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一旦爬入中國設計的布袋 - 死路一條

美國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葛來儀,最近發表了一篇專文,主題是「中國脅迫式的經濟外交」(China’s Coercive Economic Diplomacy: A New and Worrying Trend),文中精闢的指出:不論是自由貿易協定、投資、援助,或貿易等等經濟手段,北京全都用來促使相關國家在制定政策時必須「考量北京的利益」。這個觀點,其實並非新趨勢,而是中國共產黨公開教條「一切為政治服務」的具體實踐,而這位中國問題專家則把近年來影響重大的國際紛爭做了有系統地歸納,從而驗證了中國「政經合一」的一貫政策愈來愈全面化。
葛來儀的舉證,包括上個月在柬埔寨舉行的東協外長會議,受到北京的壓力,居然四十五年來第一次沒有發表聯合公報,柬埔寨會聽命,在於北京已經提供該國超過一百億美元的援助,僅去年承諾的投資金額就是美國的十倍。中國透過「經濟胡蘿蔔」在東南亞擴增影響力,「東協加一」是另一顯例。
此外,當然還有「棍棒」,四月中菲爆發黃岩島主權爭議,北京以有害蟲為由拒絕菲國香蕉入港,對出口到中國超過三十%的菲律賓是一大打擊,菲國企業界因而要求政府退讓。又如前年扣留入侵釣魚台水域的中國拖網漁船船長,北京即禁止稀土出口到日本做為報復。至於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中國異議份子劉曉波後,中國凍結與挪威的FTA談判,並對挪威鮭魚的進口設置障礙,去年挪威出口到中國的鮭魚量縮水六十%。
葛來儀的這些「發現」,從台灣的經驗來看不是新鮮事,但因中國這種以經逼政式的「崛起」逐漸侵害到美國的利益與價值,才終於讓這位美國學者「有感」。
事實上,在中國,沒有純粹的經濟學,而是以馬克思「資本論」為本的「政治經濟學」,經濟與政治根本不分家。其與資本主義政商關係運作有個顯著的不同是:企業透過經濟實力影響政治,或制定有利於企業的政策與優惠,或防範有害企業的經營變數出現,以創造獲利。但在中國,政治才是大局,只要有利於大局,經濟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計算的不是帳面上的損益。這個觀念落實在對台策略上,也就是學者林中斌說的:老共認為買台灣要比打台灣便宜太多了。
在「買台灣」的戰略指導下,自認為可以「先經後政」的馬政府已經遇到了瓶頸,第一個四年以虛構的「九二共識」當遮羞布去國家化,無視台灣的主權獨立,隨著「反台獨」的汙名化鼓譟,但現在似乎也逐漸混不下去,中國不正提高價碼要求國民黨接受「兩岸一國」,否則後續ECFA談判如何為繼?而ECFA豈不也就是葛來儀口中東協加一的翻版?而馬政府所謂ECFA可帶來各國FTA的簽署,也成泡影,於是,國民黨猶如爬進中國布袋中的鱉,由於沒有準備好其他的選項與出路,於是進也死,退也死,這是當前台灣經濟失去動能、疲態盡露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最近馬政府宣示要救經濟,但是拿出來的處方中,擴大開放中資赫然在目,中資現在亟欲突破的限制,包括投資項目、所有權比例以及投資金額等等,依照其在其他國家操作的模式,賺賠不重要,主導企業、員工、市場,就能在關鍵時刻影響、決定政治,這是不是等於加速中國來買台灣?這個必然性可以用自由市場經濟的理論來看待嗎?
民進黨近來也積極思索如何認識中國,葛來儀所呈現的部分美國觀點,以及國民黨的切膚之痛、前車之鑑,應該很容易就區別出:「樂於與中國展開經貿關係,但堅持主權立場不變」這個假設基本上能不能成立?
民主國家已經不存在經濟與政治分開的天真妄想,何況是經濟必須為政治服務的中國?台灣的朝野菁英必須咬緊牙關共同去走那條比較艱辛的研究創新發展之路,想辦法把技術、就業、稅收留在台灣,並且開拓新市場,與先進國家連結,中國這條看似簡單容易的路,午餐絕對不是白吃的,台灣現在已經開始在付出昂貴的代價。


出處:自由時報/社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9/today-s1.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