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局防疫醫師劉宇倫(左)示範被蛇咬傷正確的處理方式,右為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 (記者簡榮豐攝) |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清明掃墓時,若在野外與蛇不期而遇,該如何反應?其實台灣的蛇領域性不強也很膽小,看到人就像看到「掠食者」,只會裝死不動或逃走,除非被人意外踩到或蓄意攻擊,否則是不會主動咬人的;就算咬了,蛇也不一定會輕易釋放寶貴毒液。
蛇類專家建議,到郊外最好穿上長褲,先以手杖「打草驚蛇」後,再慢慢行進,就能與蛇和平相處。
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毛俊傑指出,在台灣蛇類中,只有16種有毒,其中又只有6種有咬人的紀錄,包括保育類的雨傘節、眼鏡蛇,鎖鍊蛇、百步蛇、龜殼花,還有赤尾青竹絲。
雨傘節、眼鏡蛇和鎖鍊蛇是屬於「游獵型」,外型明顯容易發現,受人干擾時以逃跑居多;另外,百步蛇、龜殼花、赤尾青竹絲都有保護色,是「坐等型」的蛇,所以常會被人不小心踩到,其中又以龜殼花最敏感,比較容易咬人。
毛俊傑說,在野外看到蛇,最好與牠保持大約2公尺的安全距離,然後快速離開即可。
衛生署統計,每年被毒蛇咬傷人數約有一千多人,死亡率不到1%,這都要歸功於抗蛇毒血清。這些救命血清是由144條毒蛇犧牲自由,由人採取珍貴毒液,經去除毒素後漸進打入馬匹,再由馬匹的血液提煉而來。疾管局每年製造5千劑抗蛇毒血清,每年都會用罄。
防疫醫師劉宇倫表示,被蛇咬傷第一時間一定要保持鎮定、看清楚蛇的特徵,將咬傷部位的飾品拿掉,以避免腫脹後引起壞死,然後距離傷口5到10公分的近心端綁上絲襪或彈繃(鬆緊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為原則),再「走去就醫」,不可奔跑,以免加速毒液循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