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是剛開始還是已經結束!

sophist4ever 2014/06/17

是說「太陽花學運」已經結束一段時間了,媒體與網路上討論的聲音也已經逐漸退去,這時候再來檢視這場運動,反而會比較有空間。關於這場運動的成因、意義、影響、對錯、得失,已經有太多的文章討論了,各有其精彩論點,因此不再贅言,我們有興趣討論的是,這場「太陽花學動」是開始還是結束?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這要從「1985」這場公民運動談起。說洪仲丘案引發台灣第一次大規模的網路公民串聯示威,應該不為過,過去雖然有「大埔反拆遷」、「文林苑」、「反媒體壟斷」等示威抗議,但是發起與參與者都是以長期關注社會問題的社運團體居多,凱道前的大型政治性遊行則多半是由政黨所發起,全部靠一般公民自主到場,人數能破萬的活動非常的少,「1985」大概是第一次,而且是完全透過網路成功動員的第一次。雖然最後以「和平理性」收場,而政府果然也不理會「和平理性」的示威活動,讓許多人覺得「1985」雖然成功動員,但是並沒有成功達到訴求。但是放在大尺度的時間軸來看,我們會發現「1985」可以看作是一場練習,是為了後來的「太陽花學運」累積經驗。沒有之前「1985」的教召動員,我們相信後面的「太陽花學運」不會如此一呼百應,在短短時間內能號召這麼多人到場,成功以優勢人數讓警方在前幾天不敢強力驅離。
 
所以我們好奇的是,「太陽花學運」是這一系列公民運動的結束,還是另一場更大規模反抗運動的動員練習。為什麼會這麼想,因為所有參加這場活動的幾十萬人應該都不滿意這個政府的回應,面對憤怒的人民,政府祭出的是司法追殺與召開臨時會試圖繼續闖關。在「太陽花學運」告一段落以後,直到現在很多人都還認為當初的決策圈太過軟弱,太早妥協撤出議場。當初衝行政院、包圍中正一分局的「衝組」並未離開街頭,只是暫時轉化去推動體制內的罷免連署活動。當憤怒未解除,衝組還在街上,引信並未拆下,目前的平靜狀態非常有可能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衡諸於歷史上的各種大規模群眾運動,也總是如潮水一樣,一波又一波的來,然後每一次都變的更兇猛,更有破壞性。若我們今天仔細回過頭來檢視這些運動的發展脈絡,「1985」證明了網路動員的可行性,「太陽花運動」則從一開始就打破政府公權力的權威性,在行政院衝突事件中,示威群眾與整個社會都在一夜間體悟到國家暴力的可怕,明白國家機器並不會自制,這也才會引爆後來包圍中正一分局的事件。而這些事件都讓參與者不斷在學習,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後來的反核四示威中,徹夜佔領忠孝西路打死不退的群眾,身上的衣著已經與「太陽花學運」時完全不同,他們已經「學到經驗,作了準備」。
其實警方應該也知道這一點,因此不惜揚言要採「預防性羈押」,就是要避免一波又一波的群眾運動不斷出現。只是歷史告訴我們,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準備上街當衝組的人怎麼還會在乎這些警告,如果這些警告有效,歷史上就不會出現各種革命運動了。要避免出現下一波的激烈示威運動,關鍵還是取決於領導者願不願意動手拆下引信,只是從馬英九、金溥聰與江宜樺最近的一言一行來看,我們是十分悲觀的。如果下一波運動再起,恐怕不會那麼容易結束,因為之前在「太陽花學運」裡主張撤出議場的鴿派,將會完全失去發言權,而示威運動一旦完全由鷹派主導,衝組們又已記取之前的教訓,變的更難纏回來,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示威遊行都搞像嘉年華會的歷史,恐怕將會完全改寫,到時候整個台灣要付出的代價將會非常的巨大。網路上常有人戲稱「馬英九才是太陽花學運的總召」,仔細想想其實頗有道理,學生們何嘗不想要有呼朋引伴出遊、談談校園戀愛的小確幸,結果卻在凌晨的街頭手勾手與警察對峙,若不是馬英九的召集,鬼才願意以肉身去對抗警方的強力水炮車。
羅比.威廉斯曾經在某部電影裡諷刺美國反恐安檢制度的荒謬,連八十歲的老太太登機都要搜身,他說如果連八十歲的老太太都是自殺炸彈客,那美國這場反恐戰役怎麼可能還有勝算。我們在台灣最近這幾波衝突裡,看到很多綁著馬尾的纖瘦年輕美眉衝在第一線,這畫面讓我們感到不捨與驕傲,卻也擔心又恐懼,其理亦同。


〔 資料來源: 假圖天國 | 引用網址/留言討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