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沉迷電玩 青少年暴衝 破壞性情緒失調

▲罹患破壞性情緒失調的青少年,因大腦杏仁核、前額葉活化程度不夠,易情緒控制不佳,出現暴力行為。(記者王昶閔攝)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越來越多青少年稍不如意就會打人鬧事、自殘自殺,看似血氣方剛的性格,其實可能是最新文明病「破壞性情緒失調」,國內每百名高中一年級新生中就有3到5人罹病。

明年列新版精神科診斷準則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主任葉啟斌指出,現代父母放任孩子沉迷電玩網路與凡事有求必應的錯誤教養方式,正持續破壞青少年「察言觀色」與「衝動控制」的能力,導致其不是白目惹禍,就是動輒暴衝鬧事,建議父母應檢討教養模式,以免養出「暴衝世代」。

年輕宅男只因父親多念幾句就以鐵鎚弒父、法律系大學生因好玩結夥搶劫情侶、青少年一言不合就互砍橫死街頭,這些一時衝動犯下的離譜罪行,令社會各界難以理解,但醫界已逐漸找出答案。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科去年一項針對台北市高一新生的最新調查,當中高達10%符合「破壞性情緒失調」(嚴重情緒失調)的診斷,其中更有3%至5%獲得確診。此病是一種最新的診斷標準,將列在明年5月國際精神科醫學界新版精神科診斷準則中。

葉啟斌指出,此病主要症狀是,當患者自覺遭不公待遇或言語,就會出現言語或行動上的破壞或報復行為,持續時間至少一年以上。如果不及早治療,不僅會加深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挫折感,到成人期後容易演變成嚴重型憂鬱症,甚至出現自殺行為。

成人後易變成嚴重憂鬱症

三總該項調查發現,罹患破壞性情緒失調的青少年中,有45.5%同時罹患過動症、36.4%同時罹患對立性反叛疾患、31.8%合併嚴重憂鬱症、18%合併躁鬱症,已達需要就醫治療的程度。

葉啟斌表示,此病除肇因體質遺傳因素外,亦與生活習慣與教養模式有很大關係。舉例來說,目前青少年過度沉溺網路與電玩,在聲光刺激強烈的虛擬世界中,需求很容易立即得到滿足,但回到現實世界中卻有很大落差,於是面對挫折忍耐力就下降,容易不耐煩、情緒失控。

葉啟斌建議,要預防這種精神疾病,父母不能太溺愛孩子,也不能對孩子有求必應,以免因此降低其挫折忍耐度,建議父母以集點獎勵的方式,延遲孩子從需求到獲得滿足的時間。

檢討教養 少玩電玩多到戶外

此外,暑假來臨,家長應減少孩子玩電玩、上網的時間,儘量多帶孩子到戶外走走或多做運動。多運動可鍛鍊耐性,並刺激腦內神經滋養因子的分泌,修補缺損腦神經細胞,有助加強情緒控制力。



相關閱讀:
情緒失調非天生 電玩一族易暴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