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喪偶之痛〉當另一半走了……

圖/葉懿瑩
圖/葉懿瑩


文/丘引(寄自美國)
把歡樂帶給大家,卻把哀傷留給自己的歌星鳳飛飛在丈夫走後3年,就因肺癌過世。是癌症奪走鳳飛飛的生命,還是感情沒了依靠,讓她提前走了?
一首「想要跟你飛」似乎道盡了鳳飛飛想念丈夫,哀傷到想要跟著丈夫走,這有可能是她那麼年輕就往生的根本原因。
<丈夫走了>深沉之痛 因人而異
配偶過世,往往帶給活著的對方是哀痛欲絕,因此,很快就跟著走了,尤其是中老年伴侶的機率更大。
這其中又以太太過世,丈夫旋即辭世的比比皆是,主要是男人依賴太太很多,包括感情、社交、生活上枝枝節節。
普遍上,男人的社交能力比女人相對弱很多,至少,女人在喪偶後,敢向外求援,在女性友人和子女的協助下走出來,並積極的參與社區的活動和義工,也投入宗教信仰,藉此得到精神的寄託。由此,女性喪偶者往往活得比男性喪偶更長久。
但一旦是感情上依賴對方很深者,則不論是男性喪偶或女性喪偶者,通常都面臨極端困難的處境。這當然也與個性有直接關係。個性上保守內斂和嚴謹的人,在喪偶後,每一步都走得比個性外向樂觀的人更艱困。
我的媽媽就是其中的例子,她不只是感情上的依賴,幾乎是各方面都依賴丈夫,丈夫是她的腳,她要到哪兒都要丈夫載著走,連和子女的聯繫,也仰賴丈夫溝通;丈夫是她的頭,也是她的眼睛,丈夫是她的一切。丈夫走了,我的媽媽就像失去靈魂一樣,哀傷欲絕,整個人更是瘦了一半。我的爸爸走後3年,媽媽在孫子女的逗弄下,才第一次展露笑容,那樣深沉的喪偶之痛,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
相反地,若配偶生病臥床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喪偶哀傷就降低很多,甚至有卸下負擔的輕鬆感。如我的美國朋友安妮塔的丈夫生病臥床30年,她在工作和照顧孩子下,長久照顧丈夫,為丈夫翻身等疲憊到難以承受,丈夫斷氣的那一刻,她不但鬆了一口氣,還立刻跪地感謝主帶她的丈夫走了。
因為她的經驗如此,她認為像我的媽媽哀傷3年,是太久了。「這樣很不利健康,生活和生命都要往前走。」她曾對我說。她和我的媽媽的喪偶經驗差別很大,還包括她是獨立性很強的老人,已經85歲了,自己烹飪、自己住,自己去看醫生,還天天自己開車到處跑,到處做義工,或拜訪朋友和子女的家庭,甚至參加電話讀書會。
安妮塔的生命沒有依賴過丈夫,這帶給她的晚年和我的媽媽截然不同的經驗與際遇。
<喪偶劇痛>哀傷6過程 陪他走過
失去親人的劇痛,以喪偶最甚。失去親人的哀傷有6個階段等級,叫Six-R process of mourning。
第一階段是承認和接受親人過世的事實。例如安妮塔的爸爸過世的第一個晚上,安妮塔主動要陪她的媽媽睡覺,以安撫媽媽喪偶的傷痛,但她的媽媽當下拒絕,並說:「既然我已經失去丈夫,從今天開始,我就得一個人過活。既是如此,何不從第一個晚上就開始?」但這是個性獨立女性的反應,而多數的人很難接受親人遠去的事實,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第二階段是對失親的反應,包括經驗連結,分離、懊悔、深沉的痛。
第三階段是追憶親人,回憶往事、一再地訴說、夢境、包括死亡的過程等。
第四階段是告別過去。
第五階段是重新調整失去親人的生活和腳步,重新訂定新的生活目標和方向,並有新的生活空間。
最後是再投資,揮手告別沉痛和過往,全面往新的方向走。
由6個失去親人的哀傷過程,我們能理解個性保守、低調、嚴謹、體貼他人,什麼都要自己扛的鳳飛飛歷經丈夫癌症、往生,一個人孤單的承擔所有的一切,擔子太過沉重。所有失去親人的人,不論年紀大小,不論性別,也不論教育程度高低,工作和收入及社會地位,都需要友情和愛情的支持。
愛情不一定是男女之間,親人和手足及朋友之間的愛,是絕對重要的。我的一個七十幾歲的美國女性朋友莎拉在喪偶兩年後,雖然已經有約會對象,但談及她的丈夫時,還是泫然淚下。由此可見,揮別失親的哀傷,不盡然是有了新的感情對象,就那麼容易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這也說明,失親的人需要更多的精神和感情上的支持及陪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