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傷心故事看班柏‧馬


◎ 楊宗樺----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研究生

最近的新聞話題圍繞在英國雜誌「經濟學人」以「Ma the bumbler」為標題的評論,中國時報有篇報導辯稱「bumbler字義不完全指笨蛋…台語的『憨慢』…反而…更為貼切」,卻無說明「憨慢」何義。事實上,根據教育部臺灣閩南語網路辭典的解釋,「憨慢」應寫成「頇顢」,是「形容人愚笨、遲鈍、笨拙、沒有才能」,試問這跟笨蛋的定義有何兩樣?週日的「自由廣場」,有讀者討論bumbler的翻譯,綜括之,bumbler的譯法有:笨蛋、蠢蛋、驢蛋;委婉的譯法包括:笨拙的、老出包的。這些譯法有各自的解讀立場,但筆者認為,雜誌選用bumbler來指稱馬總統,而不用其他的字眼,是因為bumble是雙關語。
除上所述,Bumble更是聯想到「自以為是、殘酷的小官員」,詞源出自英國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說《孤雛淚》(Oliver Twist)。這小說敘述一名孤兒、名叫奧立佛(Oliver Twist)的小男孩所經歷的悲慘童年,藉以披露當時社會的黑暗面,其中有一人物叫班柏(Bumble),他是個自負又無情的教區公職人員、負責管理救濟院的事務,例如:在某寒冷的早晨,班柏「好心地」不讓奧立佛著涼,所以不斷用藤條鞭打他,使他身上產生火熱的感覺來驅寒;孤兒院的伙食不僅差又少,在某天的晚餐中,當奧立佛提出「我還要多一些」的要求(I want some more),隨即惱怒班柏和其他管理人員,因而被囚禁;後來,他們還逼迫奧立佛簽賣身契給煙囪工。
對照之下,馬總統不是跟班柏有幾分相似嗎?當ECFA和美牛案尚缺乏全民共識之際,馬即簽訂相關條約,臺灣人民像孤兒;在油電雙漲、當勞工上街頭訴求「還要多一些」的基本工資月薪時,馬政府連「一顆茶葉蛋」都不給,相較於軍公教的福利,勞工像孤兒;就在討論學雜費是否上漲、教育部廢止補助研究生赴外出席國際會議的今年,卻討論陸生是否補助健保和兩萬元的獎學金,臺灣的學生像孤兒。「經濟學人」用bumbler指稱馬,不僅諷刺馬在重大決策上的失誤,更暗指他早已被自我感覺之了得所麻痺,面對國內、外的批評聲浪,馬不急著提出具體的解決政策,卻是要求外交部透過駐英代表處對該雜誌提出抗議和澄清,將bumbler譯成「頇顢」,的確更加貼切.

出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