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3 | |
當前台灣經濟最大的警訊,是中資的侵門踏戶,與馬政府有意棄守半導體產業,開放中資參股我IC設計公司。寒風吹襲下,據媒體報導,成立卅五年、台灣高科技重鎮的新竹科學園區,有一半的廠商想賣掉自己,園區最熱的話題是「有沒有門路找到中國買家?」這種竹科「出售中」(ON SALE)現象,是否意味台灣科技產業走到盡頭,令人憂心。 台灣經濟以出口為主,但今年以來出口卻「連十黑」,且連續六個月兩位數負成長,十一月出口年減達十六.九%,衰退幅度創金融海嘯以來最糟。官員坦承對今年GDP能否「保一」,感到悲觀;而台綜院、花旗集團皆已下修到一%以下,「保一」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了。平心而論,出口衰退雖是全球普遍現象,但台灣的出口表現不但不能與歐美日等先進經濟體相比,即便在亞洲新興市場中亦落居末段班。而台灣出口衰退,未能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科技產品的關稅在ITA(資訊科技協定)中,多數已經得到免關稅待遇,而即將簽署的ITA2更擴大了免關稅的品項,關稅上的劣勢可有效彌補。由此可見,我出口衰退的癥結,乃是產品競爭力退化,這正是台灣產業崩壞的轉折。 我國的產業,特別是科技業,正面臨嚴苛考驗,若謂其處於存亡關鍵,亦非危言聳聽。而竹科正是台灣產業具體而微的縮影,對台灣經濟興衰更有一葉知秋的預知功能。竹科成立於一九八○年,係以發展科技產業為主,截至今年六月,核准廠商已經超過五百二十家,員工超過十五萬人,近三年平均產值均突破兆元。其中半導體產值佔七成,是我國半導體重鎮,也是全球科技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在九二一大地震時,曾因供應鏈斷鏈造成全球科技產業的震撼。除了經濟上的突出表現,更被學者譽為抵禦中國的「矽屏障」(Silicon Shield),重要性無與倫比。諷刺的是,鄧小平改革開放,以台灣加工出口區為師,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為中國後來三十年經濟大躍進奠下基礎;竹科的成功發展經驗,亦是中國學習參酌的範例,如今卻淪落到部分企業向中國賣身求售的地步,令人不勝唏噓! 坦言之,台灣科技業的困境在於,缺乏轉型創新,因此無法搭上工業4.0、物聯網、機器人、綠能產業、電子商務等浪潮,只能固守舊的領域,前不著村,後面卻有追兵趕至,此即中資以國家隊的姿態,以市場做為誘餌,配合關稅障礙,壓縮台企的發展空間,企圖迫使其束手就範。此一情勢日益嚴峻,中國指標性的清華紫光集團來勢洶洶,在短短兩個月內已經分別取得力成、矽品、南茂各約廿五%股份,矛頭更指向我IC設計龍頭聯發科,而業者與官方態度顯然樂觀其成,凸顯竹科出售潮並非空穴來風。更令人憂心的,我部分業者甚至排除自己人的購併,寧願拉攏中資,引狼入室,譬如矽品公司派百般刁難抗拒日月光參股,卻輕易將四分之一股份售予清華紫光。台灣科技業的未來,敗於競爭力衰退之餘,更可能毀於業者短視近利的作法。 「中國買台灣」的陰謀算計,以及可能導致台灣科技產業被連根拔起,全面崩潰,不是「易幟」變成中國公司,就是坐以待斃,本報早已多所討論、提醒。我們認為此一議題攸關台灣經濟興衰,政府必須拿出有效對策︰一則振興產業,鼓勵創新轉型,強化全球競爭力,方有生存之利基;再者,健全資本市場,不能讓台灣企業的價值在資產價格崩跌中遭到嚴重低估,造成中資有機可趁,挾國家龐大資金購併,買下台灣的重要企業。無奈忠言逆耳,馬政府眼中只有中國,每天唸著「向中國傾斜」的咒語,看來竹科待售的悲歌只會不斷奏起。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社論 |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竹科出售潮?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