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老中」再見啦!:廖中山的海洋心、台灣情 ──我讀我見(5)

大地快捷 - 楊緒東專欄
作者 楊緒東   
2010/01/18, Monday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楊緒東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photo source: 林黎彩專欄 台灣歷史,多元而豐富,不同中國的文化,傳承而來的沙豬詮釋,台灣人要用尊重人權的態度,面對台灣歷史的變遷,每一個過程,皆是台灣建國的動力。

1884~1885年間,大清國與法國為越南政變而引發清法戰爭,禍延台灣。當時法國軍艦為奪取煤礦而在基隆港、深澳港、淡水及附近山區激戰10月餘,其 過程在清法兩國官方史料中,均有詳細記錄。民間對所有的戰亂都叫做「反」,又因法國全名「法蘭西」,簡稱「西仔」,故民間把在基隆的清法戰爭,叫做「西仔 反」。 在戰鬥過程中的守方,除了大清國派來的軍隊外,基層的兵勇、役夫多為台灣原住的平埔民 族(非漢滿族人);因此,「西仔反」是台灣人第1次為保衛鄉土而參與的國際戰爭,且經長達半年多的浴血苦戰,使登陸的法軍未曾越過基隆市郊。基隆的「西仔 反」,在整體台灣歷史上,應該給予重要的定位。

「西仔反」陣亡的清軍及台灣民伕,原葬在大沙灣山麓,後因道路施工而向海岸外移,改建成現在中正路旁,靠近東八號碼頭附近的「民族英雄墓」,同時期陣亡的 法國軍人,共約5至7百人,當法國在1885年6月撤離前,把他們的屍骨集體埋葬在二沙灣近岸的坡地,並建成佔地約三百坪的墓園(距前述的「民族英雄墓」 約百餘公尺),供法國官方及民間定期來台祭拜。1895 年,清日兩國因爭奪在韓國的權益引起的甲午戰爭,卻由台灣背負十字架而結束,在日本取得「合法統治」台灣兩年後(1897),日法兩國簽訂保護墳墓議定 書;終戰後,法國駐台之外交單位,再次獲得我國政府之同意,繼續管理、維護該公墓至今;使彈丸之地能為當年「西仔反」戰役留下的歷史見證

「二沙灣」,以前曾以當時戰死的法國海軍艦隊司令「孤拔」(J. Courbet)之名,被叫做「孤拔」海灘,即現今「法國公墓」的所在地,連同鄰近的「海門天險」,以及獅球嶺、太白里、大武崙、月眉山等地的砲台和兵 營、陣地等相關史蹟,構成一系列的訪幽、尋勝的景點,實在是基隆市最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基 隆市民及政府,理應仔細蒐集、研究清法戰爭在基隆的史料,與法國聯合召開國際性歷史研討會議,並根據史實,積極整理及維護相關的遺跡,則對發展基隆成為國 際「海洋城市」,除了有效管理海港業務之外,如何經營各項與海洋相關的事務,特別是文化內涵方面,更是永續經營的必備條件
廖中山,1998,"請讓法裔好兄弟安於斯土",《「老中」再見啦!:廖中山的海洋心、台灣情》,禾雅文化,台北市,pp.234-235。

信仰,才是台灣自決、自覺的力量。

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錯誤的冤案,官方公佈有29,042件,具退休的情治人員說:約有6到7萬件,受害者約20萬人;如果連他們的家人算起來,應有百萬個無辜人民受到政治迫害,輕則終生苦難,重則家破人亡。在這種暗無天日的期間,台灣的正信宗教在哪裡?

猶記得早在1964年,彭明敏師生3人所發表的台灣「自救宣言」曾明確指出:反攻大陸是神話,中華民國是騙局。不幸的是,這個騙局至今仍屬「正信」。 台灣的宗教界,只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1977年發表了「台灣人權宣言」,其中曾促請政府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在解除戒嚴前後且直到現在,在許 多抗議不義的社會改造運動中,除了長老教會、新約教會及萬佛會外,甚少看到其他「正信」的宗教團體。很慚愧的是,我也曾經疑惑過上述3個教會的行為是否符 合「正信」。
廖中山,1998,"正信與迷信",《「老中」再見啦!:廖中山的海洋心、台灣情》,禾雅文化,台北市,pp.248-249。

真正的宗教訓誨,應以尊重生命、人權及社會公義為準則,突顯時弊、進而匡正權勢者的良心,遇有弱勢者受迫害時,盡力給予非暴力方式的教助。無奈國民黨人完全不懂文明社會法則,常以:外國人干涉內政、從事宗教以外活動、思想有問題……等藉口,做出適當的反應;這完全是義和團式的心態使然。人類文明將要進入21世紀的今日,國民黨政府仍以此陳腐之見處理政務,實在可歎!
廖中山,1998,"黑名單外一章",《「老中」再見啦!:廖中山的海洋心、台灣情》,禾雅文化,台北市,p.251。

後言:
凡是具有良知、良能的良心人物,皆來自於自我肯定,生命的意義,在於對於自己人格的確立,其根源在於對歷史背景的瞭解,而能立志於生命意志的信仰。

(全文完,撰於2009/10/07)

轉載自台灣228網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