槌事例最值得關注的,還在其對台灣本土人、事、地、物的輕忽。具體言之,戰後在中國化政策之下,台灣的社會發展落入去台灣化的人為框限,舉凡文化、藝術、時尚,無不鄙視台灣,以中國為中心。從基本教育階段起,包括歷史、地理、語言教育,每個學生的腦袋,都彷彿被植入中國晶片。在這種「重中國、輕台灣」的框框之下,台灣的人、事、地、物盡遭輕蔑,陷入邊緣化。其結果是,台灣人被型塑以中國為尊的外來價值觀,卻不知珍惜自己身邊豐富而多元的文化;鍾肇政、陳澄波等國寶級本土人物遭政媒視若無物,即此明證。
引用網址如下:
自由時報/社論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4248&Itemid=71 |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讓屬於台灣的,歸於台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