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外交成敗怎可依賴中國的「施捨」?

作者 自由時報/社論

外交,是國家主權的重要表徵,外交官從事外交的目的,也以維護國家主權的獨立、完整和安全為第一要務。一個國家的外交作為是否強固,若是以另一個國家是否拒絕其邦交國的建交要求,做為評斷的標準,則這個國家喪失了外交自主權,還能稱之為國家嗎?

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是現代國民的基本常識,但是要競選連任的馬英九總統卻連起碼的認識都沒有,最近居然十分得意的向人民宣布:活路外交政策讓兩岸不在爭取邦交國方面惡性競爭;政府掌握到至少有三個邦交國曾想與中國建交,但遭到了拒絕。按照這段談話的邏輯,大家顯然應該向中國「叩恩」,感謝其高抬貴手,才讓台灣保住了既有的邦交國?

馬先生顯然也認為,中國接受了他的休兵主張,因此台灣不必再接受邦交國的「勒索」與「要脅」。果然,他說:現在對邦交國該說不的時候,可以明確說不,成為受人尊敬的國家;而且三年多來外交經費減少,可以轉用在其他方面。原來,馬政府維繫邦交的方式不在於強化經營與友邦的雙邊關係,甚至他的態度似乎是鄙視與嫌惡的,請問這是在辦外交嗎?他又把台灣的邦交國當成了什麼?如此言語如果傳到各友邦,不會引起風暴?如果馬政府以這種姿態可以「成為受人尊敬的國家」,那麼邦誼應該更鞏固才對,何以會有三個邦交國想去與中國建交?

從馬先生的敘述中,這三年來政府的外交經費減少,應該是個有意識的蓄意行為,對照這些年國防預算的同樣遞減,向美軍購的困阻不前,是不是可以定義:所謂「活路」與「不武」,正是全面的自我繳械,並且把國家的主權與安全完全寄託於中國的喜惡之間,則中國豈不要你生則生,要你死則死?

總統的法定職掌包括外交、國防與所謂的兩岸,如果外交與國防弱化了,只剩下馬先生誇口的「目前是台灣有史以來與大陸交流最頻繁的時刻」,則這是什麼總統?最近監察院長砲轟公務員如果領九萬薪水卻只做兩萬元的事,這些人就是詐欺犯!這句話在這裡適不適用?

中國現階段為什麼不必與台灣的邦交國建交?因為馬英九不但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而且他執行的政經傾中路線具有化獨漸統的效果,這種在台灣內部建立傀儡政權的夢想,可以在台灣的民選政府中尋覓到屬意的對象,這真是自動送上門的禮物,六十年來,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確實是「歷史難得的機遇」,共產黨直接挺著它,無須付出額外成本,就可以獲得最佳的投資報酬率,何必還要轉彎繞遠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既然是如此格局,怎麼可能「國家受人尊敬,國民才有尊嚴」?

前陣子,美國債信遭到降等引發全球性恐慌,馬政府最早的處置作為稍嫌落後,居然讓中國急著在對岸的網站上公然下起指導棋,「提點」馬英九不但要有行動,而且要有有效的行動。這口氣像不像老子在教訓不成材的蠢蛋?相信台灣人民聽來真是情何以堪。

看清了問題的本質後,大家即不難理解,為什麼台灣與中國之間明明各自的核心利益衝突這麼大,交集這麼少,但是中國卻能很容易的對台灣的不同政黨做出差別對待,說穿了,不就是中國喜歡對中國有利的政黨,既然對中國有利,對台灣有利當然就不是這種政黨的優先順位,那麼,這種政黨存在台灣要幹什麼?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