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8 | |
行政院主辦的經貿國是會議今天將閉幕,它的結論不問可知,必然是官方近來一再宣導的服貿、貨貿、自經區、恐韓論的復刻版,頂多再穿插幾句貌似中肯理性的言論,企圖騙取民眾的認同罷了。事實上,經貿國是會議既是馬政府敷衍學運要求召開公民憲政會議的一種花招,它之了無新意,乃是必然的結果。 昔日打著「經濟總設計師」名號,承諾一旦國民黨拿回政權必可振興台灣經濟卻跳票的前副總統蕭萬長,在會中依舊散播他一貫的傾中論調,聲稱「逢中必反不會解決問題;相反的,台灣應設法將中國大陸崛起優勢轉為台灣盛世,並成為台灣新階段發展的墊腳石。」其實,這段話的兩個主軸思維︰批判「逢中必反」、「中國機會論」,正是馬政府兩岸經貿政策的核心。一,炮製「逢中必反」、「鎖國」罪名,意圖轉移今日經濟低迷責任不在當政者,而是前朝以意識形態治國種下的禍根。更欲製造錯覺,讓民眾以為馬政府是來收拾爛攤子。如此一來,台灣經濟倒退,不僅不能歸咎於馬政府無能,反倒要稱頌它勇於承擔責任。其二,明明台灣經濟已經向中國嚴重傾斜,無論是對外投資、外貿順差、海外生產比之攀升,皆過度集中於中國,仍然睜眼說瞎話,指控台灣沒有利用中國崛起的優勢。 檢討台灣在馬英九執政下所遭逢的經濟困局,部分誠為國際因素使然,例如二○○八全球金融海嘯帶來的需求萎縮,導致以出口帶動成長的台灣經濟頓時失去動力,以及全球化導致人員、資金、企業的自由流動,讓處於國際整合外緣地位的台灣,陷於不利格局,但台灣產業創新、轉型與技術升級不足,才是台灣經濟掉入泥淖的主要癥結。易言之,馬執政造成台灣悶經濟的原因,主要在於本身的政策失誤與執行力不彰,國際環境的衝擊,乃是次要環節。尤甚者,馬政府的經濟表現在全球同受金融海嘯衝擊的國家中算是後段班的,君不見「六三三」已如工總報告所稱的幻影,甚且淪落至六%經濟成長今日得以保三,居然沾沾自喜,引以為榮的錯亂情境。 持平而論,台灣之所以走過輝煌歲月,未能再創高峰,跟蕭萬長批評的未利用中國崛起優勢完全相反,反而是太過於利用中國崛起,到了過度依賴,失去自主性的地步所致。此可回溯至整個一九九○年代,台灣經濟面臨轉型時刻,卻適巧遇上了文字語言相通的中國走上開放路線,釋出數億低廉勞動力,並提供土地、租稅優惠等吸引外資,對我企業產生了致命吸引力。於是我許多產業,先是傳產製造至科技業,紛紛選擇一條輕鬆的路,繼續使用大量勞動力,進行組裝代工的營運模式,放棄辛苦且充滿風險的創新研發與技術升級,以及品牌開發,大舉西進。不可諱言的,我國企業缺乏品牌與高階技術,生產線幾乎就是企業的全部,因此一旦利用中國為生產基地,台灣必然面臨產業空洞化危機。其所造成的後果︰一,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快速升高,甚至逾半,造成經濟表面成長卻未能帶動相同的就業機會、提升薪資,而企業的獲利不少變成海外盈餘,皆未能對本國的經濟發揮實質助益。其二,使我企業滿足於技術低階、低薪、低成本的生產模式,缺乏國際競爭力,容易被取代。當前中國本土廠商崛起,逐漸蠶食我市場,即是我產業選擇錯誤的最大後遺症。 其實,何以台灣經濟不能過度依賴中國?一個最簡單的邏輯,如果中國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並且對台灣存有併吞野心,我國企業只有提升自己的能力來打敗它、征服它,別無良策,怎可能期待它會善意幫助台灣的經濟成長?事實上,太陽花學運能夠號召五十萬人走上街頭,創下公民運動的歷史紀錄,意味著全民對這套傾中思維的全面檢討與反思,並且用實際的抗爭行動對馬政府兩岸經貿政策投下反對票。如果馬政府不正面回應台灣的主流民意,仍企圖以所謂宣傳溝通的手段,妄圖通過危害台灣的服貿、貨貿、自經區親中經濟三部曲,恐怕抗爭即將再起,而馬政府也會被人民丟進歷史的垃圾堆。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社論 |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經貿國是會議只是一場經濟傾中的大拜拜!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