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馬政治、龍文化

作者 李敏勇   
2012/02/18, Saturday
龍應台挾野火的聲勢,出任馬政府文建會主委,並將成為首任文化部長,料將有一番作為。比起黃碧端、盛治仁、曾志朗,她不只傳播界力道強,能壓得住文化界諸大老的陣頭,也是持有馬英九令旗的閣員。誰說將來「文化部」不會是首席部樣子?但「夢想家」觸及馬腳,怎麼碰?
只是,在殘餘、虛構、他者的中華民國體制裡,而且黨國化這麼嚴重的分裂認同國家,她也有致命的包袱。看看她為接公職才不得不放棄香港居留權,與一般中華民國官員,以有無公職,決定去留他方公民權、居留權一樣。(香港不是一個國家,當然不是國籍問題。)
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裡,龍應台把戰後以外來、流亡政權統治台灣的歷史,稱之為「失敗者匯集在台灣…發展出一種遠離戰爭、國族的價值觀,一種溫柔的力量」的歷史。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以及長期戒嚴化的轉型正義呢?
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陳水扁當總統時,馬英九分化、利用二二八事件受難家屬,龍應台以文化局長,硬是讓績效評估良好的台灣和平基金會放棄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的經營,讓有戒嚴時期情治背景的梅可望,以其社團法人接掌,離離落落,後來導致公辦民營的立意破局,文化局收歸官營。背後難道沒有馬表面說一套、暗地不懷好意的一面?龍應台對郝柏村的恭維,也讓人匪夷所思!戰後德國,會這樣嗎?
沒有確立一個真實的國家,以國家之名的文化發展必然存在著欺罔性。以台北、以香港的「城市」保護傘不再,龍應台也許能為個人留下業績,她的台灣南方成長經驗會有地域平衡感。但為國家留下文化業績,是有障礙的。一九五九年,作家安德列.馬羅(Andre Malraux)任法國第五共和戴高樂政府國務部長兼管文化部之豐功偉業,難道不是基於「法國」的國家?
「中華民國」仍然只是一個想續存其不正常國家條件的政治體,這種歷史共業扭曲集體國民人格,產生「奔向祖國」症候群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台灣的國家文化發展中,最重要的「近現代國民意識形塑」所牽涉的認同課題,以及「文化生活志向養成」受限於物化、拚經濟迷障的精神論欠缺。沒有脫殘餘、虛構、他者化,沒有脫黨國化,如何奢望文化的深度、高度和厚度?
(作者李敏勇,詩人)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