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 大地新聞報導 |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
2014-03-14 | |
演說全程錄音 mp3下載
時間 ∣ 2014/03/07(五) 下午3:00~5:00
地點 ∣ 彰化師範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會議室 講者 ∣ 溫振華教授(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 主辦 ∣ 彰化師大-歷史學研究所 台灣的原住民有高山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平埔族),台灣人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乃高山原住民是被漢人趕到山上去的。溫振華教授自從在《台灣風物》63卷4期發表他的論文〈論瘧疾與台灣原住民遷居高山之因〉後,他認為「瘧疾的肆虐,導致原住民人口大量死亡,原住民被逼往高山遷徙至某種高度後不再得病,因此定居高山,建立新家園」,這個大膽的假設,與一般常聽到原住民是被漢人趕到高山上的論點不同,這個說法,引起相當的討論。 1935年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在其著作《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 》立論:原本居住於平原以狩獵為主的種族不敵後到(台灣)以農耕為主的種族(平埔族),加上平原獵物減少,人口增加,導致該種族由平原往高山尋找獵物,因此產生了高山原住民。溫振華教授指出,雖然移川子之藏能獲得的資料不足,不過已有別於早年台灣人不知道有平埔族的歷史以為是戰後漢人才把原住民都趕到山上去的觀念。 溫振華教授提到1976年西方世界史學者William Hardy McNill之著作Plagues and Peoples《瘟疫與人類》內容談到白人之所以能擊退眾多的印地安人,是因為印第安領袖感染天花,印第安人以為是遭天譴而失去戰鬥力。天花病毒被認為是從埃及源起(法老王屍體臉上的痘痘),然後向世界傳播。因此溫振華教授認為傳染病對於人類遷徙與競爭影響甚深,也進一步開啟他深入研究傳染病(瘧疾)是否是造成台灣原住民遷徙高山的因素,其立論基礎有以下三點: 第一,瘧疾是非常古老的疾病,又被稱為寒熱病,因其病徵為明顯的忽冷忽熱,瘧疾的傳播媒介是瘧蚊。台灣傳播瘧疾傳染病的媒介是微小瘧蚊(Anopheles minimus),其生存環境是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乾淨水流。因此台灣平地乾淨的溪流正是微小瘧蚊最好的生存環境,愈高海拔微小瘧蚊愈不容易生存。6500年前台灣海峽已形成,來到台灣的南島語族,應坐船來到台灣,因此最初應居住低海拔的地區。溫振華教授假設上岸的族群,很快就面臨到瘧疾的威脅,面對瘧疾的威脅,造成死亡。為逃避瘧疾有三種選擇:1. 往平原地區遷徙、2. 沿著河流往上游地區遷移、3.離開台灣,移居島外。 第二,6500年前台灣傳入大坌坑文化,其文化分佈地在台灣北、南、東皆有遺址發現,溫振華教授認為初來台灣的南島語族,面臨瘧疾威脅,最容易逃避的方法就是遷到其他平原地區,因此台灣平原各地皆有同質性甚高的大坌坑文化遺址發現。而河流也是遷徙的道路,在躲避瘧疾的過程中,有的沿海遷移,見有適合居住的台地就住下來。如再有瘧疾威脅,就再往上遷移。到達某一高度後,瘧疾的威脅不再。人們從經驗中,知高海拔沒有瘧疾。高山環境雖然氣溫較低,但可透過燒材取暖來克服,高山上亦可進行狩獵與農作,因此沒有瘧疾的山上成為這群原住民的新家園。1930年霧社事件後,日人從事大規模的部落遷徙,原住民耆老反對者頗多,也說明其對瘧疾的害怕。 第三,從台中市大甲溪上游七家灣遺址下層文化(主要年代在3500B.P.(距今),海拔2000公尺)、南投縣濁水溪上游曲冰遺址(主要年代在3600B.P.~2400B.P.,海拔在900—924公尺,但四周山地在1200公尺)、嘉義縣阿里山鄉Yingiana遺址(主要年代在3800B.P.,海拔1000公尺以上)這三個高山遺址所發掘的文化層推論(從平原帶上山的文化),3500~3,800年前,遷到1,000公尺以上高海拔地區,其遷徙的動力,瘧疾的威脅應比人口壓力與生存競爭更有說服力。 溫振華教授最後強調,他的論點不代表完全正確,他也不能否認近代漢人與原住民的族群衝突(網路上有人指稱溫振華教授此瘧疾論點是在用蚊子幫漢人說話),他也希望其他學者專家提出不同意見,這樣才能使真相愈辯愈明,最重要的是能理解出為何這些原住民這麼早就跑到這麼高的山上去。而有聽眾發問,難道平埔族就不怕瘧疾嗎?溫振華教授則回答,高山原住民的領域觀念強,平埔族群無法走進山裡生活,就只好在平地居住,因瘧疾死亡也沒辦法。 溫振華教授的演講,結合台灣的考古學與史學,創新的論點,讓人更加體會台灣古文明的深度、廣度與多樣性。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溫振華:論瘧疾與台灣原住民遷居高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