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主題演講:台灣主體教育之困境與展望


新聞報導 -
作者 杜正勝   
2012-06-21
【編按:本文發表於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2008年年會】
前教育部長 杜正勝


承蒙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 (NATPA) 盛情邀請,在 2008 年年會上發表專題演講,我願以自己的歷史專業和過去幾年從事公務的經驗,提出一些觀點向各位學術界、教育界先進請教,並且集思廣益,為我們的國家台灣尋找一些可行的路徑。


本文從數十年來追求民主自由諸先進的努力,點出形塑國民心靈的教育才是國政的根本。接著分析所謂的 「意識形態」— 一個被統派傳媒定義及專門指涉的名詞。任何國家、任何政府、任何政黨的政策都會反映他們所選擇的意識形態,教育亦不例外。但統派媒體及政客,「打著紅旗反紅旗」,利用人民對國民黨過去強力推動意識形態的厭惡,而誣指民進黨政府回歸台灣本質的主體性教育是意識形態,是政治力介入教育領域。他們排除台灣主體教育是要維護原來國民黨的政治力強行培育的中國主體教育,所以形成一種詭異的論述:講 「台灣」 這個新的觀念是意識形態,講「中國」那個數十年累積的宣傳便沒有意識型態。


第二部份分析鄉土、本土、主體性和國家。「本土」、「本土化」 或 「主體性」 是九零年代開始流行的概念,具有相當程度的糢糊化,是臺灣意識覺醒後而台灣尚未成為正常國家時創造性模糊之名詞。一方面它不像 「鄉土」 那麼確定是地方性的,但另一方面它也沒有很明顯的 「國家」 意味,所以在中國意識還相當充斥的台灣,本土、主體性雖瀕臨火線邊緣,但基本上還可以安然無事。九零年代雖然台灣主體意識日益增長,但國中一年級 「認識台灣」 的課程還是遭到統派頑強的抵抗,而教育部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也使此一牽動台灣主體性的心靈改造課程中途夭折。


第三部份討論我在教育部長任內建立台灣主體性的政策與作為。為使台灣主體性不流於政治口號,一定要加強學術研究,但台灣過去的人文學以中國歷史文化為核心,致使台灣研究在大學邊緣化;而世界主流學術社群中台灣研究夾在中國研究與日本研究中,台灣當以韓國為師,擬定策略以引起世界學術界的助益。我的具體作為是在國內大學增加員額以強化師資陣容,而在國外著名大學則設置台灣講座。


中小學相關課程,確立台灣史單獨成冊,台灣史不再零碎地附屬於中國史,而有其一貫的發展脈絡,以建立國人台灣主體的概念。小學的母語教學,多年來台語拼音系統本土派學者各持己見,互不相容,在我任上,確立以台羅拼音系統作為教育部的政策。高中國文,讓白話文與文言文各半,參考選文有關台灣的課文也稍有增加。這些都經過無數的鬥爭才有的成果,由此可見台灣主體性的教育口號易說,真正落實還是困難重重。


第四部份討論台灣主體的心態及主體的核心價值,我對台灣人的性格是比較悲觀的,帶有相當濃厚的奴才性,這可遠溯於平埔族。台灣人要當家作主,須在文化心靈層次建立正確的認識與觀念,我以橫躺地圖事件來突顯號稱本土派政客心理的障礙。我並且闡述同心圓史觀與主體性的關連,而其意義則建立在個人的尊嚴和價值之上,與中國傳統文化以統治者作核心,全國人民都成為附屬品,而形成的專制文化截然不同。個人的尊嚴和價值是臺灣主體性的核心。


最後我呼籲海內外知識份子聯合起來推動第二次的台灣文化啟蒙運動,以再造台灣人的心靈。
(未完待續,發表於 200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