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太陽花下的六四紀念

林楠森 2014/06/06

六四紀念活動



今年的25週年六四紀念活動則是由眾多公民團體合辦
台灣在六四25週年的晚上在中正紀念堂的自由廣場舉行了一場紀念晚會,這場由太陽花學運領袖合辦的晚會,有著與過往不同的底蘊。
位於台北市中心的中正紀念堂在六四發生25年來一直都是紀念者聚集的場地,在25年前曾出現過數萬人規模後,紀念六四在台灣一路只是極少人參與的活動。
以六四20週年時由台灣"血脈相連後援會"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的燭光晚會來說,活動者只有十多人,當時採訪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是到場的記者人數,多過了整場活動的參與者。
今年的25週年六四紀念活動則是由眾多公民團體合辦,在晚會上發表演說者除了吾爾開希、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林培瑞等關切中國民運人士外,也包括了台灣太陽花學運的學生領袖。
太陽花學運在兩個多月前佔領立法院議場期間,曾經號召五十萬人在總統府前示威,而這場由學生領袖聯合舉辦的晚會,人數雖較往年增多但仍遠不能與香港維園的規模相比,據學生領袖陳為廷估計在台北25週年紀念晚會上到場人數約有一兩千人。
"慶幸"
台灣在1989年時曾出現過數萬人參與的六四活動,當時許多台灣一線的知名歌手並譜寫合唱了"歷史的傷口",標誌六四鎮壓事件。
近日在台灣網絡上流傳一份當年譜寫合唱者名單,網民譏諷這些當年對六四鎮壓大義澟然的台灣音樂人,目前許多都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生活發展,對六四早已噤聲。
陳為廷說,當年台灣的大規模活動與"歷史的傷口"都是通過國民黨的動員系統出來,當時的主流印象是用"自由中國"來對照"紅色中國",人們是基於從小被灌輸的中國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想像來參與。
但陳為廷說1989年台灣稱不上是一個自由的國家,在六四發生前兩個月台灣還發生因為對抗壓制言論自由的自焚事件,而當年那些聲援六四的台灣民眾與歌手,對動員他們出來的台灣政權毫無批判。
對於香港維園動輒以十萬人起算的六四晚會參與者,陳為廷則說香港在1989年已知其即將回歸成為中國一部份,而在成為中國一部份後,直到今天港人都還在爭取普選與民主。
他說對照於台灣當年對民主價值可能沒有太多堅持的大型六四活動,以及香港的處境,眼下台灣紀念六四人數不多不僅不用覺得沮喪,甚至應該感到慶幸。
"悲哀"
此前採訪天安門學運領袖王丹時他曾向我指出,陳為廷在四年前就參與組織了近年來台灣第一次規模較大的六四紀念活動,並且一直關注中國民主及社會議題。
並非第一次組織合辦六四紀念活動的陳為廷,雖然從另一個意義對台灣參與人數不多表示慶幸,但他也從從一個意義上說這應覺得悲哀。
陳為廷在晚會上說,近年來越來越多台灣學生加入了六四紀念晚會,是因為清楚的感受到了威脅,從2008年陳雲林到台時導致的國家暴力威脅而有少數學生組織了野草苺學運,在2012年感受到威脅進一步進逼,學生們組織了反媒體壟斷運動。
台灣的民主曾被美國讚賞為"民主燈塔",但陳為廷在晚會上以他去年到中國多個城市與青年及學生的交流經驗說,台灣並不是"照亮華人世界"的民主燈塔,因為本身就很黑。
他說到的例子之一是與一名廈門年輕人的交流,這個年輕人曾參與2007年廈門抗爭台商化工廠在當地設廠一事,而該廠的老闆是曾任國民黨中常委,其後因經濟犯罪潛逃並取得中國國籍的陳由豪。
陳為廷說中國從南到北許多類似抗爭基本都沒得到回應。他說這名年輕人問他,台灣不是民主燈塔嗎?那麼台灣人面對這類事上做了什麼?又能做些什麼?他說他對此回答不出來。
若以陳為廷此前曾積極參與家鄉苗栗的大埔強徵民地事件來說,陳為廷因抗爭活動而官司纏身,但這並未擋住當局強徵,家園被強拆的居民並有兩人以自殺抗議。
中國民主
陳為廷在六四紀念晚會上鼓勵台灣學生關心與連結中港澳的民主運動,除了陳為廷外,發動太陽花學運的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的總召魏揚也在晚會上呼籲,台灣人應更多地關心中國民主化。
魏揚說學生們認識到無論未來局勢如何,中國都將是台灣在經貿上最重要的對手,而一個民主化的中國對台灣是有利的,因為一個威權及違反普世人權價值的國家,更會想用各手段想併吞其鄰國。
他說學生們關心六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無論是台灣或中國,兩者的近代史都是一部國家暴力壓迫人民,以及國家用各種手段抹去人民歷史記憶的近代史。
魏揚說台灣從228到白色恐布,一整代的菁英被抹除但沒有人負起政治責任,台灣人除了要奪回自己的記憶與歷史外,也要協助中國人民奪回其前輩對民主的執著爭取歷史。
雖然新一代台灣學生們對於六四及中國民主化投入了更大關心,但從台灣媒體上來看整體社會關心似仍遠不及香港,比如在六四晚會當天,媒體更多的關注焦點是一名台灣網絡女作家的外遇事件。
代表台灣政府的馬英九則一如往常發表例行性六四感言,但這篇感言在台北的紀念晚會上,被台灣關懷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楊憲宏批判為"垃圾文章"。
他說許多台灣公民團體發動了在立法院通過一份決議文對六四表達心意,但提案被國民黨兩度否決,他批判馬英九玩的是兩手策略,一方面否決有關六四提案,一方面"虛情假義"寄望習近平推動中國民主。
參與晚會的公民團體持續呼籲說,台灣當局在進行兩岸交流時應以民主與人權為前提條件,比如在各項兩岸協議上加入像與新西蘭經貿協議的人權專章,不過這樣的要求馬英九政府從未接受。
(責編:尚清)
林楠森
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更新時間 2014年6月5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3:22

〔 資料來源: BBC中文網 | 引用網址/留言討論

引用:鯨魚網站  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13955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