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政策錯誤全民受罰

馬英九總統這個月二十日就要就職連任了,過去這四年,馬政府究竟完成了什麼政績?是該到打成績的時刻。依據馬英九的自我評量,政治上,開創六十年來前所未有的兩岸和平,經濟上,與中國達成ECFA的簽署,應該是他最得意的兩件大事,但是第一任即將屆滿前夕,行政院主計總處甫公布,今年全年經濟成長預測下修為三‧三%,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則上修至一‧九四%,但不敢肯定不會破二%。這段官方說法,對照於馬蕭配二○○八年胸脯捶到黑青的諸多願景保證,看來對某些人來說,政治果真只是高明的騙術而已。
所謂六十年來最好,當然是自認比兩蔣、李登輝、陳水扁更行,是台灣一甲子以來的第一人。在馬總統第二任即將開展之際,相信絕大多數民眾都期望台灣真能向前行,而不希望國政陷入惡性重複甚至是惡性循環,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從幾個攸關人民福祉的指標來客觀地做比較,看看馬英九的第一任到底都為大家做了那些事,這些事是好事或壞事?
首先看看歷年的失業率,蔣經國對中國實施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政策,他於一九七八到一九八八年當總統的十年間,失業率全數控制在三%以下,最高的是一九八五年的二‧九一%,大家都知道當年的時空背景是石油危機造成國際不景氣所導致的衝擊;李登輝則採戒急用忍政策,他由一九八八到二○○○年執政十二年,歷年失業率除了一九九九年到達二‧九二%,其他全數都在一、二%左右;陳水扁由二○○○年到二○○八年主政八年,前六年對中國的經貿採取「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失業率開始上升,最高是二○○二年的五‧一七%,其他每年都破四,到了二○○六年發現台灣不能過度依賴中國,扁政府改採「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失業率果然開始下降,二○○七年降到三‧九一%。
那麼馬英九呢?二○○八年五月上台後,為了「拯救」失落的二十年,結束「鎖國害台」,他開始政策性主導全面對中開放,台灣的失業率二○○九年五‧八五%,創下歷史紀錄,二○一○年五‧二一%,這是史上第二高,二○一一年四‧三九%,今年一至三月平均四‧二○%,四年都高於陳水扁交棒給他時的數字。從「創造」失業率的角度,馬英九確實是「第一人」,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都被他打敗了,不過這是人民的痛苦指數,不是幸福指數。馬英九曾是蔣經國的英文秘書,在馬的邏輯下,蔣經國的「三不」絕對是鎖國中的鎖國,而蔣經國說人民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馬英九這四年不但把人民需要就業這件生存的大事,搞到這款地步,政府舉債增額更是前所未有,真不知他每年去謁陵是在炫耀或是去懺悔?
現代國家的施政以人為本,人才是主體,不光在追求GDP的成長,環繞著人的問題,除了就業,就是所得,這點馬英九也創了紀錄,就是我國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只有三萬四千多,回到十四年前的水準,導致國內培訓的優質人才,由於薪資過低因此容易流失,最近還被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公開引為星國的「殷鑑」,真是讓台灣又丟臉、又沉痛。
台灣確實是走上了惡性循環的泥濘之途,而不是馬英九所稱的康莊大道。為什麼會如此?其實很簡單就是要素價格均等化原理。台灣的經濟發展若不尋求與先進國家加強連結、降低貿易成本,一味貪圖中國的較低成本與市場,因而減緩自身技術的升級,當兩個國家技術相當時,台灣的工資水準當然逐漸被中國的低工資往下拉,而企業為了接近市場因而產業外移,造成台灣的失業率,並且帶動台灣的人才、技術、資金三大生產要素前進中國,於是技術與工資又跟著上不去。這些年,大家一直在討論為什麼南韓能、台灣不能?問題就出在只連結中國,未連結世界,於是反而被邊陲化。
未來四年,台灣還要繼續這樣下去嗎?數字會說話,馬英九的政策不是「對人民有利」,而是對少數赴中投資的資本家有利,所有留在這塊土地上打拚的人,卻全都成了政策變相懲罰的對象。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為政者戒之,慎之!

出處:自由時報/社論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3/today-s1.htm


Liru : 以前常有人說: 誰當總統都一樣。相信很多人現在會覺得,誰當總統差很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