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平常不沾鍋 得獎搶沾光


◎ 李嘉慶
桃園縣教育工會指責縣內新明國小手球隊出國事件,好像問題全都是校方與教練的問題,其實問題的癥結是政府無能,而學校與帶隊的教練、隊職員的做法,確實有討論的空間。
本人以過來人的立場來探討問題(十幾年前我也曾帶球隊出國比賽),教育工會不應該一味打擊校方與教練。尤其在中小學校園中,願意組運動校隊的校長已不多見,願意犧牲課餘時間訓練選手的老師也寥寥無幾,對於整個事件,也許學校有更好的方式處理。而事件中最應檢討的是政府,每次運動選手在國際賽事有好的表現都想沾光攬功,殊不知運動選手的培養是從小扎根,卻不願意投資一些經費在小選手身上。也因此中小學運動校隊數越來越稀少,運動選手數也一直在萎縮中。政府從中央到地方,沒有人在注重體育運動,早期得到全國前三名的運動團隊,政府的補助能讓選手無後顧之憂出國比賽,而今出國比賽的經費少之又少,難怪每年暑假運動選手到處籌湊經費參加比賽的戲碼一直重演。有的校長與教練最怕得到全國冠軍,因為常常籌不出出國比賽經費而傷腦筋。
尤其近年來馬政府編列體育經費一直被刪減,而被刪的經費,往往就是選手的補助款,而國際考察或觀摩經費卻有增無減。政府往往只會錦上添花撿現成功勞,同時只會把口號喊得響亮,執政者只注重硬體建設,不願投入人才培養工作,只願將大筆經費辦大型活動︱︱例如台北市要花幾百億辦理世大運、花博等,但其實每年撥不到幾億經費,就能讓選手有經費出國比賽,而不是讓基層運動選手自生自滅。
體育運動常常被視為國力的象徵,體力就是國力,尤其在經濟不景氣中,藉由體育運動賽事提振國人士氣,體育運動更能超越意識形態,藉由體育運動凝聚國家意識,也能讓社會更和諧,經濟不景氣的悶氣有出口。
(作者為教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