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節慶風俗文化意

作者 野侍一郎   
明天11月15日,在日本是「七五三節」,這一天家中若有,三歲的男女童、五歲男童、七歲女童,就整裝打扮帶到神社,參拜祈願祝福成長。這個節日據說主要流傳於江戶中期,吳服屋(和服裁縫店)基於商業發想而推廣流行,早期流行於江戶町貴族和武士階層,明治時期則普及於一般庶民。現在更是幾乎整個11月份,而且也不限三五七歲,而是七歲以內的兒童。而這個節日在日據五十年期間,似乎是唯一沒有帶進台灣的節日?!所以我普遍問過,台灣有日據生活經驗的老者,幾乎都不了解這個節日。
慣習、風俗的普及或流行,多數是不因為人力規定,但若說是自然而然,可能又有點違和感,可能是該說是一種「不經意的人為」。七五三節也應是如此!日本的10月俗稱「神無月」(kannatsuki),因為都到出雲大國主神的出雲大社去開會了,所以除了島根縣叫「神在月」之外,日本各地都是神不在的「神無月」。而11月則是個神開完會回歸各地的月份,因此稱為「神帰月」或「神楽月」(kaguratsuki)!而11月15日,則是28宿中的「鬼宿日」, 這一天鬼是不出門的,也就是「神在、而鬼不出」的大吉日。


而為何是三五七歲之童?因為神授予,三歲孩童語言、五歲孩童知惠(知識認知能力)、七歲兒童牙齒,所以七歲之內都是在神保護範圍!也就是七歲之前的兒童,仍是在這個世和那個世之間飄忽不定,隨時都有可能回歸神的處所。也就是生命的生活能力,基本上是到七歲時才初步完成!而這都是只有說法,尋不得証據!因此以神說代替,所以事後的考証,很容易形成眾說紛紜很難定論!而這正就是慣習、風俗,普遍形成的機制!也就是一種「不經意的人為」演變伸衍而來。


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11月15日、七五三,全部都是奇數!而日本人除了對9,因為也念成ku和苦同音,所以認為不吉之外,其他奇數因為除不盡,而有「末長く」(延遠流長)的吉意。相對於現代中國人或台灣人,則多數認為偶數是吉、奇數為兇,相當不同!但是我懷疑現代的中國人或台灣人,這個數字吉凶意識形態,可能是經過了某種或某時代的改變?也就是已經不是原始漢人的認知意識形態,而日本保留的,可能是漢文化的原始意識形態?!


這可以從許多文化習俗當中找到例證,或現代中國或台灣的習俗中的某些衝突情形!例如:一般陽宅的窗子桿數或柱數是奇數,而陰宅才是偶數!曆法當中:1月1日是新正,3月3日是女兒節,5月5日是端午,7月7日是七夕,8月15是中秋,9月9日是重陽,節日是奇數日比偶數日多!而有別於傳統太陰曆或農曆,偶數日的節日,多是近代太陽曆或新曆法產生之後訂定。


文化項中的慣習、風俗,多數是在人群聚集,而在一種「不經意的人為」因素下產生!很難追索或考証,是經由何人?在何時、何地創立?再由這個形成機制反向思考,文化根本是很少,經由某些人或某部分人的主觀意識建構而來!即使文化並非自然,但就是一種不經意之人為!如果在主觀思想上,不能察知這個文化的特殊屬性,很有可能就被主觀思考駕馭,而產生一種支配性想法、或者欲建構的迷思!


就如賽德克巴萊中,日本司令官說了一句話:「要教導你們文明,你們卻逼我使用野蠻」,這句話的思考本身就是野蠻!想要建構文化的思考,就已經是站在野蠻深淵的斷崖邊,小心!可別真的跳下去或掉下去!中秋節烤肉就烤肉,其實也沒有甚麼文明、文化的高或低,或者沒有甚麼值得大驚小怪!它就是一種已經形成的,不稱為風俗也已是慣習!可能烤肉本身,就有一種團圓而自在的氣氛或感覺?所以蔚為流行!為何需要用一種,類似不特定的,所謂〝社會觀感〞批判或反對呢?


政客或官員,需要的是要勸導守法!烤肉要守法,不烤肉也要守法,一輛汽車消耗的能量、噴出的二氧化炭,可能比烤一隻大象要多出很多!真要節能減碳,可能是要推廣不開車改騎腳踏車,還比較實際有效!可別老是放著正事不幹,卻喜歡在小處現丑!


補:
1983年今村昌平執導的「楢山節考」,是我的文化人類學教授建議看的電影,其實當時的電影中,地方腔濃厚,所以很多根本無法聽清楚是在說甚麼?而印象深刻!片中是以信州(長野)的「姨捨山」(obasuteyama),應該也可寫成「婆捨山」,也就是棄老的傳說,而棄老主要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生活困頓,老年人由於不捨孫子輩被犧牲,所以年老體衰時就會要求兒子,下雪之前帶到山上自我犧牲,所以風俗價值觀上,就形成老年自我犧牲是美德。


另一個原因是,由於可耕田地有限、收成有限,老年人選擇自我犧牲,來換取下一代男丁談娶婚事的可能,因為有多少田地?能養活幾口人家?大家互相心知肚明。而七五三節的意義,也可能是在相類似的環境下的現實,農民最怕的就是兇作,收成不良的兇作年,也就是代表著有人必須要被犧牲!棄老之外就是棄子了,七歲之後象徵已經可以成為一個可使用人力,所以棄子通常也可能,先從七歲以下的年幼人力。


以前我曾經說明過日本東北的「こけし」(kokesi),語源有稱為「子消し」、或者「子化身」,我一直推想,是不是緣由於棄子之後,每至冬季看見雪觸景生情,而拿起薪柴木頭刻出棄子之形,祈求菩薩保佑棄子陰靈的人形原始型態?所以七五三節,是在農曆的11月15日,也就是新曆的12月或者1月,亦即秋收完成入冬之前,可能就是有因收成良好,可以不用棄子犧牲,而有的慶生祝福的意涵。


當然在這種悲慘人生狀態原生階段,可能都是在困苦的農村或農民階層,所以可能並沒有太多的文字記載,而且悲痛之事,總有不願提起、或不足以為外人道者居多,也是人性之常。因此都是成為一種口述流傳,而到有文字記載流傳,這種風俗可能已經流傳相當時日之後了!因此,真實原貌已經難尋,現階段日本有關こけし (kokesi)的文献,也都是已經玩具化之後居多,但我總覺得文字沒有記載之前的推論,卻可能比較貼近現實的狀態也說不定。
Source: TaiwanOnlin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