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顯鈞/特稿
馬英九面對學運束手無策,金溥聰廿一日晚上回到台灣,群龍無首的狀況立即解除。一連串的布局、設圈套,不惜流血衝突,不只是解救馬的權力危機,還有通過兩岸服貿的神聖使命。
金一回台,總統府廿二日主動對外強調,「不會接受學生以占據國會議場抗爭方式要求對話」;這是反攻的號角。
接著換江宜樺登場,突現身立院現場,強硬宣示「不會退服貿」,不惜以閣揆之尊被學生洗臉、羞辱;這也是設定的效果。
抹成暴民 削弱學運正當性
反擊一波接一波。廿三日換馬英九親自上場,記者會上把學運貼上「違法」標籤,完全不正面回應學生訴求;這是在「激怒」學生,目的在逼迫學生採取更激烈的抗爭,尋找瓦解抗爭學運能量的機會。
太陽花學運生根在立院,馬政府苦無下手機會。刻意「激怒」學生,拉高對立、升高衝突,當學生轉戰行政院,終於讓馬政府等到機會,狠狠地展現公權力。
此舉有兩大效果,一是藉由放大抗爭學生種種「劣行」,加深「暴民形象」,削弱學運正當性;二是讓沉默的支持者大快人心,盛讚馬政府早該如此。
劇本走到這裡,接下來,就是進一步發動「宣傳戰」、「輿論戰」,大打「安定牌」。官方開始強調,學運造成股市下跌、影響經濟,用意在喚起、爭取反對學運、支持服貿的聲音。
至於王金平,馬已藉由「院際調解」的落空,把立院空轉責任推給王。接下來,早日恢復國會運作、憲政機關不能停擺的聲音,就會慢慢加溫,讓王面臨無形壓力。
至於服貿,馬其實一步都沒有退讓,所謂的「逐條審查」是假,「逐條表決」才是真的,利用藍軍國會多數優勢「強行表決」,馬的決心沒有改變。
馬金集團在等,等學生一個一個倒下,等學生沉不住氣,最後一樣硬幹到底。對馬來說,這是權力保衛戰,服貿是決勝的戰場,他追求的是個人勝利,遠高於國家的穩定,街頭流血,早就是劇本的鋪陳。
紛亂有增無減,只看到一個一意孤行、充滿權力傲慢的總統。
出處: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mar/25/today-fo17.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