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馬英九的貢獻可大了

◎ 謝秉憲
我在大學開授與民主政治有關的課程,要求修課學生必須撰寫民主週記,評論國內外與民主相關的事件。四月一日那天,我收到授課班級學生們的報告,發現學生們不約而同地都提到雙子星案,且都對馬英九總統的用人哲學及政治表現提出質疑。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現象,過去十年,每次學生們在報告中提到馬英九時,無論當時馬英九的作為有多大的爭議,總有一定比例的學生會為他辯護,將問題歸責為藍綠惡鬥、國民黨黨內反馬派扯後腿、大環境不好等等,總之馬總統就是沒錯;但這次,學生們卻無一例外地都認為馬總統有錯。見一葉而知秋,台灣年輕人的政治文化正在發生本質上的變化,對此,馬總統可說功不可沒。
現代民主政治以人性不完美為人性假設,基於此假設,定期改選成為代議民主的核心機制;也是基於同樣的人性假設,人民不僅在選舉時以回溯性投票為主要投票依據,亦即以現任者與執政黨的施政表現為主要投票考量。因此,一個正常的民主政治中,政客雖會百般巧辭推諉責任,人民卻只以其實際表現為是否繼續支持他的依據。正是因為正面面對人性的幽暗面,民主政治的課責機制才有落實的可能,民主政治才有可能不斷地更新與成長。
然而,雖然台灣實施民主迄今已有二十年,但過去人民因深受儒家文化與威權文化影響,一直相信現實世界有道德完美、能力高超、又一心為民的賢能者,選舉的目的就是把權力交給他,然後人民就可以放心地不管公共事務。在這種賢能政治思維下,過去我國人民對於執政者的種種弊端,支持他的人會將之歸咎為政治惡鬥與環境不良,反對者則聲稱,只要由他們心目中的賢能者執政,就能掃除一切弊端;而政客們則將他們的腐化無能歸結為別人的責任,又以「如果把我換下來,繼任者會表現得比我更糟」的模式恐嚇人民。
在台灣過去的賢能政治文化中,馬英九無疑是最成功的典範。其他曾經或現在仍在政壇活躍而被許多支持者推崇為賢能者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能被支持者拿來標榜的實際政績,唯有馬總統從政多年卻無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績,一路走來就純以清廉誠實的道德形象為號召。弔詭的是,雖然其實馬總統有多次言而無信的紀錄,其清廉形象也多次被反對者質疑,但多數人民卻似乎不這麼想,更不介意其執政能力而予以一再地支持。但馬英九的成功,卻是台灣民主的失敗。不過,馬總統連任以來的表現,卻顯然迅速地促使人民開始思考賢能政治文化的不當。至少是在解嚴後出生成長的年輕世代中,馬英九道德光環的剝落,顯然已開始蘊生良性的政治文化,這或許將是馬英九對台灣民主的唯一貢獻。
(作者為勤益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出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pr/5/today-o1.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