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廟,可以很妙、非常妙!


◎ 王鏡玲
歲末年終,媒體常常報導很多傳統廟宇舉行各式慶典,幫信眾祈福改運、消災解厄。在這個經濟不景氣的低迷環境中,注入不少生機與民情宣洩的管道。
近年來少數地方大型廟宇意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例如台北大龍峒保安宮,積極訓練優質人文擰i的多種語言導覽人員(國、台、英、日),介紹廟宇之美給來參拜或參觀的遊客。還搭配神誕慶典,舉辦相關藝文活動,提供長達一個月的傳統戲劇(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等)、以及各種即將失傳的藝陣的展演空間。保安宮也開始徵求保生大帝新時代的劇本,與提供演出機會,為新時代寫出新神話素材。
北港朝天宮松山奉天宮,則曾提供另類的通靈者畫作展示空間,有別於現代美術館冷調佈展的氛圍,介於抽象與寫意之間的宗教畫,透過畫展導覽者與前來觀看的信徒熱絡互動,漫談靈性追尋等等,為傳統廟宇開出新的宗教畫佈展格局。
大部分地方傳統廟宇沒有意識到世代的斷層,固守傳統慣俗的運作方式,不敢嘗試新型式,害怕觸犯禁忌,卻沒有發現傳統廟宇逐漸僵化,變成「老人俱樂部」。也尚未意識到那些有歷史性的廟宇,進入工業社會之後,不再只為地緣性的信眾作消災祈福的服務,也可以扮演傳承在地記憶的角色,甚至創造新的神話。例如每年苗栗通霄白沙屯媽祖進香,不斷為台灣改寫新的神話史。
有文化創意的廟宇,小廟也可以立大功。例如誰是「現代門神」,就有諸多發揮空間,台南鹿耳門鎮門宮油畫風格的赤腳洋門神,頭帶蝦蟹帽,又像蝦將蟹將,還手拿門神聘書認證。又如台灣新生代的萌版媽祖漫畫,已經出了好幾期,但是台灣各地的媽祖廟,會像賣媽祖公仔一樣放在服務台賣嗎?
民間信仰的智慧,長期以來一直被邊緣化。首先,由於學校教育長期對於民間信仰智慧的歧視、對於母語的打壓,加上現代藝術菁英重西洋、輕本土,對於民間信仰有階級成見的排斥。
其次,被邊緣化的傳統信仰,對於自身的威權性格與禁忌特質,也尚未找到符合新時代的對應之道。
基於這些現實面的限制,以致於母語已經不輪轉的年輕世代,很難有誘因學習到母語精彩傳遞下、敬天惜福的前人智慧與活生生的文化資產。
筆者曾經到台北景美觀看現代劇場工作者,藉由廟方戲臺表演一齣拼裝傳統愛情神話和現代都會生活的國語劇。可惜,都會年輕菁英沒有發展出和當地土地公廟互相激盪的劇情。回想起一九九零年優劇場《七彩溪水落地掃》到各地廟宇表演、和地方藝陣「鬥鬧熱」的精神,值得懷念。
新的一年來臨,台灣經費充裕的傳統廟宇,若能將傳統信仰的智慧,結合新時代的因素,邀請不分傳統或現代的劇場表演者演出新神劇,邀請年輕世代參與廟宇導覽與廟史整理,印製具有廟史、民間智慧與地方特色的農民曆,架設生動有趣的網頁設計,撰寫神明新時代的故事,甚至幫廟宇作專屬歌曲、拍攝紀錄片、出漫畫、舉辦神明系列的Cosplay活動等等。相信台灣近年來大專院校所培育的文創人才,將有更多人盡其才的機會,也將是讓傳統民間智慧脫胎換骨,有新時代風華的契機。(作者為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