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影片】2016台灣本土社團論壇講座-勞動政策與社會改造/孫友聯秘書長

新聞報導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6-05-12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時間:2016年4月16日
地點:中農附旅

大綱:

1.   如果工資不斷壓低,直到不能再低的時候,就會開始壓縮原料成本,台灣企業主應該思考壓低成本難道是產業的目標,後續導致的社會問題將越來越嚴」重。例如食品安全問題。

2.  全台灣的外勞,政府統計有六十萬,馬英九上台後,增加二十二萬外勞。

3.  台灣勞動生產力指數一直在上升,單位勞動產出的成本一直下降,這代表勞工更賣力工作,但經濟發展美好的果實,並沒有分配給勞工。

4.  理論上,經濟成長會帶動薪資成長,但在1992年左右,薪資成長和經濟成長脫鉤。

5.  台灣高失業、低薪和高缺工並行,這違反經濟學原理,假設缺工,理應帶動工資上漲,但引進外勞後,壓低本勞對薪資的議價能力。諷刺的是,台灣政府部會中最怕沒有外勞的是勞動部,因為職訓局百分之九十五的經費是來自就業安定費,在歐洲,這筆經費應該來自公共預算編列。

6.  薪資若調漲百分之五,也佔工廠營收比例不到百分之二十,這顯示薪資佔成本的比例非常低。

7.  台灣的基本工資,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才超過兩萬。

8.  台灣的教育很奇怪,就是強迫你習慣一天工作八小時,八小時候還加班,加班還不給加班費。工作延伸、工時過長,家庭的關係就會淡薄、家庭功能弱化、減少公共參與,最後得到一個過勞的身體。

9.  這代的人縱容政府減稅和舉債,惡果卻是要由下一代人承擔。

10.  未來的年金改革是新政治和新社會必須完成的使命。公保人數五十九萬,政府提撥2500億,農保人數一百四十五萬,政府提撥1303億,勞工九百九十二萬,錢在哪裡?台灣還有減稅的空間嗎?

11.  若繼續讓低薪、不公平的年金制度惡化下去,年輕人會以一種「拋棄繼承」的態度出逃。

12.  公平經濟的三大目標:建構「公平經濟」新思維、重新打造集體與個體勞動法令、啟動殘破社會福利的重建工程。

13.  勞動保護的部分:一、適時工時,逆轉台灣長工時的職業結構。二、安全職場,建構安全健康職業職場-預防、補償、重建復工機制。第三、非典型勞動。第四、工作貧窮。

14.  從理念(經濟政策)、策略、行動者三部分分析:國民黨在台灣的執政,特別是在1990年以後,採用的是供給取向的經濟學,尤其是新自由主義,強調市場與解除管制生產要素(土地、勞力、資本),這樣的經濟政策從1970年代,雷根與柴契爾夫人時代,大幅進展,也主導後來的經濟;但勞工團體強調的是需求導向的經濟,也就是凱因斯學派一脈(Keynesian economics)。

15.  2008以後馬英九的經濟政策基本上採用解除管制,現在我們都嘗到惡果。

16.  除了富人稅外,另外還可以考慮加值型營業稅,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的課徵,稅收會增加400億。民進黨的長照政策可以考慮這部分的稅收來源。但仍需考慮通貨膨脹的問題。

17.  德國的左派內曾有一個辯論:薪資可以和福利、競爭力等連動的重要原因有二,薪資談判和工會團結,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是有效的運作模式,產業結構基本上以製造業為主,各產業的生產條件類似,才能透過集體協商來促使薪資和福利、競爭力連動;但是目前遇到的問題是全球化經濟、和去工業化經濟(服務導向經濟)為主,勞動市場越來越兩極化,高薪部門和低薪部分是否要連動?後來解決之道就是高薪和低薪脫鉤,政府再以稅的方式補助低薪部門,如社會保險的保費、公共保育托育。稅收來源就是用加值營業稅和奢侈稅,這是台灣可以考慮的途徑。

18.  2000年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曾引用哈維爾的講法:政治是要打破有權勢者的政治。我們要問民進黨,未來的政治是誰的政治和誰的未來?馬克思的時代是朝向無產階級的政治、勞工的政治。史明歐吉桑也說過:大眾的政治。如果一般大眾無法發言、出聲,未來的新政治、所得分配等等,不會有正義的結果。

19.  台灣社會的進步都卡在一個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國家的形成。

20.  過去台灣政治體系的形成,有一個特定的族群,在社會福利資源相對其他族群,得到更多分配,這是不公平;另外一個族群長期無法進入政治體制內,無法掌握更多空間和資源,這樣的問題沒有解決,不但沒有解決,一直到1980年代中國因素的出現,讓勞工受到非常大衝擊。例如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積欠台灣勞工工資等。從兩千年到今天,經過十六年,情況並沒有改善,若是沒有新思維新政策,民進黨執政將會陷入過去泥淖。

21.  休假政策以日本為例,早在1873年,日本便以法律定義且訂之。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又重新修訂,如山、海的紀念,目的是形成日本國民文化與總體精神,並在休假日中顯現,根本沒有所謂勞資問題。台灣之所以會出現問題,原因在於勞基法規定的紀念日,都不是在紀念台灣社會應該有的假期,不是為了形成台灣文化而訂的紀念日。紀念日的立法不單是勞工放假,背後有立法的目的。台灣和中國在世界上的休假天數是排名在最後的,勞工的特休太少,實務上使用特休的機會又低。勞工應該休假,應該回到勞工休假基準的保護。

22.  青年的反抗和背叛,不單是在台灣,在日本也是問題,應該站在勞動人權的角度來保護。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沒有留言: